什么是蛇口?一个地名,一群人的称号还是一种精神?
9月30日,“深圳创造力—蛇口印记”展览在南海意库正式启幕,吸引不少市民观展打卡。作为2025深圳设计周南山分会场的重要活动,本次展览以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创新为核心,深度挖掘蛇口人文底蕴与发展脉络,从“空间遗产”“社区聚力”“跨界对话”三大维度立体呈现蛇口发展印记与文化活力。
由蛇口研究所精心打造的“在场・蛇口”口述史展呈及互动打卡环节,成为串联‘社区聚力’维度、唤醒集体记忆的核心亮点。围绕“谁是蛇口人”这一核心命题,展呈系统梳理并展播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蛇口人的口述史,无论是见证蛇口从渔村崛起的原住民,还是带着梦想奔赴而来的外来务工者,或是参与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工厂老员工,还是为蛇口注入国际视野的国际工作者,他们的故事以真实、鲜活的口述形式呈现,从“人-地点-事件-精神”多个维度,还原蛇口从工业港湾到现代城区的变迁历程,让观众在聆听中触摸蛇口精神的内核,唤起与这片土地的情感共鸣。
为了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蛇口研究所还创新设计了互动打卡环节。展览现场设置了特制镜面装置,参观者站在装置前,可与镜面中映射的蛇口街景巧妙同框,将个人身影与蛇口的历史建筑、潮流风貌融合,定格专属的蛇口记忆。
同时,现场的扭蛋机也成为连接个人与蛇口的情感纽带,参观者分享自己与蛇口的故事后,即可开启扭蛋收获惊喜好礼,这些故事既可能是一段奋斗经历,也可能是一次难忘的邂逅,最终汇聚成鲜活的“蛇口新记忆”。此外,蛇口研究所还联合展览方在户外观影区设置了蛇口人口述史循环播放环节,该环节将持续一个月,让老一辈的奋斗故事与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精神得以传承。
现场的“空间遗产”区域则以蛇口城市地图为基底,结合专业研究成果,通过地面城市 Mapping 技术与墙面时间轴,还原老建筑故事;“跨界对话” 区则通过建筑、艺术、影像三大对话板块,呈现老建筑转型与文化共创成果。策展人、深圳市城市规划院城市设计与公共艺术主任刘磊表示,此次展览既是对蛇口发展的回顾,更是开放的对话平台,希望与公众一同探讨“蛇口印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活动现场,见证蛇口变迁的建设者及三洋厂、凯达厂老员工代表也受邀出席。“蛇口作为改革开放‘第一炮’响起之地,40多年来的‘蛇口印记’,既是城市发展载体,更凝结着社会记忆与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奋斗。” 老员工们的感慨,与《在场・蛇口》板块中的口述故事相互呼应,让这场展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城市的精神纽带。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承载着独特时代记忆。从过去烟囱林立、港口繁忙的工业重地,到如今保留历史肌理又注入新鲜活力的活力潮地,蛇口已成为“保护— 活化—共生”的工业遗产转型范例,而展览举办地南海意库更是这一转型的生动缩影,其前身为20世纪80年代的三洋厂房,2005年经生态化改造后蜕变为文创潮流聚集地,全新的二期(7号楼、8号楼)也即将开放,让“蛇口空间活化模式”进一步落地。
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蛇口研究所、蛇口社区基金会与南海意库联合主办,将公益开放至 10 月底。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