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词看起来很新,其实很老,譬如“巨无霸”。
“巨无霸”现在大多指物,过去专属于人。作为人,他是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史书上记载的名字叫“巨毋霸”。
王莽建立新朝不久,内忧外患,天下大乱,“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国乱思良将,朝廷最需要的,就是非凡之士、不世之才。
夙夜太守韩博向王莽报告:有位奇士,身高一丈,腰大十围,想去抗击匈奴。他自称“巨毋霸”,生长在蓬莱海边。小车装不下,三匹马拖不动。吃饭用铁筷, 睡觉枕大鼓。希望陛下为他定制大甲高车,派遣大将和宫廷禁卫军浩浩荡荡去迎接。如果京师的门户容不下他,就拆了,专为他量身定制一个。这样做可以耀武蛮族,震摄天下。
现在来看,韩太守的这番话没大毛病,但却惹怒了王莽。王莽认为韩太守“非所宜言”,即说了不该说的话,属大不敬。史书上也说“博意欲以风莽”,韩博是想以此来讥讽王莽。站在王莽的角度,“痛点”主要包括:
一是不知避讳,冒犯君主。王莽字“巨君”,韩太守对着王莽口口声声称“巨毋霸”,不为君者讳。
二是言有所指,话外有音。“巨毋霸”隐含“巨君不要称霸”的意思,韩太守将这个人推荐到王莽面前,是存心讽刺王莽“篡汉立新”。
三是泥古不化,不切实际。韩太守要王莽为这个人准备一套古代勇士孟贲、夏育穿的衣服,明摆着是说王莽以古套今,不知变通。
四是毁坏规制,不得人心。王莽的新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改土地制、币制、官制等,但不得人心,遭遇普遍抵抗。韩太守要王莽为一人而拆“京师门户”,就是讽喻王莽不讲任何规矩,只破不立。
因此,“莽闻,恶之。”立即征召韩博回京,关进监狱,随后“弃市”,即在大众集聚的闹市,将他处死,以示为大众所弃。
巨毋霸确实是个异人,他身形“长丈,大十围。”这是什么概念?有人考证,大约是身高超过2.3米,腰围估摸着有2米,也就是说比姚明高大壮实。巨毋霸还有一项特殊技能,能够驱使虎豹犀象等猛兽作战。但他的“虎狼之师”在与汉光武帝刘秀的昆阳之战中大败,他自己也在“鸟兽散”中不知所终。
自此,这个奇人史书再无记载。“巨毋霸”在后汉书中也写成“巨无霸”,“毋”与“无”音同义同字异,在古代可以互换使用,“巨无霸”现在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主要指代某领域规模大、实力强或技术领先的庞然大物,如“商业巨无霸”“科技巨无霸”“海上巨无霸”。而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金拱门的超级汉堡和变形金刚的机器人。
一个词的演进,藏着人间悲欢,映射世事变化。这是词语的密码,历史的基因。而在故纸堆里乒乒乓乓地敲打挖掘,就是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解读、打量和重构,是另类的考古。自“巨毋霸”推而言之,或许,可以建立一门词语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