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资讯周报》|机器人和大国竞争

海国图智研究院

08-08 09:48

摘要

刊物介绍

《人工智能资讯周报》探讨人工智能对公共政策、治理和政策建议的影响,探索人工智能对商业、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以确定潜在的研究领域,探讨可能的合作研究和机构伙伴关系。本刊着重提供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动态和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同时关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动态。本刊旨在通过可靠的研究,来帮助企业、研究机构和公民预测和适应技术引领的变化和成就。

作者:刘昶彤

主编:刘仪

摘要

工业机器人以日欧技术为核心、亚太市场为主导,特种机器人领域由美国引领,人形机器人则呈现中美领跑全球格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赋能机器人产业,推动其未来向更智能化、多元化方向演进。当前,机器人竞赛已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新赛道:中国依托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构建完整产业链,实现快速规模化发展;美国则依靠AI技术生态和私营资本推动前沿突破,其产业界正呼吁出台国家层级机器人战略支持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机器人在物理敏捷性和成本效益方面领先,而美国开发的机器人则在人工智能算法和高端工业应用方面表现突出。制造能力是机器人产业竞争的关键,而美国在大规模生产方面的薄弱可能削弱其长期竞争力。


图源:AFP

正文

2025年3月,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机器人公司代表前往国会山游说,呼吁制定国家机器人战略并设立专门的联邦办公室,以应对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崛起。此次游说国会的美国机器人企业包括特斯拉、波士顿动力和敏捷机器人,大多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领域。它们希望通过政策支持和国家战略的引导,提升美国公司在全球新一代机器人开发竞赛中的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机器人竞赛愈演愈烈,机器人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如何重塑大国博弈格局?谁又在该竞赛中领跑?

一、机器人领域全球竞争基本情况:

中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机器人分为三类: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一)工业机器人:日欧企业主导技术,亚太市场主导生产和消费,中日美韩领跑安装量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控制、可重新编程的多用途机械手,可在三个或更多轴上编程,可固定在适当位置或固定在移动平台上,用于工业环境中的自动化应用。据研究人员估算,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平均为419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该市场将以15.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1920亿美元。

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主要由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KUKA)、日本的发那科(FANUC)和安川电机(Yaskawa)四大企业主导。这四家企业凭借在机床、伺服系统和焊接设备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长期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领先地位,合计市场占有率约为50%。其中,FANUC以10.0%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其成功源于机器人、CNC系统和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集成化产品,收入广泛分布于中国(占比28.8%)、美洲(占比23.4%)和日本(占比14.7%)等战略市场。ABB以8.3%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凭借全面的电气化、运动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在全球市场保持均衡布局。2024年2月,ABB通过收购Sevensense进一步强化了机器人能力,提升了其在AI和3D视觉技术集成方面的应用。安川电机公司凭借在运动控制和机器人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占据了6.3%的市场份额,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库卡公司则凭借其对汽车行业解决方案的高度专注以及全面的机器人产品,占据了3.4%的市场份额,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国家和地区层面来看,亚太地区无疑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核心区域,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2.9%。其2023年收入达1890万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3.9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4%。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安装国,2023年新装工业机器人占全球新装量比重达5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规模为42.95万套,2024年1-11月已达到48.39万套。2024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报告称,日本目前是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仅次于中国。日本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大量投入,使其在机器人技术的前沿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在2023年其机器人安装量达到46106台。韩国是世界上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0000名制造业工人安装了1012台机器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六倍多。其2023年的安装量达到了31444台,就年度安装量而言,该国是世界上第四大机器人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

欧洲是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市场份额为17.1%,收入为510万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83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2%。德国作为欧洲市场的领导者,在全球机器人安装量中排名第五,其工业4.0倡议和数字化转型计划为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强大动力。北美地区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占比15.8%,2023年收入为470万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880万美元。美国在该地区的机器人应用和技术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作为最大的区域市场,美国在2023年占北美总安装量的77%,年度安装量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日本和中国。

