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我自驾游专程赴三星堆博物馆,到了门口才发现,即使买了收费的沉浸展还是进不了馆,必须先买到门票,成人每张72元。问题是预约购买门票最多提前5天,网络显示每天都是售罄状态。
烈日下,我在现场拍了一段视频:一边是游客在入口处大棚下排着长队入馆,队伍就像蜿蜒的长龙缓慢移动;一边是游客中心满地坐的全是人。《德阳日报》8月14日的报道印证:三星堆博物馆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达接待上限。尽管该馆已推出夜场参观举措,延时开放至20:00闭馆。
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代表,回顾这次自驾游11天到访8个城市,去了8家博物馆。三星堆、洛阳和青州等顶流博物馆一票难求,常德博物馆、南阳博物馆和沈从文故居等也是人流如织,而且,所有博物馆都是大人给小孩讲解的亲子观众居多。
我以亲身经历体验了博物馆的火热程度,也让我坚定自己的判断:文博已经成为城市流量入口,也因此会促使文博机构加快数字化进程,在文博数据资产的洼地上,通过数据资产化以及数据资产管理,为文博单位打造第二增长曲线,这无疑将极大提升文博资源的运营效率。在现有条件下,这也是缓解文博资源供给短缺的有效途径。
博物馆成为城市流量入口
巧合的是,我到访三星堆博物馆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18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报道《一城托举,上博登“金字塔之巅”》堪称欢呼雀跃:“逾277万人次观众、逾7.6亿元展览总收入、逾300亿次全网曝光量……持续13个月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完成168小时连续开放创举后,于8月17日24时正式收官。该展览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世界纪录,更以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的溢出效应为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发展树立了新标杆。这一文化大展不只现象级,更堪称‘史诗级’。”
此报道所说“168小时连续开放创举”,指的就是展期最后一周推出“7×24小时不闭馆”观展体验。令人乍舌的是,0:00—6:00的深夜场每场3000个名额全部售罄,已有超过21000名“废寝忘食”的观众走入展厅。可见,观众对高质量文博活动的喜爱和投入程度。
作为一个博物馆深度爱好者,我观察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产业层面总结其三个导向意义,互为表里,更为深远:
一是文创活动及周边收入远超门票收入。该展总营收超过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3.2亿元,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收入4.4亿元。这说明文博IP开发及运营的前景值得期待,更值得在商业上投入,包括基于数字化的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
二是较大比例地带动本地消费,而且以带动服务消费为主。专业机构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古埃及展拉动城市消费比例达1:48,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
三是观众对文博活动的喜爱与投入带有普遍性。本次展览共接待277万观众,近七成200万人来自沪外省市,外埠观众中逾七成为本次特展专程来沪。
这些在我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一再得到验证,近两周的自驾游旅途,贯穿始终的是对文博文旅的沉浸式体验,每到一个城市必去当地博物馆参观。
巧合的是,我这次自驾游沉浸体验的博物馆颇具代表性,有“顶流”三星堆博物馆,有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博物馆、常德博物馆、南阳博物院,还有特色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和县级城市青州博物馆。
不只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和“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这样的世界级主题活动,据我的实地体验观察,国内各级城市,博物馆都已成为城市流量入口,正在为城市乃至周边区域导入流量。
我于8月16日一大早赶到洛阳博物馆,观众排队从正门口绕到了馆后面,一眼看不到头。我咨询现场工作人员,回复说不排队一天也进不了馆。好在我买了收费项目“法门寺精品文物特展”,不用预约门票。顶着大太阳,我冒汗排队近一个小时才得以进入馆内。
另据《常德日报》消息,今年5月2日,常德博物馆共接待市民游客10910人次,刷新了建馆以来单日客流量最高纪录。青州博物馆同样预约不上。
这里所说“流量”既有人流,也有信息流和服务消费流。人流就是游客和观众;信息流则有对历史文化的直观认知,也有对所在城市的印象,这一点对城市宣传推介至关重要;服务消费流更多是从产业层面分析,这不只是“变现”的问题,还说明文博也是落实国家提振服务消费的最好切入点。
在我看来,以游客为代表的人流集中,在这个线上消费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弥足珍贵,就因为现场体验是全方位的,感受是长远的,对所在城市甚至区域,可以形成持久的记忆反馈。这方面好比“妈妈的手艺”,或者“小时候的味道”,在商业上有显著意义,在区域文化体验上的意义尤为突出。
文博单位加快数字化助推数据资产
文博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助推文博单位形成数据资产的过程。
