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投入家当,升级设备、扩大厂房,现在林祥(化名)的洗涤厂一天处理二十三四吨布草,成为多家中高端连锁酒店的供应商。58岁的他,站在巨大的现代化洗衣笼前,身形清瘦,眼里却有光。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从汕尾来深创业20年的老板,过去10年间曾8次收到癌症复发的“判决书”。2016年,他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最棘手、最易复发的类型:多结节性肝癌。这种癌症仿佛在肝脏里埋下无数颗“恶之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破土而出、疯狂生长。若按传统治疗方案反复手术,他的肝脏恐怕早已不堪重割,身体也会被击垮。
但他没有垮。企业规模扩大了三倍,近2年癌细胞也未再复发。
生命的转机,来自一群手持超声“瞄准镜”和微创“激光枪”的医生,以精准的介入超声技术,一次次帮他清除病灶,打赢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拉锯战。
命运急转弯:从熬夜创业到肝癌警报
2006年,林祥在亲戚介绍下来到深圳,开了家小洗涤厂。妻子在老家照顾老小,他一人在外闯荡,压力山大。长期熬夜、身体透支,让他不幸患上了乙肝“大三阳”,几经治疗,转氨酶好不容易稳定了下来。
一晃十年飞逝。2016年春节刚过,订单突然猛涨,林祥忙成了陀螺。有天起床,他突然觉得头重脚轻、浑身发烫,去医院一查:甲胎蛋白指数悄悄“冒了头”。他不敢怠慢,直奔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最终被确诊为“多结节性肝癌”。
半年过去,肝尾部的肿瘤悄无声息地长大了一倍,手术刻不容缓,而肝脏里还躲藏着另外两个肿瘤结节。“手术取出的那块肝脏,差不多有我手掌大,上面还带着个拇指大小的肿瘤,”林祥的妻子事后回忆,也正是这场手术,让他们结识了当时在中山三院超声科工作的许尔蛟医生。“许医生那时才三十出头,模样清爽得像刚出校门的医学生,说话不急不躁,特别耐心,什么都讲得明明白白。”
为了对付剩下两个深藏肝内的“小地雷”,许尔蛟拿出了介入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这个武器。他打了个有趣的比方:“以前,超声医生做检查就像举着‘瞄准镜’,能发现敌人,但拿它没办法。现在介入治疗,好比给瞄准镜配了把‘激光枪’,瞄准即发射,指哪儿打哪儿,精准拿下!”
结果,许尔蛟只靠一个“针孔”大小的入口,在“瞄准镜+激光枪”的强力助攻下,干净利落地清除了“地雷”。
“瞄准镜+激光枪”:精准爆破肝内“地雷”
肝内肿瘤虽然处理掉了,但每两三个月的复查,都让林祥和妻子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警报又再拉响。
直到许尔蛟的一句话,才让他们真正放松了下来:“肝癌其实可以看作一种慢性病,咱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肝里的小结节就像偷偷摸摸的‘小敌人’,它冒一个,咱们就打一个!”这番话让他们一下子想通了:只要放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癌症并非不可战胜。
虽然之后病情几次反复,但林祥再也没退缩过。消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他甚至能自己开车往返广州治疗。
2020年,林祥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通过人才引进,许尔蛟正式加入位于福田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以下简称“中大八院”)担任超声医学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在家门口就能做介入超声,真的太好了!”林祥说,奔波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许尔蛟带着理想来到深圳,把“建立介入超声病房”郑重写进了人才引进合同。“以前介入超声治疗‘寄居’在外科病房,消融手术做完了,后续管理容易脱节。有了独立病区,我们从诊断到手术再到术后全程负责,既能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也能提升介入超声医生的全面能力。”他说。
这个想法,不到3个月便获得医院和市卫健委批准。中大八院,成了全市首个拥有全独立管理介入超声病房的医院。
深圳,又一次让创新的好想法快速落了地。
介入超声肿瘤消融:打造抗癌“第三条路”
拥有12张病床的介入超声病区,不仅是中大八院的“王牌战队”,规模更排在全省第二,仅次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这里,“精准”是唯一的通关密码。借助超声融合成像等新技术,肝癌病灶显示率从70%上升至95%以上,医生利用消融针稳准狠直捣病灶核心,对肿瘤来一场堪比微创界的“外科手术级打击”——彻底消除病灶的同时,还最大程度保护了正常肝组织。
通过术前虚拟规划、术中实时追踪、术后即刻评估,许尔蛟团队可精准打击肿瘤,把肝癌局部复发率死死压在5%至7%的超低水平。特别是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实现了对复杂性肝癌的精准微创消融治疗,使得早期肝癌一次性完全消融率达99.4%,五年生存率达81.7%,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欧洲超声联合会官方杂志上。
更香的是,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超声的费用大概只有三分之一。不仅是肝癌,这项技术还可应用到肾脏、子宫、甲状腺、乳腺等全身肿瘤。
这波“神操作”甚至被写进了国际治疗指南。
如今,这个病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来自大湾区其他城市、甚至省外。“我们团队就是要通过与内科、外科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开辟‘第三条路’,让他们多一个精准、微创的治疗选择。”许尔蛟强调。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