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儿童手表”话题引发热议
本来是为了安全联系的工具
却因为“碰一碰加好友”“主页点赞”等功能
在孩子中间催生出了社交攀比
甚至一些灰色交易
家庭与社会应如何
为孩子们守住一片纯净的成长空间

本期《晶报10分钟》邀请了
北京乾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洪丽
资深媒体人李跃
与晶报记者张羽淳
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不能用电话手表代替陪伴
张羽淳:最近儿童手表这个话题引起了热议。我女儿现在上幼儿园大班,她的身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开始用电子手表了。今年在她的央求之下,我也给她买了一个。二位的孩子是不是也有电子手表?
洪丽:我女儿幼儿园的时候有,上小学就不用了。一是她学校不允许戴儿童手表,二是我认为,用电子手表无非就是为了定位和确保能联系得到孩子。这两个问题再深究一下,实际上反映的是家长作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以及陪伴功能。但现在电话手表有了很多功能,孩子会不会按照我们所设想的只使用这两个功能?这是我们家长没有办法去控制的。而且不用电话手表的话,也能促使我去更多地陪伴她。
张羽淳:李跃老师,你觉得像“碰一碰加好友”“主页点赞”这种功能,是不是精准地抓住了孩子的心理?
李跃:它这种设计还是摸透了孩子社交方面的需求。比如说碰一碰就可以加好友,等于说是在即时游戏里建立社交圈。还有点赞功能,新闻里好像说点赞数达到了多少之后还可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说会被称为“大佬”。商家就是利用这种攀比心理作为商业变现的途径。
“碰一碰加好友”
也有安全隐患
张羽淳:说到安全隐患,“碰一碰加好友”的话,孩子在外面可能会加上陌生的小朋友。也许有“坏人”就会利用这种方式跟孩子加好友,私下跟孩子联系,家长可能很难第一时间发现。
洪丽:我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当父母在旁边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把电话手表正常用,但是背着父母的话会看一些其他的东西。所以这对孩子的成长实际上是不利的。但是从社会商业、企业利润的角度来说,他们如果不添加额外的功能,会导致没有办法差异化竞争。但从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说,这些额外的功能我觉得是没有必要开发的。

呼吁出台相关政策
对商家进行监管
张羽淳:从法律和监管层面来说,对于电子手表的厂家推出的这些功能,法律层面可以进行监管吗?还是说只能靠商家的自觉?
洪丽:产品的监管,无非是产品质量部门对它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监管。比如说发生爆炸这种极端的情况,产生的直接损失可以找商家承担责任。但如果说因为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的儿童心理问题,是没有办法去找商家负责的。
李跃: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企业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利润,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但这个逻辑产生在电话手表这里,就会发生扭曲或者背离。小孩子越沉迷其中,它的商业利润越大,但实际上对小孩的伤害是越大的。有新闻说,有些小孩子一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有4到6个小时,我觉得从商业逻辑、科技伦理来讲,这种都是行不通的。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要对下一代有起码的尊重。
洪丽:如果说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其实有必要出台一个措施,对商家进行限制,比如哪些程序是不可以安装在电话手表里面的。现在问题可能还没有那么突出,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还没有相关的立法。
李跃:在我看来,商家推出电话手表,目标应该是把定位搞得更精准,让续航能力更加强化,而不是捆绑商业化的东西。

张羽淳:那么对于现在还在用电子手表的儿童们,二位会给家长哪些建议呢?应该给孩子立下哪些规矩?
洪丽:我觉得可以跟孩子沟通电话手表的使用限制,比如说只使用哪些功能。如果说违反了约定,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可以通过这种小的约定,让他逐步去理解一些规则也好、意识也好,这也是一种教育。
李跃:我一般在她出去玩的时候,要求她把电话手表戴好。其他时间比较少让她使用。
洪丽:我觉得我女儿她之所以不用手表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学校不让她带电话手表去。所以我觉得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形成这种互动,约定好不让带。这样的话也能避免出现像碰一碰、攀比、加好友这种虚拟的需求。
张羽淳:我们也希望说,学校可以再多一层的监管。电话手表其实是一个缩影,要让孩子健康成长,是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努力的。

不能让孩子的童年
困在电子产品里
李跃:以后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会越来越发达,不能让孩子的童年就困在电子产品里面。
洪丽:就像刚才李跃老师说到的,未来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但家长的角色是没有办法用其他产品替代的。家长还是要多用心。
李跃:技术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发达,但还是要强调人的主体性,这一点不能动摇。所有的技术是为人来服务的,不能让技术困住人,甚至奴役人。
张羽淳:技术本身没有错,只是当产品交到孩子手中时,家长需要多一份审慎。

你家孩子使用电话手表吗?
你也有同样的烦恼吗?
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 | 晶报
出品人 | 杨勇
总策划/总监制 | 杨勇
总统筹 | 王博
总编导 | 罗秋芳 赵茜庆
编导 | 张羽淳
拍摄 | 成江 李亦浩 何保贤李祉燃(实习生)
剪辑 | 喻琪峰
编辑 | 蔡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