总体而言,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日本和欧洲企业主导技术和一半全球市场。生产和消费方面,亚太地区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核心,中日韩是工业机器人安装数量最多的国家。欧洲和北美地区同样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美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度安装量第三的国家,德国在全球机器人安装量中排名第五。

(二)人形机器人:中美领跑全球

人形机器人是通用型的双足机器人,其外形模仿人类,并被设计为与人类一起工作以提高生产力。经高盛研究预计,到2035年该市场价值将达到380亿美元,花旗银行估计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自2022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并且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加速。2024年3月,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宣布开发用于控制人形机器人的新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其基础模型将帮助它们“理解自然语言,并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来模仿动作——快速学习协调性、灵巧性以及其他技能,以便在现实世界中导航、适应和互动”。在人形机器人应用方面,Third Bridge的高级分析师Rosalie Chen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应用于结构化的工业环境,如汽车和物流行业;其次是拓展至复杂的制造业和更广泛的商业领域;最终是进入家庭环境,这一阶段将得到人工通用智能(AGI)学习的支持。尽管人形机器人尚未在多数实际场景中普及,亚马逊的仓库以及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的工厂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均普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郭继舜预测:智能制造、智能仓储和情感陪伴这三个领域最有可能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落地。

2025年伊始,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摩根士丹利2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已确认正在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中,73%位于亚洲,其中中国公司占比高达56%。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花齐放”: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表演吸引了超过10亿观众的目光,显著提高了其知名度。在CES 2025展会上,该公司的海外量订单大幅增长,其四足机器人的全球市场份额突破60%;优必选的Walker X机器人搭载鸿蒙系统,实现家庭个性化服务和情感识别,其多模态交互系统在餐厅场景中展现出比传统服务机器人快60%的响应速度;智元机器人于2024年12月宣布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年度计划产量为962台;众擎机器人PM01和SE01模型分别展示了前空翻和类人步态,体现其卓越的运动控制技术能力。Leaderobot和其他九家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预测今年中国将主导全球人形机器人生产的一半以上,将生产超过10,000台类人机器人,销售收入将达到82.4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OpenAI、波士顿动力公司和英伟达等美国公司得益于先进的AI芯片和软件技术,不断加强美国在人形机器人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黄仁勋在2025年的CES展会上宣布“通用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已经到来。目前,特斯拉正积极在美国进行其Optimus机器人的工厂测试,其公司CEO埃隆·马斯克透露预计生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并到2026年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Figure AI公司正在使用Helix通用视觉、语言和动作模型测试其Figure 02机器人,该模型使机器人能够处理和响应动态环境。此外,另一家美国公司Agility Robotics则从亚马逊获得了1.5亿美元的投资,用于为其Digit机器人建造工厂。2024年公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显示,目前美国特斯拉、Figure AI、波士顿动力等科技公司已进入全球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第一梯队,1X 科技、Digit 等企业人形机器人产品位于第二梯队。

日本机器人制造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延续其一贯的审慎战略,倾向于在市场需求明朗、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问题得到解决后再进行大规模投入。据digitimes报道,尽管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由美中企业主导,日本企业并未缺席,而是选择低调蓄力。以本田和川崎重工为代表的厂商早在1980年代便启动相关研发,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与工程能力。川崎的人形机器人 Kaleido 已迭代至第八代,展现出持续的技术进化能力。业内专家认为,当前阶段由特斯拉、Figure AI 等先锋企业承担市场探索角色,而日本传统巨头则保持观望,在适当时机精准切入。对于技术实力雄厚、全球影响力深远的日本而言,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是其长期稳健发展的体现。

综上,虽然人形机器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扩展,从工业自动化到商业场景,再到家庭陪伴,其潜力巨大。中国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凭借着完善的供应链和技术创新,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制造的关键力量;美国凭借其在AI芯片和软件领域的领先技术,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的进展;日本机器人制造商则在此领域采取审慎策略,可能等待更合适的市场时机进入。

