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深圳做对了什么?

察理思特

07-24 03:24

摘要

独角兽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新经济引擎,不仅代表着产业变革的前沿方向,更是一个衡量区域经济活力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近日,2025中国(深圳)独角兽企业大会在深开幕。现场全国首发的《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深圳市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平均估值37.1亿美元。

其中,深圳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量全国第一。

中国独角兽企业创新领域

或迎结构性调整

独角兽企业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具备独有核心技术、独特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未上市公司。

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发布《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时表示,中国独角兽企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展现出鲜明的硬科技特征和创新活力。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独角兽企业达372家,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其中11家超级独角兽贡献近四成估值。

从行业分布看,集成电路、清洁能源、创新药、动力电池等7个硬核科技赛道,每个都汇集了超15家独角兽企业。其中,集成电路以56家企业、1618亿美元估值连续四年领跑,商业航天以150%增速成为增长最快领域。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占比高达70.2%。

独角兽企业在地域分布方面呈现“3+X”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集聚85%企业,其中北京75家、上海59家和深圳42家形成第一梯队,其中深圳新晋数量全国居首。

▲图源:图虫创意。

这些企业中,288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200件,95家企业申请PCT专利1627件,创始人中博士占比创新高,科技人员背景达15.3%。在资本层面,人民币融资占比升至74.3%,国资参与度达60%,投资重点明显向“卡脖子”技术领域倾斜,反映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向和硬科技企业的蓬勃生机。

独角兽企业的高成长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认为,此次报告中,全国独角兽企业创新领域的结构性调整特征明显。刘典指出,随着先进生产力、新兴领域占比增加,健康的产业“新陈代谢”反映出中国创新经济的结构在持续优化

▲《2024年GEI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部分)

增量第一  为什么发生在深圳?

在全国创新领域呈现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背景下,深圳却在这个阶段抓住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

《深圳市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独角兽企业总量的四分之一。从行业分布看,软件与信息服务(9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6家)构成独角兽主力军,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硬科技领域瞪羚企业平均研发人员超150人。

深圳13家新晋独角兽企业分别为引望智能(智能网联)、荣耀(智能硬件)、元象XVERSE(VR/AR)、康诺思腾(手术机器人)、杉川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礼鼎半导体(集成电路)、宏芯宇(集成电路)、创想三维(3D打印)、猿人科技(智能硬件)、拉普拉斯(清洁能源)、英飞源(清洁能源)、编程猫(互联网教育)和蕉内(网红爆品)。13家新晋企业占2023年深圳独角兽企业总数的44%。

▲图源:图虫创意。

增长动力分析表明,华为等科技巨头的生态孵化效应助推了深圳独角兽企业的爆发式增长。13家新晋独角兽中,荣耀和引望智能两家超级独角兽企业均源自华为生态。

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深圳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创新生态,使得技术型企业能够快速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当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激活硬科技的长期沉淀,“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则将加速独角兽企业的生长。

今年3月,深圳出台《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构建从发掘培育金融赋能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依托深交所等头部金融机构和超万亿规模的产业基金群,深圳正持续优化“政策+资本+人才”创新生态,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集聚高地。

目前,深圳政府引导基金已支持200家上榜企业,深创投等本土机构投资超百家企业,共同推动“20+8”产业集群发展,印证了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显著成效。

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李冰指出,2024年中央多项重要会议明确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深圳作为改革前沿,今年已连续出台四份专项培育计划,形成精准政策供给体系。数据显示,深圳42家独角兽企业中66.7%集中在硬科技领域,企均拥有141件授权发明专利、151件发明申请。

深圳各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路径。南山区企业多依托高校科研资源和大企业生态自主孵化,福田区企业则更多受益于资本市场的支持,而宝安、龙岗等区的企业则往往与本地制造业基础密切相关。这种多元化的成长模式,共同构成了深圳独角兽企业的丰富生态,也为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土壤。报告显示,空间布局上,南山区独角兽企业数量高居榜首,拥有20家,占比48%;宝安区7家,福田区、龙岗区各6家,光明区2家、龙华区1家。

坪山区为例,坪山区企业拉普拉斯入选全市新晋独角兽企业,也是其中3家上市毕业独角兽企业之一。此外,坪山区有6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11家企业入选种子独角兽企业7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尽管坪山只有一家企业入选全市新晋独角兽企业,但是从数据来看,坪山区潜在独角兽企业、种子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很多,后劲和潜力之大可以期待。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深圳独角兽企业的区域分布与全市“20+8”产业集群战略高度契合。南山区重点发展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恰好是其独角兽最为集中的行业;福田区重点布局的金融科技、时尚消费等领域,也涌现出蕉内等代表性企业。这种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的一致性,反映了深圳产业规划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据统计,截至2024年,深圳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截至2025年5月,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万家。这些企业构成了独角兽企业的庞大后备军团。在全球创新资源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更多的独角兽企业还在孕育。

未来随着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崛起,深圳的硬科技优势将有望进一步放大。

采写丨刘惠敏

编辑丨梁煖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