三星堆博物馆与腾讯公司合作,联合搭建国内首个文博数据中台,将博物馆信息数据进行互联互通。
这个文博数据中台实现了资源管理数字化、资源归档标准化、资源利用便利化、资源传承永久化,为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公众服务、运营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参考。
三星堆博物馆还搭建了数字孪生运营系统,通过腾讯数字孪生RayData的高性能数字孪生引擎和高精度建模技术,深入分析数据价值。
基于数字化的智慧博物馆建设,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也优化了运营管理。
游览前,游客可以通过小程序等完成门票预约、攻略参考。
游览中,依托路线推荐及实时客流选择合适的参观路线,通过AR导航、语音导游等功能,实现馆内智慧导览。
游览后,通过手机端“云赏”文物,学习文博知识。
此外,各大博物馆都在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洛阳博物馆推出了“洛博之夜——一夜探古今”夜游活动,结合实景演艺与深度讲解展示文物历史;南阳博物馆推出“全息动物园·远古恐龙”数字化沉浸式展览;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北邙未央”轻沉浸剧本互动探墓体验活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则推出沉浸式剧本杀《漕纲迷航》,以互动形式解读运河文化。南阳市博物院在2024年9月就已启动了数字化保护利用工程项目。这些基于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创新,显著提升了游客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参与度。
实践中,文博数据产品的应用场景多样,涵盖了文物保护、研究、展示和商业化等多个方面。
文物保护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掌握文物内部结构和状态,以实现对风险的预测。还可以对各种病害进行监测,掌握文物变化趋势,实现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研究利用方面,高精度的数字化信息可以为文物的全方位展现创造条件,实现后续的永续利用,向公众传播和展示优秀文化遗产。研究人员也不必重复性提取文物本体,而是利用文物的数字化影像记录开展各项工作,最大程度保障文物的安全。
文化展示方面,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展”,以为主题,以12K数字科技展示三星堆文化,该展览在国内和全球巡展,更高效地对外交流。三星堆博物馆基于区块链、版权保护等技术,实现了本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保护、传承、活化闭环,特别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文物数字资源流通记录以“上链”方式长期保存,对数字资源开放全过程留痕。
数据产品开发释放文博数据资产价值
三星堆博物馆数字资源库已正式上线,面向专家学者、创作者以及文化爱好者授权开放。这为文博数据资产的合理利用和价值挖掘提供了新路径,一个可行的方向就是数据产品开发。
文博单位的数据产品开发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是电子展呈产品,三星堆博物馆的《古蜀幻地》MR导览电影,通过佩戴MR眼镜,打破时空界线,近距离浏览古蜀文化的奇幻场景。该项目参考现有文物的相关研究成果,虚构出一幅美丽的古蜀画卷,讲述古蜀幻地上一对青年男女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奋斗故事。
二是基于研学的教育课程产品,三星堆文化教育类课程选择三星堆特色文化、文物等资源,打造三星堆主题系列文化教育课程,通过线上课程开发,以视频呈现方式推广至全国青少年群体,受到欢迎。
三是开发运营文创及衍生品,通过开放数字资源,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文创衍生品开发,形成多元化的文创产品生态。数字化技术通过全方位高质量多维度提取文物的信息,可以永久保存文物的档案,为后续文创产品开发提供资源支持。
四是游客行为分析产品,通过分析游客动线、停留时间、兴趣点等数据,为场馆布局和展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五是文物数字化存储产品,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创建文物的数字孪生体,为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支持。
六是智慧导览产品,开发基于AR、VR技术的交互式导览系统,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收集用户交互数据。
七是文化传播产品,将文物数字资源与教育、娱乐相结合,开发在线课程、数字文创等产品,扩大文化影响力。
文博数字化不仅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也为文博机构创造了宝贵的数据资产。这些数据资产正在成为文博机构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为文化保护、研究和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
这些数据资产不仅可以改善文博单位的财务状况,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场景创新加快数据复用,推动形成蓬勃的文博文旅生态。
下一个暑期,惟愿博物馆门前少一些排队,多一些沉浸式体验。如此看来,文化数字化作为国家战略任重道远,文博数据资产管理作为当下选择显得尤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