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研究院报告:学历收入越高,使用生成式AI频率越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09-28 17:0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腾讯研究院发布大规模调研报告,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中国部分网民中的普及情况及社会心态影响。该报告基于2025年9月对3542名中国网民的在线问卷调研,样本性别均衡,以20-39岁中青年为主(占比64.3%),且84.8%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过数据主要反映互联网关联紧密、年轻且高学历群体观点,难完全代表中国全体成年人口。

报告显示,生成式AI已深度融入主流人群日常,96.2%的调研对象使用过AIGC产品,超三分之二(67.7%)每天使用,30%重度用户每日使用多次。使用呈现明显社会经济特征:学历、收入越高,使用频率越高,研究生学历者每日使用率达81.8%;年轻群体是主力,30-39岁群体每日使用率73.9%,20-29岁群体紧随其后(69.4%)。

产品选择上,豆包、DeepSeek、腾讯元宝等本土化AI应用因优势占据主导。网民使用AI动机实用,首要目的是“文字处理及文本内容生成”(72%)和“资料检索”(70.9%),主要应用于“学习”(75.7%)和“工作”(70.6%)。在具体任务中,“生成或优化文字材料”(66.6%)最核心,AI能解放用户重复性脑力劳动,而“陪伴交流”(20.4%)等侧重情感交互的应用使用比例低。

AI产品付费市场潜力大,约四分之三调研对象对付费开放,16.1%已付费,59%“观望中”。“按月付费”(30.2%)和“一次性付费”(28.4%)接受度最高。大众对价格敏感,超半数已付费用户月度支出低于100元,同时15.5%用户愿每月付200元以上,显现专业或重度用户付费潜力。

尽管AI受青睐,网民对职业前景忧心忡忡。77%调研对象担忧专业技能因AI贬值,70%担心岗位被替代,39.7%高度担忧。且越年轻、使用AI越频繁,职业焦虑越重。网民认为“内容创作类”(58.2%)、“客服销售类”(56.7%)等易受AI冲击,“医疗类”(12.7%)、“科研类”(11.2%)抵抗力更强。

面对焦虑,38.5%调研对象表示若AI节省1小时工作时间,会用于“学习或提升技能”。 总体上,网民对AI未来持审慎乐观态度,71.9%认为其社会应用“主要积极”,50.2%“很期待”,46.3%“既期待又担忧”。

他们认可AI在“提高生产效率”(71.5%)和“提升内容创作质量”(57.5%)的价值,也警惕风险,最担忧“虚假信息传播”(60.4%)、“就业岗位替代”(59.7%)、“个人隐私泄露”(46.7%)。在“医疗诊断”(62.4%)、“人事管理”(46.4%)、“交通运输”(45.6%)等高风险场景,网民要求更严格监管验证。

腾讯研究院的此项报告全面描绘了生成式AI在中国社会的普及现状与深层影响。它不仅是一项被广泛采纳的技术工具,更是一个引发社会深刻反思的催化剂。报告揭示的“效率赋能”与“职业焦虑”并存,“技术乐观”与“风险警惕”交织的复杂心态,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关键洞察。如何在最大化技术红利的同时,有效缓解社会焦虑、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并构建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体系,将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兴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