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大营救”台山抗战历史遗址变身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点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陈别
09-18 16:2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期,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在广州农讲所主办《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全程回顾在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统一战线旗帜,胜利抢救一批在港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历程。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文旅等部门和台山市,经过系统发掘并抢救性保护修复的“胜利大营救”海上西线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点得到重点展示,引发广泛关注。

钩沉:“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转移到暂未受战火侵扰的香港,使得香港成为对外宣传团结抗战的重要阵地。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居港抗日文化人士顿时陷入险境。1942年1月开始,周恩来、廖承志同志直接指挥,组织香港文化界人士分批营救转移。转移线路除水、陆两条线路之外,还有一条粤西海上交通线。这条交通线极为重要,但长期不被大众重视。

被营救的文化名人及民主人士乘坐挂一帆的小艇,先由香港“偷渡”至澳门,再由澳门路环转往台山都斛登陆。在进入台山县后,由三埠乘船或者选择陆路,一路向西到达大后方桂林和重庆。因戏剧、电影、新闻等领域的人士较易被日军认出来,夏衍、梁漱溟、蔡楚生、金山、王莹、司徒慧敏、郁风、金仲华、范长江、沈谱、陆浮、陈此生等分两批走此海路脱险。

梁漱溟是周恩来明确需要营救帮助离港的最重要5位民主人士之一。1942年1月10日上午,他与范长江夫妇、陈此生等一道第一批乘船走这条线路离港。范长江是中共秘密党员,关键时刻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陈此生是左联作家,原是桂林文化工作站的负责人,来到香港后与梁漱溟先生一起办《光明报》。

另一队伍带领者是夏衍和司徒慧敏,此批人数最多,主要为电影人,包括蔡楚生、郁风、郑安娜、严淑珍等。1942年1月,这些文化人士分别偷渡至澳门住了10天后,等候时机才乘小艇向西至台山都斛脱险。他们从澳门经过横琴岛、三灶岛,在南水镇稍停,渡过崖门出海口,在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后进入台山县城,再通过陆路或者水路进入广西后方。

司徒慧敏利用自己是台山人的便利,与各种人物进行沟通,夏衍在香港至长州岛转澳门过程中,还利用会日语的本事,解救了同行两位广西左派人士的亲属。这一行人中,夏衍、司徒慧敏、王莹、张云乔、金山等都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早的聆听者、颂唱者。

“暴风雨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纪念墙展示了从电影插曲战歌演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路程。

司徒慧敏在刊于1982年《大众电影》第10期“在暴风雨中诞生”文中回忆:“大约在4月末5月初,他就把歌谱的完成稿由东京寄给了我。我们几个当时的年轻人,有爱唱歌的青年盛家伦、有当年演过《大路》的郑君里,有正在排练《娜拉》的金山,有《风云儿女》的演员顾梦鹤,有新演员兼场记员施超,把不善于唱歌的我也滥竽充数地凑上去,共六七人。在任光等同志鼓励下,我们组成一个小小的临时合唱队,经过几天的练习,第一次在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其后经过数次的电影胶片上的录音,我们的音乐家、电影导演和技术家们都认为不如最初的录音,于是我们决定把第一次唱片上的录音转录到电影胶片上来。那时我们没有自己的乐团,也没有正式的歌队,而电影的上映日期又逼迫我们在端午节以前完成。今天,如果观众中有人听得出歌声中还夹杂着一些广东语音的话,那就是郑君里、顾梦鹤和我3个广东人留下的破绽。”司徒慧敏写道。

活化:整体规划设计,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按照广东省政府的部署,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会同文化旅游等部门和台山市政府,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史料馆藏,查阅档案文献千余份,并经过反复实地勘查,考证历史路线和空间场景,组织编制《台山市都斛镇“胜利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及东滘口登陆旧址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项目规划设计》,积极推动“胜利大营救”海上西线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点遗址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

整个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项目坚持“系统性保护、科学性修复、融合性发展”,高质量完成登陆点码头旧址修复提升、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展览馆建设、慢行线路提升及乡村民宿等在内的多项工程。项目规划上,体现从“重建设”思维向“全运营”思维的转变,在补充基础设施短板及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规划增设若干具有运营效益的提升类项目。

原东滘小学教学楼旧址修复改建为东滘乡村学堂。

比如,结合渔业码头的发展历史、关联的名人事迹,打造东滘口渔业码头文化宣传空间,并将原东滘小学教学楼旧址修复改建为东滘乡村学堂,策划布设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事迹展,将展览、旅游、党建活动、产业项目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平衡“日常性”和“传播性”空间的需求。

项目设计方面,基于“胜利大营救”历史内涵,在设计语言上也呈现若干亮点。其协调东滘口静谧的小渔村场地肌理和周边环境,以轻质的建筑空间语汇,介入场地的营造和更新,展现历史与现代感的和谐融合;基于对历史自然空间风貌的研究,注重保持渔村码头和水乡水系特点,对水岸界面进行综合提升和景观优化,激活原生的滨水魅力。

东滘渔村全貌。

并且,立足登陆点码头等滨水公共空间,营造出能听到风声、水声和生活声,能远眺大海的场景;凝练在地渔村民居的原生特色,采用当地乡土建筑材料,对东滘村主要道路和两侧建筑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和服务提质设施配套,打造形成空间有序、风情独特、生态宜居的特色渔村风貌。

整个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项目显著提升东滘口整体乡村风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有力带动东滘口村和周边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被评为广东省首届“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职业组规划类一等奖,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示范项目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点。

东滘口登陆点遗址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也受到参与大营救行动的后人关注,当年中共香港长洲地下支部书记陈亮明之女陈凯伦女士建议,广东省可以会同港澳相关部门,将香港长洲岛、澳门以及台山东滘口等大营救西线重要站点联合打造成一条红色旅游线。

东滘口的水系保存。

关联: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展出相关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等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至粤北,艰难办学。1942年2月,夏衍、蔡楚生等与田汉、洪深顺利在桂林会合。夏衍和蔡楚生惊险脱险的故事引发田汉、洪深的激情,他们将这段经历创作搬上话剧舞台。

当时,洪深在迁至乐昌坪石坚持烽火办学的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任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他4月受国立中山大学华侨生邀请,经过向校方申请25天的假期排练演出获得批准,将剧目更名为《风雨归舟》,在坪石国立中山大学礼堂首次完整演出。

修复后的灯岸码头遗址。

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一样,都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对象和内容。近年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和活化利用,发掘并抢救性保护修复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遗存,在历史文献梳理、空间化表达及活态传承中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此举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发展的有机统一,探索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路径。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厅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持续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广东方案”,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冯思颖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陈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