(三)特种机器人:美国领跑全球

特种机器人是应用于专业领域,一般由经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或使用的,可以辅助或代替人进行特种作业的机器人。根据功能的不同,特种机器人可以分为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等。Market Research Future预测,到2024年至2032年,军事和国防最终用户的机器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8.8%。

北美和亚太地区在无人系统上的大量投资及技术进步使其正成为关键市场。北美目前在军事机器人行业中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2022年占比40%,价值达到73.6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68.71亿美元。Statzon研究报告指出这一优势主要得益于主要国防承包商的强力支持和美军对无人系统的广泛采用。美国将特种机器人作为未来15年的关键发展领域,以增强国防实力。例如,美国国防部2018年提出《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2017-2042)》,明确了特种无人系统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主题、阶段重点和目标。

从亚太地区来看,该地区预计将以11.21%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30年收入将达到86亿美元。浙大湖州研究院报告指出,在军用无人机战斗机领域,中国已研制出了多种型号的察打一体化无人机,如航天科技十一院的“彩虹”系列、中航工业成飞“翼龙”系列、中航工业贵航的“鹞鹰”等。这些无人机在侦察、打击和情报收集中扮演关键角色,因其性能优越且价格合理,在中东地区广受欢迎。目前中国初步构建了包括特种无人机、四足巡检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搜救/排爆机器人和爬壁机器人在内的产品系列。

总体而言,特种机器人目前在军事和国防领域的应用增长迅猛。美国凭借其在技术创新和国防投资方面的优势,持续在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正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等军事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中美机器人发展战略对比:

(一)中国: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

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源头、高端制造的集聚地和集成应用的新高地。目标包括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众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等。

2023年1月,工信部等17部门推出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应用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应用度将较2020年翻番,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的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同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5年构建初步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4年7月1日,工信部还推出了《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与《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强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企业增强竞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将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尖端技术创新领域。这项长期基金计划通过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在未来 20 年内带动近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8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此举旨在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适当兼顾早中期中小微企业,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此外,各省市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和特定需求,纷纷发布机器人产业战略,推动机器人技术在康养、矿业、冰雪等领域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例如,北京市提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指导,打造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上海市强调创新驱动、场景落地和生态保障,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江苏省制定了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的目标,提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分类培育优质企业等重点任务等。这些地方政策不仅与国家政策形成有效呼应,还通过聚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和应用拓展,为机器人产业在各地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格局。

(二)美国:各界呼吁出台国家机器人战略

2025年3月,美国先进自动化协会(A3)提出了一份国家机器人战略愿景,强调建立联邦政府机器人办公室和机器人委员会,以协调政策、推动创新并加强产业合作。A3还建议实施税收激励措施,加速机器人技术的投资与应用,并推动联邦机构率先采用机器人技术,以树立行业榜样。此外,美国机器人产业界也积极呼吁政府出台国家战略,以应对来自中国等国家的竞争压力。Apptronik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Jeff Cardenas认为“下一场机器人竞赛将由人工智能提供支持,但如果我们要继续建设并保持领先地位,我们需要一个国家战略。”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国家政策的引领与支持下在四年内成功地将机器人密度翻了一番,机器人密度年度安装量已远超美国。

在研发投入方面,美国的机器人公共研发项目主要由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宇航局(NASA)和国防部(DoD)主导。NSF的基础机器人研究计划(FRR)重点支持机器人在工作场所、医院、社区和家庭中的应用,2024财年预算约为7000万美元。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旨在推动太空机器人技术发展,其2021-2025财年的总预算高达530亿美元。国防部在2023 年机器人预算约为103亿美元,主要用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

