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万名受阅官兵、数百台(套)地面装备、百余架战机,编成45个方(梯)队庄严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在检阅队伍中,深圳大学2025届本科毕业生地阿拉·阿买江以挺拔的身姿和昂扬的精神面貌走过天安门广场,展现了深大人的报国热血和使命担当。
阅兵场上的民兵方队,第五排右一为地阿拉・阿买江
通过“极限考验” 阅兵场展飒爽英姿
地阿拉·阿买江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5届的毕业生,曾先后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某野战部队和西藏军区,服役期间曾参加重大专项任务;获“四有”优秀军人、战时嘉奖等奖项;完成包括轻武器操作和战术通信在内的多项军事技能认证,在校期间还获得“特殊贡献奖”。
身姿挺拔如松,目光锐利而坚毅,每一步正步都踏得铿锵有力。此次阅兵,民兵方队是首次亮相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活动。说起入选民兵方队的过程,地阿拉说,“整个过程是对生理与意志力的极限考验”,要经历初期筛选、集训淘汰、全程考核几个阶段。初期筛选对身高、体型、五官、军姿等有严格统一标准,确保队伍整齐划一;入选者进入高强度封闭集训,在烈日酷暑中反复练习军姿、步幅、摆臂,握枪,追求毫米级的精准与秒数级的默契;训练期间进行不间断的考核与筛选,任何细微失误都可能导致被淘汰,最终只有心理素质过硬、动作完美无缺的队员能走上阅兵场。
阅兵结束后,网友评价:“被女兵们狠狠硬控了。气势拉满,又飒又酷。”
“在训练场上,我们是意志的化身。在烈日下纹丝不动军姿数小时,汗流浃背却目光如炬。为毫米级的步幅一致,成千上万次重复踢腿摆臂,磨破皮靴与脚掌。”地阿拉说,“皮肤黝黑、伤痕累累是常态,但无人退缩,以极致默契与零误差标准,锤炼着大国仪仗的威严与风采。”
训练场上的女兵,左一为地阿拉・阿买江
从荔园到军营 从军梦想落地开花
地阿拉从小生活的地方毗邻边疆,她时常能见到军人飒爽的英姿。每每看到他们,长大后成为军人的梦想便在地阿拉心中多一分。在数年求学过程中,军人的梦想时刻萦绕在她心中,每当她找不到前行方向时,这个梦想就像一束光,给予她前行的力量。
2018年,地阿拉考入深圳大学。一入学她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预备役。2020年,她顺利通过了应征的各项考核,如愿成为了一名陆军士兵。
从深圳坐火车到新疆昌吉,从南国之夏跨越到北疆金秋,几十个小时的路程让地阿拉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壮豪迈。火车驶入新疆后,或许是近乡情更怯,或许是许久未见故乡的胡杨,她红了眼眶,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军人,守卫好祖国。到站后,她被分配到素有第一红军团之称的“长攻善守英雄团”。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素质过硬的光荣集体,屡建战功、英雄辈出。在下连后,地阿拉加入了女子导弹班。
作为女子导弹班的尖刀战士,地阿拉一直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鼓励自己。刻苦的训练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海拔4600多米的喀喇昆仑高原上,她所在的女子导弹班的战友们驾驶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展开首次实弹射击,打出了首发命中的优异成绩。
在和平年代当兵的地阿拉从不曾想过,能有机会真正上前线。2021年的某个清晨,地阿拉跟随大部队上了海拔4600多米的雪域高原,参加重大专项任务。那是一片纯净的天地,一望无际的湖水映着高山白云,天空不时有雄鹰盘旋,“万籁俱寂,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壮阔的山河景色更坚定了地阿拉捍卫祖国的初心使命。
右一为地阿拉・阿买江
梦想闪耀:高原露锋芒
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2022年底,地阿拉退役后回到深圳大学继续学业。退役不褪色,返校后她积极参与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在新生军训中担任骨干,为军训保障助力,还主动投身征兵宣传,用个人的经历引导更多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军营、建功军营。
如今,地阿拉已顺利毕业,即将走向职场。“我不再是以前那个娇滴滴的小女孩,而是成为一个拥有黝黑皮肤、脸颊泛红、身材矫健的我,这都是军营和高原馈赠给我最好的礼物。”地阿拉说,“虽已光荣退役,但我的初心永远不会变!”
(图片由深大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