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图纸一手相机,他用心灵感知这座城市

深圳晚报

08-10 10:43

摘要

黄剑的摄影主题“生命建筑”日益清晰,其内涵包含两个维度

图片

编者按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沧海桑田,翻天覆地。当这座城市以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之姿屹立东方,我们将回望的目光,投向那些夯筑其基石的质朴身影——这是一部由千千万万的普通奋斗者、平凡追梦人写就的特区史诗。

从1980年拓荒号角吹响,到今天创新浪潮奔涌,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来深。我们以时间为轴,每年撷取一位普通人,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他们虽未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在千行百业脚踏实地,为梦想奋斗。他们将青春汇入时代洪流,与特区共成长。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千千万万件普通事,共同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和人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壮丽诗篇。

致敬每一位努力奋斗的普通人!你们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主角。

200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黄剑攥着硬卧车票,从大连出发,在摇晃了两天一夜的火车上,想象着深圳的模样。

黄剑和家人。受访者供图

“当列车抵达深圳站,这位建筑学毕业生见到了玻璃幕墙组成的建筑森林在阳光下闪耀的景象。热爱摄影的他,拿出托学长从日本购买的卡片机,拍下了对深圳的第一印象。

这张献给新生活的照片,开启了他用镜头观察这座城市十八年的旅程。

图片

01 从图纸到现实 发现建筑的另一面

图片

初到深圳,黄剑在华侨城的法国欧博设计公司AUBE担任助理建筑师。这家公司国际化的视野、在地化的实践理念以及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虽然初期从事基础性工作,但扎实的历练为他奠定了职业基石。更重要的是,与才华横溢的同事、外籍建筑师共事,参与国际项目,体验多元文化,这些难得的经历极大拓宽了他的认知边界。

在欧博工作三年后,随着个人经验的积累,黄剑开始重新考虑职业规划,为了追求更全面的实践机会和更快的成长空间,他选择加入了一家规模更小的设计事务所。

“大公司像航母,我或许只是一颗螺丝钉;小公司如快艇,我或许有机会成为艇员,去探索更多可能性。”他说。

身份转变带来的是更直接的碰撞,他开始参与更多实际项目。然而,在房地产标准化住宅浪潮中,他很快触摸到了建筑实践的“天花板”——图纸上漂亮的线条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成熟的标准化户型图。他观察到,尽管市场不乏对创新的追求,但经过验证的成熟产品往往更受青睐。

在实践中,黄剑一直在试图不断拓展对建筑的理解。曾经深受贝聿铭大师作品启发的他,逐渐将深厚的专业兴趣,聚焦于城市空间中那些承载着生活印记与生命活力的细微角落,从建筑图纸和建筑模型中,走向真实鲜活的建筑和生活,去体验去感受,继续他的建筑实践。

图片

02 扎根城中村 镜头记录人间烟火

图片

到白石洲最动人的影像——那些在狭小空间里顽强绽放的生命力与精神追求。他遇到一对年过七旬的裁缝夫妇,虽蜗居在一楼出租屋,却过着简单温暖的日子。他们的出租屋和门前小院收拾得整洁利落,穿着虽简朴却干净得体。仅靠着门前小院的简易摊位为街坊缝补衣物度日,阿姨的巧手能给旧衣物缝上漂亮图案,让它们“重生”。没有铺面,甚至没有招牌,日复一日的默契配合中透着自足的温馨。

他还被一家租房中介铺面吸引,那里宛如城中村的秘密花园:难得的一楼小院绿意盎然,小狗在花丛中嬉戏;更令人动容的是,店主夫妇二人不仅手写出租广告,更常在小院中的墙面、柱子上挥毫泼墨,写下“人是正确的世界”“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等诗句。

这些画面让黄剑看到简单生活背后同样丰盈的精神世界。“他们不仅仅是来这里谋生的,这里也有他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是城中村里的知识分子和文人。”

2017年UABB公开征集影像系列参展作品“城中村影像”。黄剑 摄

最能体现这种共生关系的,是黄剑拍下的一张照片:近处是顶楼租户一家四口的日常生活场景,远处大冲华润城玻璃幕墙反射着冷光。这张照片登上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成为“城市共生”的视觉证词。“城中村是深圳的红树林,”黄剑认为,“移民像红树种子随浪潮漂来,在城中村中奋力扎根、抽芽、共生。”这里不仅是低成本的生活容器,更是新移民抵达梦想之城的第一站,承载着无数人关于未来的期许与拼搏,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活力源头。

如果说早期的职业训练让黄剑学会了用专业视角观察建筑,那么白石洲则教会他用心灵感知城市。

这个离他工作生活最近的城中村,是他镜头里最鲜活的切片。2007年,他在白石洲附近的侨洲花园住过一年,一直把白石洲当“第二客厅”。

深夜的炒粉摊、巷口的修鞋匠、晾在废弃电线上的花衬衫,城中村街巷里鲜活的生活气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职业身份背景的人物、“小人物”在这座城市里的梦想和故事,都是他街拍的素材。2014年,白石洲被列入城市更新名单时,他突然多了份紧迫感:“那些即将消失的日常,可能比任何建筑都珍贵。”

