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全运季·深情深意浓丨十五运检验大湾区:硬联通加软联通,“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察理思特

11-14 07:30

摘要

早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国内大型赛事已开始探索“简约办赛”新路径

11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正式开幕。

这是全运会史上首次由多地联合举办,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共同承办全国性大型综合运动会。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

从开幕式起,“三向奔赴”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十五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郎昆说,开幕式是一次“粤港澳携手通关”,“三地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共同组成交响乐队,共同组成水上芭蕾……所有节目几乎都是共同完成。”

开幕式文体表演。

开幕式主火炬的源火,是从南海1522米深处采撷的可燃冰引燃形成,最终由三地火炬手共同点燃,象征着绿色、创新的“科技之火”

主舞台直观呈现“同心圆”造型,环形舞台周边是广阔的水面,运用前沿的“虚实结合”技术,让珠江、维多利亚港、伶仃洋的水波在场地中交汇奔流。这不仅是地理水系的相连,更是三地同源共流的文化血脉与手足亲情的象征

赛事理念变革:

从“硬件炫技”到“内涵发展”

粤港澳三地协同办赛,标志着全运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早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国内大型赛事已开始探索“简约办赛”新路径。

这一理念在十五运会得到充分体现。承办地广东拥有大量体育场馆资源,这使得赛事组织者能够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

场馆改造更新兼顾赛时赛后利用。以广东奥体中心为例,该场馆完成了34.6万平方米室外工程改造、新建现代化赛事运行指挥中心等工程,完全满足十五运会开幕式及相关运动项目的办赛要求。无论时间还是项目预算,都比新建大型体育场馆更为高效。

▲11月11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完成了从开幕式盛典舞台到专业田径赛场的完美蜕变,仅用30个小时。

与以往大型赛事不同,十五运会带动了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同步开展,但城市“大拆大建”显著减少,更多变化如“彩蛋”般融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这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功能与赛事需求有机融合,使十五运会成为惠民利民的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机制创新突破:

粤港澳“软联通”提速

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赛事,十五运会首创跨境通关与协同管理模式,破解“一国两制三货币”下的办赛难题

本次赛事推行“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新模式。在10个口岸设置十五运会人员“专用通道”,三地赛事指挥中心实现“一屏统览、一键调度”

在11月8日举行的男子公路自行车个人赛中,选手从珠海出发,通过澳氹大桥到达澳门氹仔,经港珠澳大桥到达香港大屿山,再返回珠海,全长230公里

为实现“无感通关”,珠海企业研发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使运动员能够以每小时40公里以上的速度“不踩刹车”通过三地口岸。这一创新成为大湾区规则衔接的生动实践。

“软联通”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十五运会组委会创新建立了 “1+4”的粤港澳联络机制

  • “1”指的是国家层面的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

  • “4”指的是粤港澳层面的四个常态化联络机制

联络会议两月一次,首席联络官两周一会,联络员每日沟通,24个联合工作组定期会商。通过这样高密度的沟通协商,粤港澳三地在六大重点领域达成共识:跨境赛事、口岸通关、人车证件、食品安全、绿色办赛、赛事日程。

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更促进了大湾区民心交流。

港澳参与热情:

爱国情怀涌动大湾区

港澳同胞对十五运会的参与热情成为赛事一大亮点。

本届全运会有6000多名内地人员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人员来内地参赛,是港澳来内地参赛和内地赴港澳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香港组建了历来最大规模的赛事义工团,超过1.6万人,其中15岁至17岁青年义工超过1000名;澳门也组建了超过3500人的志愿者队伍

这股踊跃参与的热潮,折射出港澳同胞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港澳民众的参与热情同样体现在票务销售上。据了解,港澳地区门票销售火热,部分项目门票已售完。这种热情不仅反映了大湾区民众对体育赛事的期待,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盛事的认同感。

港澳青年的广泛参与,为大湾区人才流动与融合创造了新契机。当粤港澳三地同步升国旗、唱国歌时,那庄严神圣的时刻,是身份的共鸣,更是情感的凝聚。一阵阵掌声、一声声呐喊、一段段并肩奋斗的记忆中,港澳同胞的家国情怀不断加深。

办赛启迪:

从“体育盛宴”到“城市赋能”

粤港澳三地通过十五运会的举办,实现了从单纯“办赛事”到全面“办城市”的转变。这一转变契合了人民城市理念,使赛事筹备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

广州以天河体育中心改造为契机,拆除体育场曾阻隔视线的围栏,改为东北与西北街角的两处口袋公园,在广州最核心的繁华商圈释放960平方米的林下空间。这种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体现了“办赛事”与“办城市”的有机结合。

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得到前瞻性规划。广东奥体中心主场馆改造工程中,原本封闭二层空间的玻璃幕墙被完全拆除,改为具有800米环形跑道的开放式空间,赛时作为大型观众疏散平台,赛后则将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空间。十五运会赛后,各场馆将全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全民共享。

这种思路传承了十五运会“简朴不简单”的办赛理念,使大型赛事不仅限于短短十余天的竞技,更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赛事还促进了大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珠海赛区积极协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无障碍城市建设,实现“赛事无障碍”与“城市无障碍”同频共振

在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上,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提速换挡、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十五运会作为三地联合承办的首个大型综合性赛事,其意义远超体育范畴。当赛事落幕,场馆向公众开放,这些空间将成为惠及市民的日常体育场所。

而更为宝贵的遗产是体制机制创新。三地通过协同办赛积累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经验,将为世界级城市群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铺就一条“无形通道”。

本次十五运会所运用的多项技术和统筹模式,其价值也不仅限于赛时。正如广东联通负责人所言,支撑赛事运行的关键技术将被延伸至城市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旨在进一步打通粤港澳三地经济协作与人文交流的数字通道,实现“一届全运、长久受益”,助力湾区一体化协同发展

通过十五运会,粤港澳三地在技术标准、管理流程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深度协同,这些“软联通”的实践,为未来大湾区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融合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未来的人们回顾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他们看到的将不仅是金牌与纪录,更是一个湾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起点。

统筹丨胡 文

采写叶梅 吕攀

编辑丨吴俊霞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