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连、亲如兄弟,联系紧密、合作无间。
11月7日下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一行到访深圳。上述十六个字,精准概括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间,深港两地之间的全面合作关系。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8月26日,林郑月娥在深圳出席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仪式;10月14日,林郑月娥在深圳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港深高层三次会面,是深港两座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不断深化合作的缩影。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刚刚落子,深港“双城记”的故事,有望迎来新一轮精彩演绎。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过河】
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初见端倪
一条深圳河,一个深圳湾,让深港两地山水相连、水乳交融。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大量港资“过河”投资深圳,中国制造从深圳“过河”经香港走向世界。“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的合作模式,是“深圳奇迹”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让香港得以拥抱广阔的内地经济腹地。
深圳河
林郑月娥总结,过去40年两地联系紧密、合作无间,在政府以及商界、贸易、物流、专业服务、青年交流等方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深圳市委主要负责人则表示,“深圳不会忘怀香港40年来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给予的巨大支持。”
深港“过河”,口岸为桥。今年,深港之间的口岸建设大动作不断。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岁“生日”当天,深港之间的第7座大型陆路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
莲塘/香园围口岸直接连接深圳东部过境通道,大大缩短香港与深圳和粤东地区的行车时间,令跨境物流更畅顺及有效地运作,促进香港与深圳和粤东地区及邻近省份的合作与发展。
临时旅检场地全面具备开通条件,现口岸旅检区开始拆除,新口岸综合大厦开工,6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个、也是深圳和香港之间目前唯一实行24小时通关的大型陆路口岸——皇岗口岸,重建项目实现“三开”目标。
新皇岗口岸旅检大楼将于2022年底建成,定位为“一地两检”纯旅检口岸,交通规划引入深广中轴城际轨道、穗莞深城际轨道、地铁20号线及预留港铁北环线支线接入条件,未来将成为辐射大湾区、面向世界的超级口岸和综合交通枢纽。
一个个新口岸的陆续开通与蝶变升级,让深港之间各种资源要素的“过河”流动越来越便捷,两地跨境货运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日臻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初见端倪。
【融合】
“边界堆积”效应消解 创新资源协同发力
登上深圳河畔的长富金茂大厦极目远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一派忙碌,山脚下的施工机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这里正在兴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一河之隔的深圳园区,目前已筹集37万平方米科研空间,已落地和正对接项目126个。
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长期深耕长三角,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变化让他有了强烈兴趣,2018年他写就《深圳奇迹》一书。
最近,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张军指出,如果从空中俯瞰深圳河两岸,可以看到深圳一侧灯火通明,香港一侧却是城市郊野。经济学家把这个现象叫做“边界堆积”,即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侧,希望把资源堆放在靠近发达一侧的边界旁,以便接受来自相对发达一方溢出的好处。
不过,张军注意到,随着深港两地协同发展的强力推进,这样的“边界堆积”效应,正在逐渐消解。
香港特区政府正全力推进毗邻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预计2021年可提供首批土地,期望在2024年底完成首阶段三座楼宇的建造工程,2025年初起让租户进驻。
届时,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深圳园区有望迎来进一步深度融合,成为深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目光向西,由河向湾,深圳湾畔,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今年也迎来十周年。从一片滩涂到一座现代化新城,十年间,前海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44.9倍,年均增速高达89.2%。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业内人士认为,香港与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庞大的发展合作机遇,香港有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优势,在“一国两制”下,可以作为双向开放的平台,与前海在金融、专业服务、创意产业等不同范畴,探索合作新空间,为香港与内地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共同为推进大湾区建设作出贡献。
放眼大湾区内,在创新发展方面,以香港的基础科研优势,加上深圳的创新环境以及产业链配套,形成了全球罕见的独特优势。
如今,深港融合渐入佳境,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沿着初具规模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加速流转,科技创新展现出勃勃生机。
今年8月,深圳出台《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全力推动合作区深圳园区的规划建设。
园区将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合作引进一批港澳及国际化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机构,落户一批国家制造业、技术及产业创新中心。无疑,它将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的强劲新引擎。
高层次、全方位的深港科技合作背后,是一系列新制度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尝试。2019年以来,深圳推动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共享,探索科研经费在深港之间跨境使用,还为在深圳创业的港澳青年出台了税收、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优惠政策。
一言以蔽之,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深港之间的创新资源协同融合,大有可为、空间无限。
【人和】
双城生活日趋便利 对年轻人“磁吸效应”凸显
在今年评出的“深圳经济特区40年40人”中,有一位香港老人——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
上世纪80年代,他回到内地投资,先后提出修建广深高速公路,投资兴建了深圳皇岗边检综合检查站,并提出港珠澳大桥的构想。他对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达到500多亿元人民币。
胡应湘
10月15日,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后,胡应湘向香港年轻人寄语,应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打破旧观念,认识到与深圳、大湾区的合作,是发展的必要。”
近年来,“过河”创业,过上“双城生活”的香港年轻人越来越多。深圳的人才政策、产业基础、创业氛围对香港青年的“磁吸效应”不断增强。
2011年,香港青年郑鹏翔来到深圳读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在深圳创立了“雨果传媒”,拍视频、搞公众号,当起了“大V”。“在香港创业,试错成本太高了,所以我选择了留在内地发展。”
与许多创业者一样,郑鹏翔和朋友当时没钱、没人、没物,4个人住在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只有心口挂着的‘勇’字。”创业5年,公司成为抖音官方认证内容供应商,拥有矩阵号100多个账号。
一年前,香港青年刘深炜考察了香港及大湾区内的多个城市,选中深圳开设面包店。“深圳的优势是面向全国,拥有更庞大的市场,生意更有可能做大,发展更好。同样的店在香港,投资款可能要高出一倍。”
要适应不同的消费习惯,他在短时间内努力学习运用外卖软件、开展网络营销,“创业嘛,就是一个试字。”疫情过后,这家位于东门中路的面包店又热闹起来,周围的街坊、邻居都成了他的熟客。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这些故事并非个例。截至2020年一季度,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引进48支香港创业团队,累计融资总额3600万元,项目获得发明专利23项、PCT专利3项;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港澳创业团队207个,超半数项目成功拿到融资,积极助力港澳青年拓展在内地的发展空间。
随着《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实施,港澳居民在深圳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此外,深圳连续5年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累计发动439家企业,提供3140个实习岗位,吸引1328名香港大学生来深实习。
“深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其实和香港‘狮子山精神’很相似。在这个城市,只要你肯奋斗,肯尝试,一定可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希望更多香港青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郑鹏翔说。
【记者】张光岩 夏凡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