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商品成社交场景爆款 带动全运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孟菲
09-13 09:0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让全运会符号“可感可带”

莲花山公园门口的十五运会特许商品流动服务车摆满了吉祥物及其他商品。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随着深圳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备进程的稳步推进,承载着赛事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十五运会特许商品受热捧。记者近日走访深圳多家官方特许商品销售点发现,十五运会特许商品自开售以来,销售额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市场反响远超预期。深圳地标特色与岭南文化底蕴深度融合,让全运符号从赛场走向日常生活,成为连接体育精神与大众的文化纽带,真正实现全运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爆款频出:

贵金属产品成主力

作为十五运会官方特许零售商代表的齐胜表示:十五运会特许商品中,贵金属品类表现尤为突出,成为销售绝对主力。其中,“精彩全运”系列纪念章备受收藏爱好者青睐,其中“魅力深圳”三枚章、双枚章采用合金镀金材质,将十五运会徽、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与深圳地标建筑巧妙融合,且以2万套至3万套的限量发行设定,赋予产品高收藏价值,上市即受到收藏者热捧。而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黄金全运主题手机链”则成现象级爆款,3毫克足金与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造型、吉祥物形象结合,兼具时尚配饰属性与微缩黄金收藏价值。68元的亲民价格搭配新潮设计,让这款手链迅速在年轻人中流行,成为社交场景中的爆款“全运符号”。

“这些产品的走红,核心在于精准契合消费者需求:既以深厚文化内涵融合十五运会精神、吉祥物IP与岭南文化,又凭贵金属材质、限量属性保障收藏价值,更借时尚设计满足年轻人‘社交展示’需求,实现不同群体的全覆盖。”齐胜这样说道。

渠道创新:

22家线下门店+线上营销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市民便捷接触到特许商品,深圳已布局22家官方特许零售店,覆盖全市各区,从市中心到社区商圈,市民均可在门店享受舒适购物环境,由专业人员讲解产品故事。

与此同时,线上则聚焦内容营销破圈,在抖音、视频号等多平台发力:如邀请设计师直播解读“魅力深圳”纪念章建筑图案背后的故事、展示十五运会手机链、摆件、头饰等精巧工艺;发起“晒晒我的全运宝藏”“我的金牌配饰”等话题挑战,鼓励消费者分享收藏,以用户自发内容带动传播热度。同时,官方小程序支持线上预约购买,形成“线上种草—预约下单—线下体验提货”的完整链路,做到线上线下并非孤立,而是形成互补闭环:消费者可能因平台“开箱测评”种草,线上预约后可选择到就近门店提货,现场验证实物;线下门店的精美陈列吸引顾客打卡分享,又为线上引流,再加上线上会员系统整合全渠道消费积分,兑换专属礼品,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

文化赋能破圈:

让全运会符号“可感可带”

记者发现,对于十五运会特许商品而言,“文化赋能”绝非简单的符号叠加,而是让体育精神、城市特色与岭南文化真正融入产品肌理,通过“可感知、可使用、可收藏”的设计,降低大众对文化符号的接受门槛,最终让老百姓主动将全运文化“带回家”。这不仅是特许商品的核心价值所在,更是让全运文化从赛事走向生活、实现全民传播的关键。

为让文化符号“接地气”,产品设计始终围绕“大众需求”展开。如“精彩全运”系列纪念章不只是刻有会徽的金属制品,而是将深圳市民熟知的地标建筑、广为人知的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融入其中,每一处图案都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情感与对赛事的期待。而在文化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线上线下服务升级进一步降低了大众接触文化的门槛。更重要的是,这些承载文化的特许商品,最终成为“可带走的记忆”:收藏者将纪念章纳入藏品,是对全运历史与城市文化的留存;年轻人佩戴手机链、书包挂件等是对体育精神与潮流文化的认同;家庭收到定制的特许商品,是对全运会氛围的共同感知。正是通过“产品承载文化、服务贴近需求、场景融入生活”的路径,十五运会特许商品让原本抽象的文化符号,变成了老百姓愿意接受、愿意拥有、愿意传播的具体事物。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孟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