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民在洋篮展位前拿着手工精致的洋篮编织品爱不释手。(肇庆市高要文化馆 供图)
为促进肇庆、东莞两地非遗工作的合作发展,由东莞市文化馆、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2020年东莞非遗墟市肇庆专场”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端砚制作技艺、传拓技艺、肇庆市四会玉雕、广宁剪纸、肇庆裹蒸制作技艺、高要新桥洋篮编织技艺、疍家糕制作技艺、肇庆自鸣钟制作技艺、香满源酱油酿造技艺……等九个非遗项目去“趁墟”,让东莞市民近距离了解肇庆传统文化。
肇庆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次参加展示、展演、展销的9个项目,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项目。
据了解,东莞非遗墟市于2019年升级为“东莞非遗墟市泛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盟”,肇庆是16个成员城市之一。在本次活动中,该联盟积极探索联动合作新模式,推进湾区非遗文化深入交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光彩、新活力。
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的洋篮编织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新桥竹器工匠邓福首创,他在新桥开办“福记”竹器店,自己设计样式,组织群众大量编织,使竹器编织业成了当地的家庭手工业。由于是远销海外,专供出洋,故称“洋篮”。
洋篮编织选择上等的竹料,刮青开边,晒成蜡黄色后,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根据需要,有的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涂上硝酸,画成花纹,或染色加工,然后编织。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织身、插花、烧花、喷漆、绞口等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洋篮既可供摆设观赏,又可盛糖果、水果等,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要出口外销的一种特色产品。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