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举办“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特展,以共勉血火淬炼的岁月,致敬废墟中不屈的脊梁。一批批散落于四海民间的抗战史料,见证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在抗日战争劫波中的重生。据悉,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6月30日,观众可通过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公众号预约。
该特展以日军轰炸广州的历史影像为核心,辅以日记、相册、档案等四百多件实物与照片,呈现广东人民在抗战烽火中的曲折播迁与不屈抗争。展览现场分为“山河破碎 中大劫难”“文艺抗战 笔剑同仇”“投笔从戎 武装抗战”三大叙事版块,并特设“废墟中的广州”专题区,首次集中展示日军空袭广州的高清照片实录。
中山大学博物馆向海内外所有为史料搜集与捐赠付出心血的个人与团体致敬。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介绍,团队自今年5月起筹备此次特展,百余天内便得到海内外友人源源不断的捐赠,这是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类和平人士的一次情感共鸣与汇聚。他期待,以此为开端,十年以后能迎来更丰富的馆藏,进行更好的纪念。
“此次展出的日军轰炸广州照片为首次公开,是侵略者日本法西斯在广州犯下反人类罪行的铁证,如数、完整、原样地呈现,目的不为煽动仇恨,而是对任何企图洗白战争罪责、扭曲二战历史认知的荒唐行为进行必要反击。”策展团队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徐俊忠指出,在老华侨捐赠的旧照中,就发现不少新线索,也因此更加确证过往的研究观点:“当年日军对广州是无差别轰炸的,且重点炸文教机构、中学、大学、书院,想要灭绝我们的文化根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山大学不断遭受日军轰炸,自1938年起便踏上辗转迁校的历程,但仍在烽火中坚持办学。中山大学师生在抗战过程中与国家民族一同成长,既在背面战场开展文艺抗战,也投身华南抗日纵队,在正面战场作出贡献。“我们应该要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承受。这是历史上我们国家和民族所遭受的真实劫难。希望公众铭记这段历史,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真正捍卫世界和平。”徐俊忠说。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当时作为“抗日大本营”的中山大学,为保全师生,在民族危难之际坚守中华文脉,在生死流徙之间点亮精神灯塔。此次展览的主体部分“抗战中的中大”即有相关物证。中山大学校友林氏三姐弟(林蕙仙、林本棫、林本朴)于抗战中辗转多地所写下10册日记,使得学校播迁史的呈现更加翔实、具象、引人共情。
专题展区“废墟中的广州”展现德国友人奥斯卡·莱贝克无偿捐赠的、从未公开的珍贵相册。相册以365幅照片定格日军轰炸下广州城垣破碎、民众罹难的痛苦瞬间。奥斯卡表示,他的父亲罗伯特·莱贝克是德国著名新闻摄影记者,生前痴迷于收集早期战争摄影作品,这本广州轰炸相册正是其中极具分量的一件。父亲去世后,他在地下室发现这批影像,意识到唯有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中妥善保存并公开,才能真正延续其生命,警醒后人铭记过往。
今年7月,奥斯卡·莱贝克跨越重洋,亲自将这本尘封八十余载的相册捐赠给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他曾说,自己第一次看见它们时感到无比震惊,照片中残酷不已的画面让他强烈想要查明来源和真相。“在欧洲,许多德国人包括我自己,对日本在亚洲、在中国的侵略行行径了解得确实不多。这本相册让我真正‘看见’一段被忽视的历史。”他感谢所有为促成相册归藏中国并展示给广大公众而作出贡献的人,并希望通过相册的展览和研究,让大家深刻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编辑 李斌 审读 温静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