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
一箱箱冰鲜三文鱼、高白鲑通过“绿色通道”
被送上飞往国内乃至欧洲的航班
这不光是鱼的旅程
更是新疆农产品种养加工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通关效率、航空枢纽能力的集中展示
“我们的产品一般中午从产地出发
次日凌晨就到深圳了
客人最快第二天中午
就可以在餐桌上享用美味。”
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温泉综合试验站负责人毕福洋说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喀拉峻景区的环境十分美丽,秋天的草原金草铺满了全山。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置身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内,巨幅五星红旗高悬于穹顶之下,一座金灿灿的“丝路国门”直映眼帘。
漫步在北航站区中央大厅步道上,宛如置身一条繁忙的商贸街,“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在沿路大漠、雪山、晾房、毡房等地域元素的烘托下,古商队的驼铃声犹在耳畔,让人禁不住联想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的盛况。

在新疆喀拉峻草原起伏的丘陵上,绿草如毯,成群的牛羊悠然自得地啃食牧草。
在距离乌鲁木齐数百公里外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的枸杞种植户们正盘算着即将到来的秋果采摘。地里头,鲜红的枸杞挂满枝头,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从前靠人工,一家最多只能种10亩地。自从县里成立了研究中心,有了规范化指导和机械化作业,现在最多可以种100亩,不仅大幅提升效率,还降低了成本,真的越来越省心。”种植户王磊感慨道。

新疆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里,当地居民正在采摘枸杞。
精河枸杞,素有“红玛瑙”美誉,具有果实鲜红、粒大圆润的特点。但受制于保鲜技术,90%以上的枸杞鲜果以往只能制成干果,这也导致杞农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守着“金疙瘩”,却赚不到钱。
枸杞鲜果,如何跳出“赔本买卖”的困局?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亮出了“答案”:刚从地里运来的鲜果经360度高压喷淋清洗后,进入零下45摄氏度的真空冻干舱。12小时后,营养成分高、复水性好、形态饱满的“锁鲜枸杞”由此诞生。

“今年村里已收购22吨鲜果销往上海,每公斤售价近200元,差不多是传统干果的6倍。”吾夏克巴依西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说。
这些年,精河枸杞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身计划”,从传统的干果,发展成为集锁鲜枸杞、枸杞原浆、精酿啤酒、枸杞燕窝等40余种产品于一体的“大家族”。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鲜果近6万吨,产值6.62亿元,带动当地3.2万人就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和教育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
在新疆,传统意义上的“靠天吃饭”,正在被智慧种养取代。
新疆冷水鱼基地,金鳟、虹鳟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繁育饲养。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三文鱼养殖基地87000亩水域中,分布着直径64米、周长200米的数十个大型生态环保网箱,“生态+智慧”三文鱼养殖模式的引入,让冷水鱼养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不远处,巩留天蕴渔业三文鱼养殖基地加工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不停运转,将三文鱼加工成刺身、鱼柳、鱼段、烟熏等产品,甚至还研发出了三文鱼蛋白肽、三文鱼鱼油等精深加工延伸产品,让“一条鱼”的价值翻出好几番。

天蕴渔业的养殖工作人员们向记者展示三文鱼。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助理谢胜东介绍,天山冰川雪融水为三文鱼养殖提供了优质的自然环境,通过自主研发的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系统和智能投饵等技术,公司在这里实现绿色生态养殖与数智化管理。其中,水质监测系统对上游和下游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水下智能清污机器人则会对残饵、粪便进行定期清理。

图为三文鱼养殖区
天山峡谷间建起的一条条数字化养殖加工生产线,让曾经背着帐篷、赶着牛羊、逐水草谋生的牧民们安居下来,变成了渔民、产业工人甚至公司股东,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放牧的话月收入大概是1000多块钱,现在是6000多!”员工马得拜·加布合拜高兴地说。
如今,新疆三文鱼等经济鱼类已跃出天山,实现国内一、二线城市产品销售全覆盖,并销往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离海最远的地方”,却因量产“海鲜”冲上热搜。一条条从天山雪水中跃出的鱼儿,跃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也跃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
今日新疆,不光是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秋日下午,凉风阵阵,沿赛里木湖眺望,碧蓝湖水与湛蓝天空相接,汇成独特的“赛里木湖蓝”。
“以前能看到12米深处的石头,现在部分区域的透明度甚至能达到16至20米。”博州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资源环境管理局林业工程师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一边说,一边紧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丝绸之路的北道,宛如一颗镶嵌在高山之巅的宝石,也被称作“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它不仅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地堑湖泊,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然而,作为高原封闭湖泊,赛里木湖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十分薄弱,一度因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原因面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这些年,我们建设了生态护岸工程,包括清理周边垃圾、实施抛石固岸工程、加大力度对入湖河流开展沟道治理等,目前,全湖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部分水域达Ⅰ类水质。”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介绍,当地通过低碳发展、生态修复等系列措施,有效控制湖区水土流失,恢复湖滨生态空间。如今,湖清岸净,飞鸟翔集,湖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马鹿、雪鸡、金雕、天鹅、磐羊等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以大天鹅来看,数量就从十年前的70只增加到了300多只。”
天更蓝,水更清,草场更绿,旅游也更加旺。今年截至目前,景区接待游客超657万人次,同比增长14.66%。按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干部巴依尔的话讲,“我们不是靠湖吃湖,而是靠护湖兴湖。”

