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的聚光灯再次投向中国,
一场城市选拔暗战悄然展开,
谁能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

▲来源:《人民日报》相关视频截图
时隔十二年,APEC峰会再度回到中国。
2001年的上海和2014年的北京,都曾以东道主身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开放与进步。
而这一次,2026年的APEC主办城市将于11月初韩国庆州APEC会议闭幕之时揭晓谜底。这场国际盛事的举办地之争,已悄然升级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风向标。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2日,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国际航站楼作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主会场,已布置好欢迎专区迎接各国贵宾。图源:IC photo
三大经济圈
粤港澳大湾区呼声最高
京津冀和长三角已先后凭借北京和上海登场亮相,按照区域平衡的逻辑,粤港澳大湾区获选概率极大。
中国区域经济的三大增长极——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构成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支点。
当APEC的接力棒再次传到中国手中,区域平衡成为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
华北与华东地区已先后通过APEC等高规格国际峰会亮相世界舞台。华北的北京(2014年APEC)、天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与夏季达沃斯),华东的上海(2001年APEC)、杭州(2016年G20)、厦门(2017年金砖)等城市均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会议承办经验。
相比之下,华南地区尚未举办过同等级别的国际峰会。这种区域布局上的“空缺”,使得2026年APEC会议选择华南城市举办具有合理性。
华南地区的候选城市中,广州和深圳引人注目。
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祖国南大门”之称;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创新引擎,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广州和深圳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孰优孰劣,而是两种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的展示。


广州:综合门户的底蕴
广州被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副省级城市,与四个直辖市并列,其“全国综合性门户”的定位在全国非常罕见,可与北京、上海媲美。
这座城市在国际交往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以及每年一届的从都国际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还有2010年的亚运会,都印证了广州在国际交往方面的深厚底蕴。
广州拥有60多家外国领事馆,国际航班数量多,便于外国政要和代表的到达。在人民网发布的宣传片《APEC 相约中国 2026》中,依次出现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地标建筑,这或许是一个暗示信号。
深圳:创新驱动的标杆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稳居全国第一;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3%。这里培育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级科技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持续领先,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
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贡献全国三分之一的增量,总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外贸出口更是实现“32连冠”。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全球第二大、国内第一大的会展综合体,室内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其“鱼骨式”布局和智能管理系统能高效满足APEC会议的多场景需求。
除了广深双雄,其他城市也各有优势,不容小觑。
杭州凭借G20峰会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证明了其承办国际盛会的能力。成都作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国际航线数量领先,若APEC落地成都,将极大提升中国西部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23年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积累了国际会议组织保障经验。
青岛在承办大型国际会议上也具备一定经验,2014年曾举办APEC贸易部长会议及相关会议。作为重要沿海城市,青岛与APEC各经济体经贸往来活跃。
APEC主办地的选择,从来不是简单的城市荣誉之争,而是国家战略意图的体现。
从国家战略定位来看,广州被赋予了 “综合性门户” 的超级定位,这意味着其既能引领国内区域发展,又能承担对外交往和资源配置功能,代表国家开展国际交流。
深圳的定位是“对外开放门户”,更侧重于外贸和投资领域,与APEC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宗旨相契合。成都被赋予“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职责,这些定位都凸显了它们的国际影响力。
从国际化程度看,根据GaWC发布的2024年世界城市排名,北京、上海属于Alpha+级城市,广州为Alpha级,深圳是Alpha-级,成都、天津等则为Beta+级。领事馆数量和国际航空枢纽等级也是重要参考指标。
国际舞台已经搭好,各城实力已然明晰。选择广州,是选择传统与开放并存的综合门户形象;选择深圳,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创新的高度与速度。而可能的黑马城市,如杭州、成都、西安等,也各具特色,代表了中国发展的多元面貌。
最终,2026年APEC举办地的确定,将是一个综合考量区域平衡、国家战略、城市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结果。11月初的揭晓,不仅是一个城市荣誉的归属,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发展重点与未来方向的重要窗口。
统筹丨胡 文
作者丨胡津玮
编辑丨梁 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