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1949,这一年1987,新年元旦前后,凌家的人和素未谋面的老乡亲,吃了一顿团圆饭……”在15日晚举行的“两岸一家亲——两岸开放探亲交流30周年纪念联谊会”上,一段当年台湾艺人凌峰到大陆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回到山东探亲的短片令人动容。
本次联谊会由台湾中华世纪文教发展协会主办,邀请了老兵、青年、文化界、演艺界、学术界等各界代表,分享各自的两岸故事。
台湾中华世纪文教发展协会理事长吴建国在联谊会现场展示当年台湾的报纸资料。1987年,思乡情重的老兵为争取“回家”机会,走上街头提出诉求,促使台湾当局开放探亲;办理申请探亲的首个工作日,人潮涌动,1300多人办理了手续。吴建国说,台湾的民众应该铭记这段历史。
祖籍山东的退休律师高秉涵今年已经83岁,13岁时他跟着菏泽老乡离开故乡,一路辗转来到台湾。他说,两岸开放探亲交流圆了他两个心愿,一是回乡探亲,二是报答老兵。从1991年开始,他协助许多在台湾逝世的老兵,根据老兵遗愿将他们的骨灰送回家乡。“当年是老兵牵着我的手来到台湾,现在我要带他们回家乡。”
祖籍山东的高秉涵,从1991年开始协助许多在台湾逝世的老兵,根据老兵遗愿将他们的骨灰送回大陆。
1987年,为了帮助台湾民众更好地认识大陆,台湾著名艺人凌峰来到大陆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向岛内介绍大陆的风土人情。凌峰194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4岁随父亲到台湾,他说,纪录片取名“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希望能走遍祖国河山,感受地理乡愁、文化乡愁。
台湾著名艺人凌峰分享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经历。
同一年,李志鸿陪同父母返乡扫墓祭祖,他回忆说,父亲1947年离开福建家乡到台湾经商,再次返乡已过40年。父亲回乡第一件事就是祭拜父母,跪在坟前,老泪纵横。“父亲总觉得未能在生前尽孝,愧对父母,有生之年要为家族和地方发展尽一份心力。”怀着这个情结,2004年李志鸿在家乡漳平市永福镇承包山地从事高山乌龙茶的种植加工,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和农业合作交流。
开放探亲交流30年来,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各界的交流也不断深化。展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李庆安在现场展示1992年兵马俑、金缕玉衣等文物到台湾展览的资料。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时艺多媒体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宜标也分享了两岸文物展、舞台表演艺术、文创作品等方面的交流经历。
如今,随着大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前往大陆学习、就业、生活。 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郑博宇在联谊会上分享了在大陆创业的成果与经验。他认为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形式由过去的参访、观光,已逐渐变成体验式交流,“大陆很大,定有属于台湾青年的一片天。”
本次联谊会有来自中华国际观光协会、苏州两岸书院、中华两岸交流协会等近20个单位和团体的数百名人士出席。在当前两岸关系低迷的时刻,台湾中华世纪文教发展协会理事长吴建国引用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对发展两岸关系的坚定信心。
编辑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