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广州大剧院将迎来一部颠覆法剧传统的新晋顶流——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Molière, Le Spectacle Musical),于10月9日至12日连演五场。此次中国首演,《莫里哀》将以理想主义典范的励志剧情、高燃炸裂的歌舞现场“点燃”大湾区观众的艺术激情。该演出更入选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及湾区音乐汇重要展演剧目,成为中法文化交流在大湾区的重要文化盛事。
《莫里哀》以“法国戏剧第一人”莫里哀的传奇人生为创作蓝本,自2023年在巴黎首演以来,迅速风靡法国,掀起观剧热潮,创下160余场巡演一票难求打破票房记录、观演人次超50万的纪录,并荣膺七项戏剧大奖。为让大湾区观众提前感受剧作魅力,演出方特别于9月22日晚在广州打造一场主演见面会,三大剧中主演与现场观众的热情双向奔赴,且原声献唱剧中五首金曲《我们不屑一顾》、《我早已习惯做梦》、《看见我》、《爱的私语》、《命运使然》。
“该剧一改传统法剧的唱跳分离,而是用载歌载舞、劲歌热舞的方式推进故事。”法剧音乐剧《莫里哀》独家代理方九维文化总经理乔静介绍,不同于过往法剧的弱剧情、强抒情,其剧情丰满、高速推进,像呈现生活的急流,在理想线、爱情线、亲情线三条感人故事线的基础上,再加入五部“戏中戏”,亦讽刺亦夸张亦幽默地再现莫里哀剧作的深刻性;法国主创团队独具匠心地,用现代审美去诠释17世纪的故事,打通台前幕后、台上台下,跨时空链接古典和现代。
为打破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感,《莫里哀》沉浸式主演见面会特意设置深度互动环节。饰演“莫里哀”的亚尼斯·理查德、饰演“孔蒂亲王”的阿比·贝纳多特、饰演“阿尔芒·贝雅尔”的阿莉娅三位核心主演,从对广州的初印象、角色内核解读、自我与角色的碰撞,到剧目细节偏爱,层层深入分享,让观众透过演员视角,读懂这部法剧新作的独特魅力。他们对广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充满探索和期待。
角色解读环节,三人用关键词精准勾勒角色特质。阿比以“邪恶”“迷失”“破碎”定义孔蒂亲王,既点明角色反派定位,也揭示其痛苦与情感的深层内核;亚尼斯用“热情”“坚持”“多情”诠释莫里哀,展现角色对戏剧的极致投入、对梦想的执着,以及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力;阿莉娅则认为“阿尔芒” 兼具 “温情”“雄心壮志” 与 “多情”,凸显角色性格温度与对自我的追求。
阿比坦言,自己纯粹温暖的性格与孔蒂的好斗挑衅反差极大,演绎复杂反派是不小挑战,但其人格魅力也让观众对角色多了同情;阿莉娅与阿尔芒在“有志向、能坚持” 上高度契合,却需突破角色后期的不忠与愤怒情绪;亚尼斯与莫里哀在 “拒世俗评判、为梦想坚持” 及 “以爱待人” 上联结深厚,还能从角色父子关系中联想到自身经历,但需克服年龄差距,并主动寻找角色后期不负责任的阴暗面状态。
此外,三位演员还分享了剧中的挚爱场景与歌曲。阿莉娅偏爱“太太学堂”戏份,钟情其紧凑节奏与充足表演空间,最爱蒙弗勒里挑战莫里哀的快嘴歌曲;阿比痴迷 “马德莱纳之死” 场景,赞叹其饱满情感与创意设计;亚尼斯既认同 “马德莱纳之死” 的魅力,也偏爱 “审判莫里哀” 段落——尤其莫里哀在皇帝面前的历史原版辩解台词,歌曲则对开篇父子对唱《寻求原谅》感触至深。
作为与莎士比亚并称“世界戏剧双峰”的法国喜剧之父以及“法兰西的文化符号”,莫里哀让超过2500个词汇通过他的剧作作品融入现代法语体系。法国戏剧最高奖也被命名为“莫里哀奖”。其代表作《伪君子》《悭吝人》《太太学堂》《愤世者》等,以犀利笔触讽刺金钱、婚姻与阶级,跨越百年仍鲜活生动。这部音乐剧将莫里哀跌宕起伏的一生,浓缩为150分钟的舞台盛宴。
他本可以继承“皇家室内装潢师”的身份安稳一生,却毅然叛逃“体制”,创建“光耀剧团”。从乡间草台到宫廷舞台,他以平民视角颠覆戏剧传统,在流言中选择所爱,在敌意中坚守艺术理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倒在《无病呻吟》的舞台上。作品以莫里哀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勾勒出17世纪法国社会的众生相,塑造四组鲜明对照的群像:观念冲突的莫里哀父子、野心灼灼的女性角色、权力漩涡中的波旁王室以及不离不弃的剧团伙伴。
该剧更巧妙嵌入包括《司卡班的诡计》、《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伪君子》、《无病呻吟》在内的五部“戏中戏”,全方位展现莫里哀的戏剧魅力。充满张力的编舞、多媒体设计与现场音乐,将这位戏剧天才的自由与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故事的结尾让人感动,莫里哀走向生命的尽头,他看到了来自天堂的那束光,以及光里站着所有他塑造的角色,注视着他,向他致敬,为他鼓掌,和他一起走向不朽。面对当下人生价值如何选择的普遍性困惑,莫里哀给出坚定且勇敢的答案:要忠于自己、忠于理想,做一个敢把名字刻在理想上的狂徒。
《莫里哀》的诞生,被视为法语音乐剧的一次革命。这部破界之作由法国“名曲制造机”德夫·阿提亚(Dove Attia)全力创作。作为曾打造《摇滚莫扎特》、《太阳王》的金牌制作人,德夫带领主创团队创新性地让作品打通古典主义和现代审美,实现音乐、导演语汇的巨大突破。在音乐表达上,其以“冒犯性”传递精神内核。喜剧是包裹在笑声中的利刃,莫里哀的创作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文本具有韵律的音乐性,借助极具攻击性的当代说唱形式,音乐剧将这种“冒犯性”具象化,使古典文本的批判精神与现代音乐的锐利气质共鸣。
在导演语汇上,主创认为“莫里哀的成就来源于人民”,所以积极打破“第四面墙”,让演员跃下舞台冲入观众席,令整个剧场化身为一场沉浸式派对,观众不再只是旁观者,更是剧作的共创者。并且,以莫里哀的理想“无处不舞台”为原则,设置多个舞台,打通前台后台、台上台下、甚至“生与死”。为了融合17世纪和现代审美,音乐剧更融入大量现代元素,凸显先锋气质,使莫里哀“走出课本”。
如,象征舆论围剿的“现代狗仔”,以T台秀演绎《可笑的女才子》中上流社会矫揉造作的“凹造型”,甚至引入穿越时空的“女权主义者”视角,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莫里哀是超越时代的,他笔下的人物在今日依然鲜活,他所想传达的观点在当代依旧锋利。在服装设计上,该剧更是让演员内穿黑色极简束衣来暗喻人类本性,外套17世纪蓬蓬裙以刺绣装饰,象征“时代变迁但人类本性不变”。
(广州大剧院和演出方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