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退隐!香港地产“四大天王”时代落幕

湾区看点

2020-09-11 14:10

摘要

92岁的”四叔“,终于也要隐退江湖了!

9月10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李兆基因年事已高,将不在公司于2020年11月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寻求膺选连任,并将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终止出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地产大亨、亚洲股神、身家高达千亿港元的“四叔”李兆基,是新鸿基地产前身“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香港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与李嘉诚、郑裕彤、郭得胜被称誉为香港地产界的”四大天王“。此前,李嘉诚、郑裕彤、郭得胜均已宣布退休,李兆基成为”四大天王“中最后一位第一代掌门人退休。至此,香港地产界“四大天王”时代正式落幕。

01 

一生传奇

李兆基是许多港人心中的骄傲。

李兆基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四,后来在生意场上大家也用“四叔”来称呼李兆基。

从不到20岁的热血少年只身前往香港安身立命,到辛苦打拼成为一代传奇,头顶”地产大亨”“亚洲股神”的李兆基,这一生无疑是光彩夺目的。

李兆基1928年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市,从30岁起便投身地产业。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8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公司开办后,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又将永业重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年长而且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先生出任集团主席,年纪最小,拥有股份30%的李兆基则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到了1972年,新鸿基地产成功在香港上市。

1975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1981年,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市,一举集资10亿港币,充实了自己的实力。1988年,恒基兆业地产公司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将之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兆基通过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等操作,一举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

在香港,恒基兆业很少参加政府的土地拍卖,但总有办法买到地盘,而且质优价廉。这主要在于李兆基有两大法宝。

第一是购入“乙种换地权益书”。当年,港府征收新界的农用地作发展用途,是先用换地权益书向农民们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拨付时才与其交换。李兆基就以现金购入他们持有的换地权益书,既受欢迎,又价钱便宜。等政府一宣布开发计划,他买得的大量权益书就会变成可发展的地皮。

第二种购地办法,则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旧楼改建。买下黄金地带的旧楼,在旧地盖新楼。这种办法一举多得,发展商得利、市容焕新、旧业主套现、政府增加税收,但却十分辛苦,因为单独收购一个小物业(如一个住户)并不能支持一个地产项目的发展计划,所以恒基兆业还练出一个绝活——并楼。通过向某个目标地盘上的多个业主收购物业,凑零为整,得来土地。为了收到旧楼,他布下天罗地网,除面向本港外,还到在港留有物业的侨民移居地找楼买。并楼极其艰辛复杂,一个业主不卖就会满盘皆输,但恒基兆业却对此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并楼无数。李兆基有关于此的另外一句名言:“寸土必争”,也传播四方。

在销售上,李兆基也大胆创新。他创造出一个分层销售和分期购买(按揭)的办法建楼卖楼。很短时间内,新鸿基企业就在地产界崭露头角,获利颇丰。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也被业界冠以“三剑侠”的美名。李兆基所始创的分期购买,更在此后被广泛采用,对香港市民的置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除了”地产大亨“的名号,李兆基还被人称为“亚州股神”。

进入21世纪后,李兆基逐渐淡出了香港的地产行业,将精力转向了资本市场,并且很快在金融市场再次展示惊人天赋。

2007年6月,李兆基呼吁投资者在恒生指数达22000点便要“小心点”,减持手上的股票。股民表示不解,因为这个时候的香港股市非常火热,飙升势头极为迅猛。

果然,到了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股市应声坠落,一举跌破20000点。这个时候,李兆基又发声了:机会来了,赶紧入市,年底能破25000。结果仅仅一个月之后,港股便收复失地。

2007年10月,李兆基建议投资者抛售美国和日本股票,加注中资股票,并预测2008年恒指能突破30000点。11月初这一预测提前完成目标。11月18日,李兆基对着媒体记者又再发话:内地可能于未来数日再推出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数天港股将会很波动,跌幅较大,投资者要小心,小心”。果然,恒生指数11月19日下跌1136点。

由此,李兆基“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的名声赫起。

在富豪榜的争夺上,李嘉诚曾连续20多年蝉联亚洲首富宝座,李兆基则“陪跑”多年。不过,福布斯此前公布的2020年香港50大富豪榜,李兆基以304亿美元身家击败李嘉诚,夺得香港首富的宝座,而李嘉诚则以294亿美元位列第二。

02

一盘大棋

“四叔”离场,后辈上场。

李兆基让出千亿“恒基帝国”的掌门之位后,新一代掌门人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李兆基(中)与大儿子李家杰(左)、二儿子李家诚(右)

古往今来,名门望族长子一向被视为家族默认的继承人,香港豪门亦有这样的传统。身为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虽然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远赴英国留学,但却是个低调而又热衷于佛学、慈善的企业家。

