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海望向未来:一颗3000亿元级“种子”的澎湃动能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艳
09-08 07:12

宝安日报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唯一一份县市区域报

摘要

《前海方案》实施四年,前海合作区始终以“向前向海向未来”的昂扬姿态,在深港融合、制度创新、开放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征程上交出亮眼答卷,勾勒出兼具“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独特发展图景。

自2021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发布,至2023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获批,前海合作区始终以“向前向海向未来”的昂扬姿态,在深港融合、制度创新、开放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征程上交出亮眼答卷,勾勒出兼具“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独特发展图景。

桂湾金融中心。前海管理局供图

从发展数据看,前海经济动能持续澎湃: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1755.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008.8亿元,年均增长超10%;2024年进出口总额达7066.5亿元,较2021年接近翻番;2025年1月至7月,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6.8%、5.5%、14.4%,增长态势稳健向好。

与此同时,前海的发展基础愈发扎实。作为深港合作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战略平台的叠加区域,其不仅坐拥优越区位与一流资源禀赋,更依托南山的科技创新优势、宝安的先进制造实力,汇聚了齐备的开放要素、完善的产业生态与强大的城区功能,正朝着比肩世界最好城区的目标稳步迈进,为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支撑。

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门户枢纽能级持续攀升

近期,前海“港澳青年十二条”补贴申报迎来“井喷式”增长。自今年7月31日前海管理局发布2025年度个人类补贴申报指南以来,18天申报期内累计收到2123名港澳青年的申报,数量为2024年的4倍;机构类申报亦达1177单,为2024年的2.5倍。这股申报热潮的背后,正是前海以创新为抓手、率先启动“AI+审批”改革的生动成效。

这样的创新实践,在前海屡见不鲜。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领头雁”,前海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片区榜首。截至7月底,创新生态构建成果丰硕:集聚11家独角兽企业、超190家创新载体及20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出台全市首个研发中心专项支持政策;率先实现医疗数据双向跨境流动、学历信息跨境验证,持续刷新创新“成绩单”。营商环境优化同样亮点纷呈:推出全国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条例,首创企业开办“双录签名”模式,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约3800万元,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

日前,波兰最大综合性律所之一的高柏歌岚律所、台湾地区总资产第二大且市值第一大金融控股公司富邦金融的全资附属公司富邦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相继获批在前海设立代表处、筹建分行。它们的“落子”,与前海近年来以制度型开放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努力密不可分。

以金融改革为例,前海已打造“六个跨境”金融创新品牌,推动“金融支持前海30条”落地见效,形成14项全国“首创”“首批”金融创新实践,前海自由贸易(FT)账户跨境收支规模达1.15万亿元,金融开放活力持续释放。法治开放领域同样成果显著:深港国际法务区已集聚法律服务机构265家,成为国内法律资源最集中、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区域之一;深圳国际仲裁院2024年受理案件争议金额达1423亿元,跻身全球前三,法治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深港融合双向赋能,共建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前不久,《前海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正式发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实现深港标准联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该标准首创“一评双证”创新模式,通过单一评审流程即可同步获取内地与香港双重认证,标志着深港在工程建设领域规则衔接取得突破性进展。

前海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从机制、规则、基建、民生多维度推动深港深度融合,目前已实施前海全域15%企业所得税优惠,免征港人个税超香港部分,26类港澳专业人士备案后即可执业,22家港企承接前海工程项目。

为便利两地居民往来,前海还开通港澳跨境巴士、直升机航线,地铁可便利换乘至香港,港深西部铁路加快规划建设。据悉,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在园团队达535家,“前海卡2024”让港人免漫游访问国际互联网,9所国际学校在读港籍学生约2200名,4家医疗机构获批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港风港味街区让深港生活无缝衔接。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产业高地根基愈发坚实

今年7月29日,谷歌跨境电商加速中心(深圳)在前海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全球数字经济与跨境贸易领域的标杆平台,该中心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破解企业出海痛点。其落地不仅为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注入国际化新动能,更成为前海链接全球贸易资源、提升服务业国际化能级的标志性事件。

近年来,前海聚焦现代服务业主责主业,一方面以“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为牵引,做优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三大平台;另一方面统筹布局18个产业集聚区,同时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建设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平台。此外,前海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重点布局细胞与基因、数据产业等未来产业。

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884.4亿元,2025年1月至7月前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前海地区生产总值的65.1%。前海已构建起“现代服务业引领、新兴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布局”的产业体系。

学者专家解读前海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达:

深化开放 优化营商软环境

“前海扩区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扩容,而是功能布局的战略性重塑。”王达认为,通过整合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中通道、深圳西部港区等战略枢纽,前海打通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物流通道,实现了空间资源与产业功能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前海进一步构建起“一心一带双港区”空间结构——以前海新中心为核心,依托绿色活力海岸带,联动深圳国际航空枢纽港与国际航运枢纽港,推动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带动电商、港口贸易等业态升级,更促成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的深度重组,实现了从“物理扩张”到“化学变化”的质变,为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对于前海未来发展及2035年目标,王达建议需始终立足国家开放发展大局,一方面持续深化制度性开放,在数据跨境流动等新领域突破创新;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软环境,提升营商便利度与生活宜居性。他认为,只要充分调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区域中观产业协同、企业微观主体活力这三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前海必将稳步迈向2035年发展目标,成长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开放门户。

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前海分院副院长时鲲:

深港融合迈入“双向奔赴”

“围绕国家‘一平台、一枢纽、一引领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前海已圆满实现首阶段目标。”时鲲指出,四年来,前海改革创新成果突出,开放能级持续提升,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

他认为,四年间,前海完成了从“大规模开发建设”到“精细化运营提升”的关键转型,深港合作也从单向联动升级为“双向奔赴”的协同格局。扩区之后,前海产业版图加速多元拓展,在原有优势领域基础上,新增海洋经济、信息服务等新兴赛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不断深化。面向未来,前海将重点聚焦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与“两业融合”深化,科创领域则着力突破从“10”到“100”的成果转化关键环节;长远规划通过15到20年建设,打造兼具国际范与未来感的“4.0版深圳城市新中心”,同时持续强化全球高端要素配置能力,为深港穗科技集群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院长于海纯:

持续大胆创新 始终保持活力

于海纯认为,《前海方案》实施四年,前海外资外贸能在复杂外部环境中逆势上扬,核心得益于其“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精准定位,以及对国际规则的主动引入与适配。前海与香港的经贸联系持续深化,今年上半年对港进出口同比增长90.2%,充分彰显深港“双向赋能”的合作优势。

“前海需以规则创新为核心抓手,重点推动CTPP(全面且先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水平国际规则的在地化实践。”于海纯说,其所在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已建立常态化支持机制,为前海提供专项政策参考,助力规则创新精准落地。他进一步指出,前海坐拥深圳特别立法权与后发优势,唯有持续秉持大胆创新的精神,全力打造国际规则高地,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更好发挥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作用。

(作者: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