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办,运动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承办的“2025年幸福感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大会上,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正式发布了《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
“2025年幸福感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正式发布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表示:“在运动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的支持下,我们通过跨学科研究,调研了国人对幸福感的看法,同时运用大数据与AI技术,分析经典著作与媒体数据,探寻其中蕴含的幸福真谛。我们的研究揭示,幸福不是被动等待的礼物,而是主动创造的过程。通过感受运动的正向反馈、正念练习的当下专注、社区互动的情感联结,以及自我突破的成长体验,每个人都能逐步提升幸福感。”
“一直以来,lululemon的愿景是激发潜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开展中国本土幸福感的研究,推广积极心理学,正是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团队长期以来的追求。这份对幸福感和好状态的共同倡导,把我们双方联结在一起,共同推动更健康的中国、更幸福的未来。”lululemon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山燕表示:“从2021年开始,我们以‘一起好状态’为主题,通过运动和对话,鼓励人们探索自己的好状态。进入第五年,我们很荣幸可以借与清华的合作,深化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
自古以来,幸福感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彭凯平教授团队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及当代主流媒体与网络的文本记录进行了主题分析,认为中国人的幸福观是辩证的、融汇的、超越境界的。古往今来,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幸福感有不同的理解,但“关系联结”和“成长成就”两个关键词贯穿中国式幸福内涵。
彭凯平教授讲解《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
基于对文化根源的梳理,清华大学针对国人幸福感现状进行了问卷调研,覆盖全国五万样本。报告发现,中国人对幸福感的理解是“在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持续的积极情绪。”报告显示,中国人整体幸福感指数为70分,其中,身体幸福感72分,心理幸福感71分,社交幸福感66分。与此同时,中国人对社交幸福感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过去一年里更重视社交幸福感的受访者占比(24.3%)大幅低于身体维度(53.8%)和心理维度(62.9%)。报告指出,不同级别城市的整体幸福感和内卷感知非常接近,但不同代际的差异则十分显著。其中,Z世代内卷感知最为强烈,但随着年龄增长,内卷感知随之减弱,幸福感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为公众提出了7条提升幸福感的思路。例如,动起来,更幸福,在运动中体验 “福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饮食;培养乐观心态,重新认识“内卷”;从“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开始;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激发对生活的感知力;放下手机,活在当下;有效社交,回馈社区,感受真实生活中的联结。
侯玉波副教授、许燕教授、彭凯平教授、张丹主任、伍珍主任进行“对话好状态”圆桌对谈
“2025年幸福感研究学术研讨会”拉开了今年“一起好状态”主题活动的序幕。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lululemon以门店为社区中心,携手大使们在全国城市开展瑜伽、跑步、训练等丰富的运动课程,并邀请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对话好状态”,一起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