天山北麓,秋色正浓,赛里木湖的蓝与草地的黄形成一副治愈“秋色图”。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生态旅游
地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最西端的
温泉县同样尝到了甜头
赏雪景、泡温泉
观雾凇、看天鹅
……
博尔塔拉河国家湿地公园里的
每一处景色都美不胜收
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新疆温泉县国家湿地公园。
“生态好,就是我们县的‘金字招牌’。公园把湿地景观和温泉资源、草原风情结合起来,带动了周边的民宿、餐饮、文旅产业发展。很多老乡靠着这片湿地吃上了‘生态饭’,既保护了环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温泉县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服务中心巴达玛说。
“这里的投资回报率比杭州高出30%,必须抢个‘早班车’。”浙江老板裘诤审时度势,连夜飞来乌鲁木齐。
清晨,旭日映红了博格达峰的皑皑白雪,也照亮了冉冉升起的“天山雪莲”。随着一架架满载货物的航班从跑道腾空而起,这条新时代的“空中丝路”正承载着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希望,向世界展开翅膀。

新疆伊犁特克斯县政协退休干部沈建佳和他资助抚养的孩子们。沈建佳从1980年开始帮扶贫困孩子,40多年来,他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和孤儿有176名,资助金额累计100余万元。
最近,为了接待前来考察投资的各地客商,昭苏县天马旅游文化园景区总经理康祖良忙得不可开交。“我这里已经接待了七八家,有浙江的,也有广州、深圳的,谈的合作主要是围绕马文化,譬如建设演艺中心……”

新疆伊犁昭苏县湿地公园内,成群骏马跃入特克斯河,“天马浴河”精彩上演。
作为“中国天马之乡”,昭苏立马为业,以良种繁育为基础、赛马赛事为引领、产业融合为重点,打造全国马产业高地。文旅融合方面,百匹骏马踏水奔腾的“天马浴河”成网红盛景,每年7月举办的新疆伊犁天马文化旅游节更是连续举办至33届。
“目前,全县伊犁马的存栏是12.22万匹,马产业链的年产值达14.32亿元。去年,全县接待游客超760万人次,其中近80%是为‘马’而来。”昭苏县马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樊振声补充道。


牧民在马场套马,将圈套住的马运送上车辆。
天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红利
以天马旅游文化园为例
今年游客数量同比增长40%
2024全年收入700多万元
今年截至目前已超1100万元

新疆昭苏县天马旅游文化园。
国内客商趋之若鹜,国际资本纷至沓来。前段时间,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团队相继前来考察,进一步传递出加强联系,探索更多投资合作机会的讯息。
新疆,这片印象中似曾偏远的土地,早已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5700公里边境线,19个对外开放口岸,28个民用机场,9557公里铁路,23.19万公里公路……越来越多物美价优的“中国制造”,经由此地行销全球,世界各地的丰富物产,也沿着新丝路来到这里。进出口贸易不断创造历史,2022年破2000亿元,2023年破3000亿元,2024年破4000亿元,3年跨越3个千亿台阶。“东联西出”的黄金通道,正在向世人展示其“价值”所在。
今年5月,深疆异地货站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货运区揭牌,成为东西部协作的新里程碑。新疆机场集团与深圳机场集团携手构建“乌鲁木齐—深圳—全球”立体化货运网络,在临空经济、跨境电商等领域开展全产业链合作,努力实现新疆农产品借道深圳走向世界、深圳高端制造等货物经乌鲁木齐辐射欧亚的互利共赢新局面。
明月出天山,丝路贯长虹
今天的新疆
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高水平开放的大势
谱写波澜壮阔的时代新篇
编辑 冯思颖 曹鹏飞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