2015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组委会与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共同发起“身边的城市”调研,这是深港双年展长期推动的公众参与城市研究计划,聚焦社区、交通、公共空间等议题,强调“从身边出发,发现城市问题”。

黄剑的建筑师好友段鹏借此发起“白石洲小组”,邀请黄剑等不同背景的朋友深入这片街区调研。“白石洲是一所真正的社会大学。”段鹏的话点醒了黄剑,他们开始系统记录这里的日常:钻进3米宽的街巷,走进逼仄的出租屋,蹲在晾满衣物的天台,和租户们聊生活故事。在这里,他们结识了关注城中村的各界人士,包括“握手302”艺术团队和来自美国的人类学家马立安教授,更深切地理解了城中村作为社会实验场和多元文化熔炉的价值。

图片

03 拍摄“生命建筑” 感应城市的生长与温度

图片

2013年,听说深圳人才安居房政策后,黄剑和妻子立即提交申请,三年后幸运地拿到了位于观澜的人才安居房。站在观澜高新园旁65平方米的毛坯房里,他百感交集:“曾经画图纸的人,最后成了图纸上的居民。”看着不远处林立的楼盘,“突然觉得自己也是颗生根的种子”,那一刻的归属感异常强烈。

持续的城市观察推动着黄剑的职业蜕变。他从职业建筑师,转向参与社区营造、儿童友好项目的探索者,再到如今的建筑摄影师。他通过记录建筑、城市、人文、景观的变迁,继续书写着建筑梦想。

2019年,黄剑在工作室挂起“三舍视觉SENSER”标识。在十余年摄影生涯中,他逐渐“舍去”了对建筑行业功利心的执着,也“舍去”了必须成名的负担。快门按下的时刻,他更愿将自己视为与建筑、城市、人、自然相互感应的“传感器”。

黄剑的摄影主题“生命建筑”日益清晰,其内涵包含两个维度:一层是建筑自身的生命轨迹——从建造、使用到消逝;另一层则是建筑中承载的充满生命力的人、生活和精神的印记。

黄剑说,他的镜头既对准建筑和城市变迁,那是城市的表皮和骨骼;也聚焦发生在建筑空间和城市里的具体鲜活的人和事,他认为那是城市的血肉。他系统记录了深圳诸多重要公共文化设施的变迁:深圳科学技术馆从钢铁骨架到巍然矗立,深圳湾超级总部片区从蓝图绘就到拔地而起。如今,他已拍摄上百座公共建筑,其中20余座完整呈现了其生命周期的蜕变。

他的镜头同样深情聚焦于建筑中的人:湖贝古村沉淀五百年的“三纵八横”格局、怀月张公祠、村民晾晒的腊肠、巷弄嬉戏的孩童,乃至工地上小憩工人的侧影——这些鲜活的瞬间,都被他悉数珍藏于“生命建筑”的档案之中。“这些身影,才是城市真正的缔造者。”黄剑说。正是这些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的鲜活生命故事,与他们双手建造的建筑和城市一起,共同缔造了城市的骨骼和血肉。

十八年间,从初抵深圳对建筑梦的憧憬,到通过无人机俯瞰深超总工地的壮观;从记录建筑建成的喜悦,到捕捉城中村消失前的最后一缕烟火,黄剑的快门轨迹,早已深深嵌入深圳的年轮。在这座“造梦城市”,他一直在追寻着属于他自己的梦。

“移民像红树种子随浪潮漂来,在城中村中奋力扎根、抽芽、共生。”这里不仅是低成本的生活容器,更是新移民抵达梦想之城的第一站,承载着无数人关于未来的期许与拼搏,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活力源头。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郭宇立
编辑 | 余凯扬
审读 | 黄明钢
二审 | 陆楚一
三审 | 蔡志军

福利时间

即日起

深圳晚报将随机抽取幸运粉丝

每人送出《古典爱情》

演出票2张

参与方式:

1、进入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

2、点击“发消息”进入对话框

3、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 “古典爱情”,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演出时间:8月22日(周五)20:00

开奖时间:8月10日(周日)12:00

注意事项:

1、进入抽奖小程序会有一个5秒的开屏广告,请勿点击!请勿点击!请勿点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本票为赠票,严禁转卖交易;

3、请中奖粉丝在规定时间内填写领奖信息,如发现填写信息未至现场兑票,或将进入深晚福利黑名单。如果已被登记入深晚福利黑名单,中奖则视为无效;

4、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深圳晚报所有。

— 深小晚特选 —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