总体来看,中国以国家战略主导自上而下构建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提供公共资金支持、强化央地联动、快速扩张产业规模以实现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的机器人产业链;而美国在机器人领域发展则倚重技术创新与私营部门活力,虽在基础研究、太空和军事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但面临政策碎片化与联邦协调机制滞后等挑战。

三、机器人竞赛正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新赛道

    首先,中美战略规划分野决定各自机器人发展动能:中国依托顶层设计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美国则依赖市场驱动与资本密集度实现技术突破。赛迪研究院预计到“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约4000亿元,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打通商业逻辑,产业发展将由资源拉动逐步转为市场驱动,预计到2030年产业规模增长至861亿元。相比之下,美国的机器人战略主要通过高端算法和资本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如Figure AI凭借其先进的医疗机器人技术,获得了红杉资本、a16z等知名风险投资的支持,估值达到400亿美元。这种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将前沿技术商业化,并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中美产业发展路径分化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中国在机器人领域专注于建立强大的供应链,而美国则依赖更先进的AI生态系统。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63%的份额,成为全球关键力量。中国企业如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还进入了国际供应链,正在与全球主要厂商进行测试。相比之下,美国公司凭借AI训练和高性能计算能力的优势,不断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例如,开发首个用于人形机器人高频上半身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并通过集成Google Gemini 2.0增强空间感知能力。此外,德州仪器(TI)和Analog Devices(ADI)的高性能MCU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驱动型机器人领域的优势。

最后,中美技术优势的差异正在重塑全球机器人发展格局:中国机器人在物理敏捷性和成本效益方面领先,而美国开发的机器人则在人工智能算法和高端工业应用方面表现突出。中国在硬件设计与制造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庞大的供应链和高效生产流程使其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安装的机器人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制造的,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何亮指出,中国机器人公司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已将机器人价格压低至20万元人民币以下。此外,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教育和服务领域,优必选的Walker系列订单已超过500台,展现了民用市场的增长潜力。相对而言,一方面,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在机器人的工业应用方面保持技术优势。Trendforce报告指出,美国公司更关注工业应用,优先考虑有效载荷能力和电池寿命,而中国制造商则强调多功能性和运动自由度。另一方面,制造能力是机器人产业竞争的关键,而美国在大规模生产方面的薄弱可能削弱其长期竞争力。根据ITIF在2024年的报告,美国尽管在创新上表现优异,其大规模生产能力相对不足,这可能进一步影响其创新实力。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项目的经理Jonathan Chen也指出,制造能力将是国家竞争的核心,强调了这一点在机器人产业未来的重要性。

四、结语

    工业机器人以日欧技术为核心、亚太市场为主导,特种机器人领域由美国引领,人形机器人则呈现中美领跑全球格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赋能机器人产业,推动其未来向更智能化、多元化方向演进。当前,机器人竞赛已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新赛道:中国依托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构建完整产业链,实现快速规模化发展;美国则依靠AI技术生态和私营资本推动前沿突破,其产业界正呼吁出台国家层级机器人战略支持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机器人在物理敏捷性和成本效益方面领先,而美国开发的机器人则在人工智能算法和高端工业应用方面表现突出。制造能力是机器人产业竞争的关键,而美国在大规模生产方面的薄弱可能削弱其长期竞争力。

参考资料

1.VnExpress. (2024). US vs China: Who is winning the humanoid robot race?https://e.vnexpress.net/news/tech/tech-news/us-vs-china-who-is-winning-the-humanoid-robot-race-4860792.html

2.ECNS. (2025). China unveils new humanoid robot models at major exhibition.https://www.ecns.cn/cns-wire/2025-02-19/detail-ihenxmvs7432462.shtml

3.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2024). How innovative is China in the robotics industry?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4/03/11/how-innovative-is-china-in-the-robotics-industry/

4.TrendForce. (2025). Global humanoid robot market expected to see mass production by 2027.https://www.trendforce.com/presscenter/news/20250224-12481.html