公开资料显示,李家杰1985年在英国大学毕业后,便被父亲召回加入恒基兆业地产集团,出任执行董事一职,主要负责内地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7月易居企业集团(赴港上市之时,李家杰作为基石投资者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更早之前,则是2010年据媒体报道,李家杰联手内地多名包括马云、郭广昌等在内的资本大咖,合组财团共同收购香港TVB。

除此之外,外界对于李家杰的印象,更多还是倾向于他的“慈善家”形象。信奉佛学的李家杰,不仅常年醉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曾先后创立“百仁基金”、“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开设非盈利、连锁式的“家园便利店”向弱势社群提供帮助,还是个典型的不婚主义者。但为了完成父亲传宗接代的愿望,李家杰还是选择了赴美通过代孕的方式,借腹产子,拥有三胞胎儿子,赢得了父亲李兆基的欢心。

相对于低调而又“佛系”的大哥,弟弟李家成则因为从小性格活泼、讨人喜爱。年少时期的李家成,从小学习成绩优异,20出头刚从加拿大留学归来,便被父亲派往恒基集团出任执行董事一职,此后因为在香港房地产领域业务表现甚为出色,获得李兆基赞赏。

媒体报道称,李兆基退休后,长子李家杰将负责恒基内地地产业务,香港的地产业务则由次子李家诚负责。

其实,李兆基的退休部署早在多年前便开始。

2011年9月至10月,李兆基一口气辞掉旗下33家香港附属公司的董事职位,其中大部分附属公司交由次子李家诚续任董事。

2014年6月,李兆基又宣布因事务繁忙退任美丽华酒店主席一职,他的小儿子李家诚调任为主席兼行政总裁。次年6月1日,恒基发展公告宣布,李兆基将于一个月后退任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文员会成员之职务,并由李家诚接任。

2019年5月,恒基地产公告称,李兆基决定退任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职务。李兆基将留任公司执行董事。李兆基两个儿子李家杰及李家诚(两者均为公司执行董事及副主席)获委任为公司联席主席兼总经理,以及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综观香港豪门,两位二代同时掌舵的例子不多,豪门内讧的故事也不少,“恒基帝国”能否顺利交接有待观察。

03

一身胆略

李兆基惊人的商业天赋,与其特殊的经历有关。

李兆基出生在一个经商世家,从6岁起就跟父亲学做生意。当时,父亲拥有一个金铺和一个银店,经营者黄金和外汇的生意。在这种环境下,他从小耳濡目染,练就了一手“心算”的好本事。

有一次,李兆基发现金浦里的技艺师傅在打黄金的时候偷摸的扣下了一小块黄金,然后用白银填了上去,很多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很快李兆基把这件事情悄悄的告诉了父亲。但实际上父亲早就知道了这件事,只是碍于没办法再找到技艺如此优秀的技工师傅了,父亲一直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兆基把这件事看在了眼里,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李兆基私底下自学看金、化金、熔金三方面的知识。没多久,年仅12岁的他就掌握精通了全套的技艺。也正因此,李兆基从小就学会了在生意上不受限于他人,必须把核心技术窝在自己手上的道理。

在李兆基15岁那年,成为了父亲金铺和银店的掌柜。

上世纪40年代,二战结束后,有不少广东沿海地区的年轻人涌入香港。1948年李兆基的父亲觉得顺德的发展有限,为了不耽误李兆基的经商天赋,拿了一千港元,让20岁不到的李兆基独自一人去香港闯荡。

到了香港,早已对黄金生意摸清门路的李兆基,就在上环开了一家金铺。不到两年时间,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虽然做金铺生意顺当,但也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在李兆基的认知中,实物总比货币保值。李兆基自己曾描述:“我七八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圆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这种理念促成李兆基转行地产界,于是就这有了后来的新鸿基以及今日的恒基。

▲香港地产四大天王:郭得胜、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

有香港地产界权威人士这样评价”四大天王“领导的商业帝国:长江实业雄才大略;新鸿基地产稳健有为;新世界发展勇气逼人;恒基兆业则眼光远大,先声夺人。

亦有文章写到:有人请李兆基传授发达心得,“四叔”不假思索道:想发达容易,只要每天起床那一刻开始,脑子里不停想着怎样可以发达,你早晚一定能行。

来人又问:那岂不是很快疯了?

“四叔”压低腔调回答:会呀,你看我便知道了。

回顾这一生,李兆基曾谦虚表示“我一生实在很幸运,上天对我好好”“我没有甚么专长,我的专长就是工作”。正是这份“专长”,让李兆基白手起家,创造了价值5500亿港元的商业帝国。

勤奋拼搏、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或许这就是李兆基这样的老一代企业家留给后人的馈赠。

再见,四叔!     (小 乔)

综合:中国网、野马财经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