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厦1012·博物沙龙”在深启动,首展聚焦犍陀罗艺术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11:1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多地博物馆相继出现现象级“大展”。为进一步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走近当下,湾厦1012与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会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湾厦 1012・博物沙龙”,搭建链接学者、藏家与公众的平台,通过展品近距离对话时间。

9月14日,“湾厦1012·博物沙龙”启动仪式暨“犍陀罗艺术在中国”沙龙在湾厦艺术中心举行,活动特邀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孙英刚担任首发沙龙的主讲嘉宾,众多文博专家、专业藏家、高校学者、媒体代表与犍陀罗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系列沙龙启幕。据悉,首发展览《犍陀罗艺术在中国》将于湾厦艺术中心持续展出至10月11日,观展免费、免预约。

“湾厦1012·博物沙龙”由湾厦1012与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聚焦文博历史、国学文化与公众兴趣的交叉点,探索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结合,挖掘隐含在文物、藏品背后的人文故事。每月1期,接下来将陆续邀请12位资深博物馆馆长分享藏品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细节,以及建馆的初心与挑战。

首发沙龙特邀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收藏、展示、研究域外古代艺术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馆藏均来自南亚、东南亚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覆盖公元1-18世纪的石刻、泥塑、青铜等不同材质的历史文物,填补了我国域外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的空白。

活动现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原二级巡视员陈绍华,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孙英刚,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东,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馆长游卓凡,湾厦置业总经理吕东共同为沙龙启幕。

湾厦置业总经理吕东在致辞中表示,空间运营应该立足社区,为社区提供艺术滋养、历史滋养与文化滋养,“每一位馆长身上都有关于情怀、关于坚持的故事,这是值得我们传播并且致敬的”。

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东表示,“湾厦1012·博物沙龙”要打破“文物在展会,国学在书本”的距离感,始终以“有温度、有深度、有互动”的宗旨,用通俗语言拆解文化内核,让大家不仅能“看热闹”,更能“看门道”。

沙龙环节,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孙英刚进行《犍陀罗艺术在中国》主题分享,从犍陀罗艺术的起源切入,剖析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及本土化演变,解读其从希腊化风格到多元文明融合的过程。文化层面,犍陀罗带来的佛教文化融入日常,中元节、生日习俗皆源于此。语言上,“世界”“烦恼”“众生”“天花乱坠”等常用词,均源自佛教词语转译,深入浅出、充满趣味性的分享不时引发观众共鸣。他强调:“中国文明极具开放性与探索精神。它之所以能传承千年,关键是始终在吸收外来文明元素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改造。”

随后,孙英刚与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馆长游卓凡展开深度对谈。游卓凡分享了自己的收藏史与建馆史,“正因探究贵霜王朝与犍陀罗艺术的关联,我的收藏一发不可收拾。而我们做这些,也是希望这些珍贵文物得到规范梳理,逐步成为博物馆展示与研究的重要部分”。这段经历不仅促成了博物馆的丰满,更填补了我国域外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专题性博物馆的空白。

孙英刚指出,近年来中国各大博物馆不断举办犍陀罗艺术的展览,相关研究逐渐深入,不断产生学术研究的新突破,已然形成热潮。国内的犍陀罗艺术的收藏重镇在深圳,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来深的必访之地。未来,“深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未来有望成为亚洲艺术收藏与公众教育的重要中心,延续这份文明互鉴的脉络”。

“湾厦1012·博物沙龙”由湾厦1012与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聚焦文博历史、国学文化与公众兴趣的交叉点,探索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结合,挖掘隐含在文物、藏品背后的人文故事。每月1期,接下来将陆续邀请12位资深博物馆馆长分享藏品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细节,以及建馆的初心与挑战。

以《犍陀罗艺术在中国》沙龙为始,湾厦1012将充分发挥空间优势,联合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院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体验”置于核心位置,全方位打造沉浸式沙龙氛围。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