5.Foreign Policy. (2025). The humanoid robot race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https://foreignpolicy.com/2025/01/30/humanoid-robots-united-states-china-competition/

6.Sina Finance. (2025). Humanoid robot concept stocks surge in China.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relnews/cn/2025-04-16/doc-inetimqy7049930.shtml

7.Statzon. (2024). Global industrial robot market.https://statzon.com/insights/global-industrial-robot-market

8.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2024). Record of 4 million robots working in factories worldwide.https://ifr.org/ifr-press-releases/news/record-of-4-million-robots-working-in-factories-worldwide

9.U.S.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2023). South Korea robotics industry.https://www.trade.gov/market-intelligence/south-korea-robotics-industry

10.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2024). Japan is world’s number one robot maker.https://ifr.org/news/japan-is-worlds-number-one-robot-maker/

11.IndustryWired. (2024). Top 5 countries dominating the industrial robotics landscape.https://industrywired.com/top-5-countries-dominating-the-industrial-robotics-landscape/

12.Wired. (2025). 2025: The year of the humanoid robot factory worker.https://www.wired.com/story/2025-year-of-the-humanoid-robot-factory-worker/

13.IoT World Today. (2025). Humanoid robots near mass production: Report.https://www.iotworldtoday.com/robotics/humanoid-robots-near-mass-production-report#close-modal

14.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5). Humanoid robot war heats up as US and China race towards mass production.https://www.scmp.com/economy/china-economy/article/3303195/humanoid-robot-war-heats-us-and-china-race-towards-mass-production?module=perpetual_scroll_0&pgtype=article

15.BBC. (2025). Can robots save China’s economy?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62jxdxng7do

16.Goldman Sachs. (2023). The global market for robots could reach $38 billion by 2035.https://www.goldmansachs.com/insights/articles/the-global-market-for-robots-could-reach-38-billion-by-2035

17.The Guardian. (2024). Nvidia’s AI superchip signals future of humanoid robots.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4/mar/19/nvidia-tech-ai-superchip-artificial-intelligence-humanoid-robots

18.China Daily. (2025). China's robot industry grows rapidly with policy support.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4/18/WS68018940a3104d9fd3820192.html

19.Zhejiang University HZI. (2025). Robot forum discusses dual-use AI applications.http://hzi.zju.edu.cn/sitem/news_content_view?m=4446a153-f86d-462f-950a-b17600ad07c8

20.Statzon. (2024). Military robots market overview and dual-use opportunities.https://statzon.com/insights/military-robots-market-overview-and-dual-use-opportunities

21.State Council of China. (2021).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14th Five-Year Plan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28/5664988/files/7cee5d915efa463ab9e7be82228759fb.pdf

22.Sina Finance. (2025). New humanoid robot products unveiled in China.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2-14/doc-inekmuie7369516.shtml

23.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5). How China’s government is supercharging the rise of humanoid robots.https://www.scmp.com/economy/china-economy/article/3297482/how-chinas-government-supercharging-rise-humanoid-robots

24.Xinhua News Agency. (2024). China’s robotics industry sees rapid transformation.http://www.news.cn/tech/20240821/5d144cffb79346199ad37e426072fec4/c.html

25.Xinhua News Agency. (2025). Chinese-made humanoid robots enter mass production.http://www.news.cn/20250506/4a3f98d1dde1452b9349943af3313f5a/c.html

26.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2025). Robotics research: Government programs in Asia, Europe, and America (2025).https://ifr.org/ifr-press-releases/news/robotics-research-goverment-programs-asia-europe-and-america-2025

27.Business Wire. (2025). A3 releases vision for a U.S. national robotics strategy.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326006905/en/A3-Releases-Vision-for-a-U.S.-National-Robotics-Strategy

28.DroneLife. (2025). U.S. robotics leaders call for national strategy amid rising global competition.https://dronelife.com/2025/03/27/u-s-robotics-leaders-call-for-national-strategy-amid-rising-global-competition/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