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门三兄弟,分别服务魏蜀吴。如何处理家国亲情,不因私害公,让主上信任,是一道考题。
诸葛亮与哥哥诸葛瑾是亲兄弟,与诸葛诞是堂兄弟。三人被史家称为“龙虎狗”。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为蜀汉丞相,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被孙权信重,为东吴大将军,是虎;诸葛诞投奔曹丕,官拜大将军,是狗。狗不是现在骂人的意思,取意刘邦以功臣比拟功狗之喻,为有功的战将。
诸葛一脉三方为冠盖,皆一时雄杰,名重当时,为人瞩目,也遭人嫉妒。怎么做才能让上级不疑,让同事服膺?这里既有处理关系的艺术,更有为人做事的忠信存焉。

魏蜀吴三国互相攻战,互有结盟,复杂无比。分别服务三国的三兄弟,总有接触的时候。建安二十年,孙权派遣诸葛瑾出使蜀国与刘备结好。诸葛瑾与弟弟诸葛亮都以公事相见,“退无私面”,公事之后没有任何私人会面。如此看来,兄弟俩都讲规矩,有底线,知行止。
后来刘备讨伐吴国,诸葛瑾写信劝刘备休兵。这事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说他里通外国,“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这就非常恶毒,“别遣亲人”就是派亲人与刘备沟通,那就是利用诸葛亮这个亲戚关系为自己谋后路。公私混搭,容易乱了视听。好在孙权是明白的领导,他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子瑜就是诸葛瑾,孙权一言止谤。
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他忠于曹魏,被司马氏所逼,带兵反了,最终失败被杀,被夷三族。诸葛诞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诸葛诞死后,他手下数百壮士被俘,皆拱手为列,说:“为诸葛公死,不恨。”刽子手每斩一个人就劝降下一个,但无一个人投降,最终全被斩杀,时人比之为忠心耿耿的“田横五百壮士”。

由于历史资料有限,我们没有找到堂弟诸葛诞与诸葛瑾、诸葛亮交往的记载。以人情世故猜度,他们都是忠臣,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孝子门风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兄弟间的关系应该比较融洽。有个细节值得注意,诸葛诞的儿子名为诸葛靓,音同字异,应该是有所铭记与追慕。
诸葛三兄弟英名盖世,他们的下一代在历史上都留下鲜明的印记。
诸葛亮46岁时,得子诸葛瞻。他写信给哥哥诸葛瑾说:“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他临终前作《诫子书》告诫诸葛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瞻指挥了决定蜀汉生死的最后一战——绵竹之战,最后不敌蜀汉名将邓艾,父子俱战死殉国。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在吴的地位位极人臣,可以和叔父诸葛亮在汉的地位相等。然而,无论是诸葛瑾还是别的人,都不看好诸葛恪。诸葛瑾经常悲忧地说他:“非保家之主也。”诸葛瑾的老朋友奋威将军张承也认为诸葛恪必败诸葛氏。包括魏国的文臣武将都认为诸葛恪“其亡可待”。恪少有盛名,孙权深器重之。但是他素性刚愎,矜己陵人。孙权驾崩后,诸葛恪为托孤首辅,掌握吴国权柄,骄傲自满,独断专行,致使民怨沸腾,最后被诛杀,并夷三族。
诸葛三兄弟,两个后代被夷三族,子孙皆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战死,那么诸葛亮是不是绝后了呢?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开始的时候,诸葛亮没有子息,经孙权刘备批准,将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子。诸葛恪见诛于吴后,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恢复为诸葛瑾的后代。因此,诸葛瑾的这一支一直得以延续香火。诸葛亮自有胄裔,就是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这一脉在延续诸葛亮的血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儿孙自有儿孙的福与祸,该来的都会渐次到来,只是,人心都是唯愿后代少受苦难,此点,亘古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