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业专业的学生,都去哪就业?”国内本科院校涉农人才就业质量分析

​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郭坤
2020-11-09 10:09
摘要

当下,有多少学农大学生愿意投入到涉农事业中去?学农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高质量涉农人才的支撑。当下,有多少学农大学生愿意投入到涉农事业中去?学农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

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届农学本科毕业生中,55%的人毕业半年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4%)是农学毕业生不务农的最重要原因,另有1/5的人因为“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不务农;学农务农毕业生在就业满意度、就业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学农不务农群体。园林建筑师、农业技术人员、动物饲养员、文员、食品检验人员、兽医是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2019届农学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六大职业。

农学毕业生中,50%为农家子弟

10个贫困地区农家子弟中有1个学农

基于工作环境、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的考量,当下年轻人学农务农的积极性并不高。哪些大学生选择了学农呢?

调查数据显示,2019届农学本科毕业生中,农村生源占比50%。并且贫困地区农村生源学农比例相对较高,2017~2019届贫困地区农村生源里有11%的人学农,该比例仅低于理学门类本科生(12%)。其中,贫困地区指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832个县);贫困地区农村生源指来自贫困地区农民与农民工家庭的毕业生。

超四成毕业生学农不务农

未务农群体中1/5因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

当下大学毕业生务农情况如何?一些大学毕业生学农不务农的原因有哪些呢?

通过对2019届农学本科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分析发现,45%的人毕业半年后未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该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9%)。

对于2019届农学本科毕业生学农不务农的原因,数据显示,“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4%)是最主要因素。同时需注意的是,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2019届农学本科毕业生,因“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0%)和“专业工作的环境不好”(10%)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

推动涉农人才顺利就业,既需高等院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农教育,也需要各级政府和涉农领域的用人单位共同思考和努力,采取一定举措留住农业人才。同时,本科院校涉农人才培养中,还要更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让涉农人才学有所用。

学有所用的涉农毕业生就业幸福感和职业稳定性更高

大学生学农务农群体与学农不务农群体,他们的就业质量会有怎样的差异?

数据分析显示,2019届农学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4972元;就业满意度为65%;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比例最高(67%),其次是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16%);在“300人及以下”企业就业的比例(61%)最高,其次是“301~3000人”的企业(21%)。

进一步对比分析2019届农学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与专业相关/无关工作这两个群体的就业质量差异发现,虽然学农务农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4992元)和学农不务农毕业生(4949元)差异不大,但其就业幸福感(67%)和职业稳定性(15%)分别高出学农不务农毕业生6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

园林建筑师、农业技术人员、动物饲养员、文员、食品检验人员、兽医是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2019届农学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六大职业。

学农本科生,读研比例连续三届超两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农大学生毕业后并未直接参加工作,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数据显示,农学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各学科门类国内读研的毕业生人数/该学科门类毕业生总人数。)连续三届均超20%,并且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2019届该比例为22.8%,较全国本科(15.2%))高出7.6个百分点。同时数据还显示,读研群体中有71%的人在坚持本专业的学习。

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涉农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部分学农大学生选择读研,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国涉农人才质量提升的保障。

数据说明:

麦可思研究院对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0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覆盖了382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587个职业、325个行业。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郭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