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的”“你个老六”
“那咋了”“我嘞个豆”
这些“黑话”你耳熟吗?
是不是经常从你家孩子嘴里冒出来?

如果你和现在的孩子聊天
你可能会听到各种网络热梗
有时候网络梗更新得太快
你还在理解“包的”的用法
他们已经开始说“我嘞个豆”
为什么孩子一张嘴
就是网络梗?
面对这种情况
家长应该怎么做?
青少年的盲目跟风

图片来自网络
中小学生使用的“网络黑话”往往来源于游戏、动漫、直播等亚文化,更具新颖性和时尚性。而“烂梗”,则是那些被翻来覆去使用、缺乏内涵和品味的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变味了的“梗”。
为什么孩子会热衷于说网络梗?答案之一很简单:跟风。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跟风、模仿是他们的强项,也是他们展现个人魅力的时刻。你想想:在同龄人里,会说同样的梗,就像拥有了共同话题和社交密码,能迅速拉近距离,找到“我们是一伙的”那种归属感。
而在大人面前,说点他们听不懂的,就能拥有标新立异、“我懂的你不懂”的优越感。所以,你越是严厉禁止,他们越可能阳奉阴违。
但跟风说梗,也有实实在在的坏处。
一个人如果总是模仿结巴说话,自己可能也会变结巴,说烂梗也是类似。如果嘴边总是挂着那几个网络词,久而久之,这些词就像“长”在了嘴里,脑子里空荡荡,除了“绝绝子”“包的”,再也找不出更丰富、更准确的词语了。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语言的贫乏,最终会导致思想的苍白。
而且,跟风的不光是嘴,还有手。比如简单粗暴的“竖中指”,或者游戏里嘲讽对手的“电摇手势”,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会无意识地冒犯到别人。
生活的空虚,用网络梗来弥补

你觉得现在的孩子,生活空虚吗?从物质上看,他们吃喝不愁,玩具成山。但从精神层面看,却未必那么充实。
现在的孩子更多是在补习班、学校、家之间打转。再加上家长工作忙、压力大,陪孩子的时间难免被压缩。而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自然就成了最“尽职”的保姆。网络,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土壤。
当真实世界的活动和联结长期不足,孩子就会感到空虚和孤独,本能地想去寻找同伴。最快、最省事的抱团方式是什么?就是建立自己的小圈子。说同一批网络热梗,从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种圈子在外人看来可能奇奇怪怪,但对青少年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归属和身份标签,是对抗内心空洞的一大方法。
有些梗,是情绪的“保护色”

你知道吗?孩子说某些梗,其实是在表达情绪。除了社交归属,网络梗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功能:为难以名状的情绪提供一个“出口”。
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流行梗都携带着情绪。比如孩子常挂在嘴边的“那咋了”,背后常常藏着一种“你好烦、别管我”的潜台词。
面对大人的种种要求,他们不敢直接反驳,但借着“玩梗”的幌子说出来,大人一时也反应不过来,这股微妙的情绪就能被自然地释放出来。
我们担心玩梗会导致表达能力退化,但更深层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拥有多少可以“安全表达情绪”而无需担心被评判的机会?
事实上,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孩子说话稍不留神,就会被评价为“你不该这么想”,而大人总是没空、没耐心听孩子认真讲完,这时,“玩梗”就成了一个便捷的泄压方法。
情绪表达是需要安全空间的。可惜的是,现在孩子除了心理课之外,很少有机会安全地说出“我不高兴”“我有点烦”。说话稍不注意,就会被评价、被纠正。而网络梗,恰恰成了他们的情绪防弹衣。
家长行动指南:疏导优于围堵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当网络梗从屏幕涌入生活、从弹幕迁移到作业本,一场关于语言与思维的保卫战就此打响。
面对孩子说烂梗,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以下是几点具体建议:
划定红线,明确底线:对涉及人身攻击、低俗或侮辱性的梗(如“唐人”),必须严肃、明确地禁止。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问问孩子,如果自己是被嘲笑的一方,自己内心有什么感觉?
巧妙疏导,替代表达:对于无伤大雅的梗(如“666”),堵不如疏。可以顺势引导:“除了‘666’,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夸它?我们来比一比谁想的词语多!”
教会孩子辨别场合:让孩子明白,说话就像穿衣,要分场合。朋友闲聊可以玩梗,但课堂发言、正式场合则必须使用得体的语言。
从源头注入优美语言:语言的匮乏,最终会导致思想的匮乏。 多与孩子共读经典,分享好词好句,让他们接触并欣赏汉语的美感与力量。
最后,我们可以放宽心
从“火星文”到“甩葱歌”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
自己的语言密码
而大多数“烂梗”
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自然消散
我们所要做的
是理解背后的需求
守住表达的底线
并用更丰沛、优美的语言去滋养他们
龙华融媒
LHRM
内容来源 | 科普广州 图虫网
编辑 | 曾毅伟 责编 | 彭桂红 吴乐思
审核 | 李世钊
统筹制作 | 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
如 有 侵 权 请 告 知 删 除
转 载 请 注 明 以 上 信 息



撒贝宁来到这都要“破防”,怎么回事?

全省仅三个!龙华一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