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地铁站出入口
几位“蓝马甲”正将
散乱停靠的电动车一一摆放整齐
他们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执法者
而是由龙华区普通市民组成的
公共文明促进会会员
从2012年的“文明观摩团”
到2014年正式注册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
这支队伍已成为
全省首个
以推动公共文明建设为宗旨的文明先锋队

11月23日,由新华网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指导,绿色全域(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一届绿色发展论坛暨2025保障和改善民生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龙华区“打造‘人人行之’的文明城区建设新路径”的经验做法被编入民生实事汇编文献。
近年来,为了提升城区治理效能,打造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龙华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治理理念,以培育壮大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2025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以下简称“文促会”)为抓手,将群众从“治理对象”转变为“参与主体”,推动文明行为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自觉”,逐步探索形成了“人人行之”的文明城区建设新路径。
让“个体善举”
成为城区发展的集体行动
2014年,秉持着“文明众筹、文明共享,引导市民当文明创建主角”的治理理念,龙华区成立文促会,邀请了“全国道德模范”张莹莹担任会长,广泛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志愿者、热心市民等群体参与,并从历届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挖掘出一大批本土模范、身边好人加入文促会,通过榜样引领带动群众参与,让“个人善举”转化为“集体行动”。

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张莹莹
文促会会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大学生、宝妈、退休老人、自由职业者等,他们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积极融入基层治理,成为连接政府、社会与居民的桥梁纽带。他们是城区治理的“好帮手”。会员常态化驻点社区,开展街巷巡查、文明宣传、业务指导等工作。

文明实践指导员开展“找茬”行动
为了进一步打破城区治理工作中的信息差,龙华区组织街道、社区及会员建立微信群,鼓励他们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反馈问题。
2025年3月,会员在巡查时发现,龙华区清湖、阳台山东等地铁站早高峰时段存在电动车乱停放问题,严重影响居民通行。他们自发组建交通文明劝导队,通过“主动规整+耐心劝导+联动执法”的方式,有效改善地铁站周边交通秩序,让该区域的早高峰通勤时间平均缩短了1/3。
他们是邻里互助的牵头人
文促会常态化开展“文明集市”“一起聊聊吧”等文明实践活动,在会员的带动下,通过爱心漂流、聊天交友等方式,打破现代社区的“陌生人困境”,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明种子播撒在龙华区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是公共服务的共建者
会员常态化参与大型赛事活动的服务保障、城区形象的宣传推广等,让公共服务从“单向输送”变为“多元共建”。


在此基础上,龙华区还探索出一套公共文化阵地全公益自运营的管理服务模式。
2023年,龙华区启用简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会员常运翠主动请缨,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义务承担实践中心的日常运营工作。截至目前,实践中心志愿者运营群已有300多名成员,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服务时长约1.6万小时,形成了“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片”的裂变效应。
用“投资于人”
激活造福社会的强大动力
对公共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热情是文促会会员最可贵的初心,但如何将会员的初心转化为更持久、更专业的能力,则需构建“能力培育-实践转化-价值反哺”的成长体系,将个体热情淬炼为专业素养,最终形成“投资于人-见效于组织-造福于社会”的正向循环。
会员大多为热心市民,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开展工作,龙华区设计制作文明实践工作手册,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公共文明参与体系。同时开展“文明实践赋能计划”“志愿者骨干实战营”等系列赋能培训,通过传统文化、城市美学、家庭教育等主题课程,提升会员的专业性和凝聚力。

文明实践指导员代表认真聆听专题培训
2024年,18岁的吴晓彤还是深圳大学的大一学生,便报名成为一名文促会会员。刚开始,她性格内向腼腆、缺乏自信,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沟通,以致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参加了赋能培训后,她不仅变得开朗自信,还学会了沟通与表达。
2025年6月,在龙华区文明实践赋能计划的启动仪式上,吴晓彤主动报名,站在200多人的舞台上分享自己与实践中心的故事。如今,她还能指导带领其他队员开展工作,成了一名优秀的文促会会员。
会员裴芙蓉则在赋能培训收获了“讲故事”的能力。2020年,她创设“芙蓉在龙华”视频号,开启了自媒体博主之路。最初,芙蓉的分享多为日常生活的纪实,拍摄手法简单,浏览量屈指可数。在学习了赋能培训中的摄影课程后,她不仅学会了跟拍、剪辑等专业技巧,在内容选取方面也有了质的突破。
如今,她会主动策划拍摄大型文明实践活动,用镜头记录会员们辛勤工作的场景。作品也多次被点赞转发,最高阅读量达1.7万次,将城区的文明温度、文化底蕴和民生烟火,变成市民可观可感可参与的“身边故事”,她也成为了龙华区一名优秀的城区形象宣传员。
从个体初心到专业能力,从组织效能到社会价值,这条良性循环的路径,本质上是“以人的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动实践。赋能培训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投资,更是对整个文明实践体系效能的提升,它让会员的热情之火燃烧得更旺、更久,引领照亮更多人。

“涓涓暖流 文明润心”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以“德者受尊”
吹起凡人善举的满城春风
文明的根本,在于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文促会这支队伍作为城区文明建设的“种子”,在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市民群众主动选择扎根在这片志愿服务的“土壤”里,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绘就“一花引来百花开”的生动画卷。
为了让更多好人好事被看见、被认可,龙华区先后开展十届“闪亮龙华人”、六届“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张莹莹、中国好人孙卓清、广东好人何子龙等一大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也让更多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向台前,激发全民礼赞。


同时,龙华区常态化开展系列先进典型关爱行动,在节假日邀请辖区道德模范、“闪亮龙华人”等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用实实在在的礼遇举措,肯定他们辛勤付出与突出贡献,着力营造德者有得、德者受尊的城区文明风尚。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城区公益服务力量逐渐增强,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在文促会的基础上,龙华区还成立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文艺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李晓桃红领巾宣讲团”等一系列公益队伍,推动优质资源、暖心服务向各领域铺开。


从“个体善举”到“集体行动”
从“热情参与”到“专业赋能”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满园”
文明的理念和触角延伸到龙华的每个角落
崇德向善的文明基因
牢牢根植于市民的精神血脉之中
文明已成为龙华最亮眼、最动人的底色
龙华融媒
LHRM
内容来源 | 宋彪/文 蔡维泽 陈建华/图
编辑 | 方维清 责编 | 彭桂红 吴乐思
审核 | 李世钊
统筹制作 |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如 有 侵 权 请 告 知 删 除
转 载 请 注 明 以 上 信 息



送电影票!第二届“沙特电影之夜”中国展映·深圳站预售开启

网络烂梗,正在慢慢侵蚀中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