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头须向国门悬|丁时照

深圳报业集团

09-19 11:00

摘要

后来,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大战中伤重不治,死前将太子夫差托孤伍子胥

悬首城门作为一种刑罚,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是,主动要求“悬吾首”的人和事毕竟不多,伍子胥是最著名的一个。

伍子胥的父兄遭楚平王迫害惨死,他一路颠沛流离,乞食至吴国。在吴国,他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富国强兵。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伍子胥、孙武为大将,以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击败20万楚军主力,继而占领楚国都城。柏举之战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

后来,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大战中伤重不治,死前将太子夫差托孤伍子胥。伍子胥又辅佐夫差击败越国,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双重复仇史诗:先为父兄复仇鞭尸楚平王,后为吴王阖闾复仇大败越国。

伍子胥深深明白铲草除根的必要,他强烈要求夫差将越国彻底灭绝:“不灭,后必悔之。”夫差不听。夫差后来两次兴师伐齐,伍子胥又强烈要求灭越而释齐:“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吴王夫差不听。因为多次被冒犯,夫差不仅不听,还很恼火。加之有人屡进谗言,夫差就赐剑伍子胥让其自裁。伍子胥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王勾践灭吴,夫差自杀。这是“抉目悬门”“悬首吴阙”的典故出处。

能要求“悬吾首”的,胸中自有不平事。

八王之乱时,王豹担任齐王司马冏的秘书。他接连上书齐王司马冏,提醒遣散在京藩王归国,消减他们的权力。长沙王司马乂在司马冏的案桌上见到王豹所写的信,见自己也在被遣之列,大怒,对司马冏说:“王豹竟敢离间我们兄弟骨肉,何不押到宫门外铜驼下将他打死!”最终,司马冏杀王豹。王豹在死前说:“悬吾头大司马门,见兵之攻齐也!”一语成谶,不久,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起兵,斩杀司马冏。

有的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特别是作为部下臣子,分明看到前路是绝境,却不能令主上清醒,其悲愤之情、抑郁之状感人至深。千言万语,最后化为一句“悬吾首”这样的决绝之词。

陈安是东晋十六国时的名将,左手七尺大刀,右手丈八蛇矛,勇猛非常,高峰时拥兵十余万。参军鲁凭劝陈安不要背叛前赵皇帝刘曜,陈安不听。鲁凭对陈安大哭说:“吾不忍见陈安之死也!”陈安怒而斩之。鲁凭说:“赴死本是我分内之事。请把我的头悬挂在上邽街市,我要看到前赵斩杀陈安!”后事果然被鲁凭言中,陈安被前赵斩首。

“悬吾首”只是一个证明:见证如我所言,说明你是错的。这样的话语模式虽然坦陈了忠肝义胆,然而却让人很不舒服,特别是对于具有生杀予夺的上位人物来说,一闻此话,血往上涌,激情杀人,屡见不鲜。对于“悬吾首”的人来说,赢了口舌,输了性命。

“悬吾首”也有现代版,不过气度格局大不同。

陈毅因在兴国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粤赣交界处,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1936年冬,被叛徒出卖,围困在梅山之间。他因伤病卧伏在丛林草莽中20多天,自知难免一死,便写下三首诗,藏于棉衣内层,以示绝笔。后幸而围解,得以逃脱。

大庾岭为南岭中的“五岭”之一,其代表性段落即庾岭,因岭中多梅花,亦称梅岭,故而陈毅的这组诗歌名为《梅岭三章》。

全诗字里行间爱憎分明,具有崇高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想象力。诗中有名句为:“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他希望死后,头颅挂在城门之上。期望后死的诸君多多努力,多打胜仗,用飞来的捷报当纸钱,慰藉此去泉台招旧部的斗士,助其带领十万英灵击斩阎罗。诗中回荡风雷之声,充满浩然之气。虽然也是“悬吾首”,却撼天动地,让人豪情满怀。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