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贝餐饮因罗永浩一席吐槽而陷入舆论漩涡。西贝陷入的“预制菜”争议,并非从一开始便不可收拾。这场本可止步于普通消费纠纷的事件,却因西贝一系列充满对抗性与情绪化的回应,将危机公关变成了与消费者的正面交锋,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网的舆论危机。
作为一位在商海沉浮多年的企业家,贾国龙在危机爆发初期奋起反击,大声喊出“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这是一种维护自己商业模式的本能,战略意图清晰,即捍卫品牌的核心价值。但问题在于,贾国龙和西贝将本该安抚消费者情绪的公关行动,变成了与消费者争论对错的辩论赛。尽管罗永浩是网络大V,但其吐槽的出发点仍是一位消费者的就餐体验。创始人贾国龙公开指责罗永浩“砸牌子”,甚至放言“哪怕企业不做了,也要把罗永浩告倒”。这种充满个人情绪和对抗姿态的回应,无异于将品牌推向了公众的对立面,不仅无法说服公众,反而被解读为傲慢与失控。
西贝未能意识到,危机公关的第一要义并非“纠正事实”,而是解决情绪。当消费者质疑“预制菜”时,他们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食材的疑问,更是对“高价是否值得”“吃得是否安心”的担忧。西贝试图用法律定义和成本结构来“教育”消费者,却完全忽略了大众最关心的体验和感受。
在风波趋于平息时,西贝发布了一封致歉信,态度上有所转变,但信中“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这样的表述再次引发争议。在消费者看来,他们不过是去餐厅吃顿饭,希望得到物有所值的体验,没有人想要“虐”待商家。这表明,西贝的回应始终没有走出“自我”的视角,无论是强硬反击,还是委屈道歉,都未能与公众建立起最基本的共情联结。
真正有效的回应,是基于共情与信任的沟通。它要求企业首先回应“人”,即表达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而不是一味争辩“事”的对错。企业需要在第一时间真诚承认消费者的体验落差、承诺整改、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可以主动推动预制菜标签的透明化、对不满意的消费者进行补偿,甚至重新审视部分菜品的制作工艺。哪怕事实并不完全站在自己一边,也能以真诚与共情赢得公众的理解和缓冲空间。
西贝这次危机最大的败笔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工艺,而在于忽略了公众情绪与消费体验。危机中每一次表态,都是对品牌信誉的加码或消耗。回应的关键不在于赢下道理,而在于守住信任。
来源:深圳舆情研究院
封面图源:IC Photo
编辑:周子灏
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