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非常残酷,刀光剑影,性命交关。稍不注意就掉脑袋,哭都来不及,哪还有幽默可言?
万事皆有例外。东晋权臣桓温伐蜀灭成汉,是真的幽默。
桓温是个大帅哥,姿貌伟岸,豪爽大度。
他明白可以靠脸吃饭(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但不能靠脸扬名立万。出镇荆州后,积极准备西伐占据巴蜀的成汉政权,以立不世之功。此时的桓温,35岁左右,正是有想法的时候。
桓温率万人伐蜀,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首先是他的高级军官不认同,“将佐皆以为不可”。最主要的是朝廷不认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古伐蜀都是从汉中顺流而下。桓温却率偏师,千里转战,逆流进击。
天道酬勤,天道嘉勇。桓温一路挺进,三战三捷,兵临成都城下。成汉皇帝李势率全部兵马,决战于成都城外的笮桥。

战斗相当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敌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桓温见战况不利,急令撤退。但士兵惊慌失措,误将“鸣金收兵”的军令执行成“击鼓进军”,拿出吃奶的力气死命擂鼓。士兵听到鼓声,误以为胜利在望,瞬间士气大涨,发起绝命冲锋。成汉军听见进攻鼓声,误以为晋军援兵到来,阵脚大乱,竟被这波“乌龙冲锋”打得全军溃败,李势次日便举国投降。
鸣金锣敲成进军鼓,撤退变冲锋,这样的神转折造就的可能是历史上最懵懂的胜利。
依旧是东晋,不过此事发生在桓温崛起之前的“苏峻之乱”。

韩晃是东晋叛臣苏峻麾下重要战将,以力大无穷、箭无虚发而著称。其麾下部众多为久经沙场的武装流民,战力强悍。他一路攻城略地,杀将夺粮,给政府军造成极大损失。
叛军攻入东晋京都建康(南京)后,韩晃等全力进攻皇宫禁地,放火烧掉太极殿东堂和秘阁(皇家图书馆)。这时,与韩晃面对面的是政府军里最强悍的将领毛宝。毛宝手里没有多少士兵,他亲自登城,连续射杀数十人,让叛军止步不前。
韩晃对毛宝大声喊话:“老毛啊,大家都说你英勇无敌,敢不敢出城来,跟我大战三百回合?”毛宝马上回应说:“老韩啊,人家都说你是个大力士,为什么不进城来跟我决斗一场?”(晃谓宝曰:“君名勇果,何不出斗?”宝曰:“君名健将,何不入斗?”)

韩晃一听,这哪有戏?激将法对毛宝丝毫不管用,于是大笑而退。
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但痛哭可能是,古代就有打仗用哭声做武器的案例。
后秦皇帝姚苌与前秦皇帝苻登仇恨滔天,征战连连。两人恶斗近10年,谁都没能打服谁。
有一年前秦大饥,苻登到外地筹备了一批军粮后,带领一万多名骑兵包围姚苌营寨。估计受韩信四面楚歌的启发,苻登出了一个损招,他让包围的士兵在四面放声大哭,哀声动人,哭得人心惶惶。姚苌非常厌恶,也出了一个绝招,你哭我也哭,谁怕谁?

他命令三军与苻登的军队对哭,而且哭声要更大更响亮。两军对垒就这样哭来哭去,此伏彼起,呼天抢地也没有个结果。最后,苻登率领“痛哭军”一抽一泣地退走。
人生之路多风雨,很多以为过不去的坎,最后一定会笑着说出来。因为战争都可以幽默,为何不能幽生活一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