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筑鹏城,先遣团土方机械连战友重聚话当年

深圳基建工程兵

07-23 18:54

摘要

他们正是当年被誉为 “拓荒牛” 的基建工程兵土方机械连的老兵们,在一张张记录着尘土与汗水的照片前,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7月22日下午,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跨越四十余载的重逢正在上演。当 “军魂筑城,戎耀同行”——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基建工程兵献礼图片回顾展厅的灯光照亮那些泛黄的影像时,十几位鬓角染霜的老者驻足良久。他们正是当年被誉为 “拓荒牛” 的基建工程兵土方机械连的老兵们,在一张张记录着尘土与汗水的照片前,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钢铁洪流,特区初创时的 “开路先锋”

在展厅里,一张标注着 “1980年土方机械连装备清单” 的老照片前,连长郭明地的手指轻轻拂过玻璃展柜。照片上罗列的数字至今仍清晰可辨:解放汽车25辆、苏联克拉斯15台、法国自卸车19台、日本40吨拖车1台……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机械装备,在当时的中国堪称顶级配置,却在深圳这片滚烫的土地上,与200名官兵共同书写了一段传奇。

“你看这苏联克拉斯,耐寒性能好,但在深圳的酷暑里总开锅;法国自卸车性能先进,可零件坏了得专门从香港调货。” 维修班长徐勋良抚摸着照片里的机械,眼角泛起湿润,“那时候我们维修班24小时轮班,手里的扳手比饭碗还亲。” 这支由连部、三个正规排、维修班、炊事班等组成的钢铁队伍,是深圳指挥所管辖下第一批进驻特区的施工力量,他们的装备清单犹如一张特殊的 “出生证明”,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引进技术与自主奋斗的双重轨迹。

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片散落着渔塘与荒丘的滩涂。当土方机械连的25辆解放汽车、15台苏联克拉斯卡车轰鸣着驶入这片土地时,官兵们或许还未意识到,他们正拉开一个时代的序幕。“那时候连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我们的推土机既是施工设备,又是开路先锋。” 三排长姜自仁指着一张推土机在乱石滩作业的照片,语气里满是自豪。

战天斗地,三年铸就的城市骨架

在展厅中央的 “功勋任务墙” 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土方机械连1980至1983年间的施工轨迹。从市委大楼的第一方地基,到电子大厦、国贸大厦的基础开挖,这些如今矗立在城市心脏的建筑,都凝结着基建工程兵的汗水。

“迎宾馆污水沟治理,是我们打的第一场漂亮仗。” 指导员徐惠兴回忆道。当时的污水沟散发着恶臭,严重影响着深圳的投资环境。官兵们顶着烈日,用铁锹和推车一点点清理淤泥,再铺设管道。“有战士中暑了,喝口盐水接着干。” 三个月后,清澈的水流取代了污水,这个项目不仅改善了环境,更让外资看到了深圳的潜力。时任市领导专门接见了连队骨干,称赞他们 “用双手擦亮了特区的窗口”。

上步工业区的 “三通一平” 工程,创造了连队史上的最高产值。这片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十多个山头和几十条水沟。基建工程兵们创新采用 “分层开挖、接力运输” 的方法,仅用半年就完成了土方清运。“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运出3万立方米土石方。” 一排长周胜通记得,为了赶工期,官兵们两班倒,机械24小时不停转,食堂特意熬了姜汤送到工地。这个工程不仅提前交付,还为后续厂房建设节省了大量成本,被特区建设指挥部作为典范推广。

八卦岭的蜕变,更是一曲改天换地的壮歌。300多万土石方的挖运任务,相当于要搬走一座小山。基建工程兵们在施工中发现,原有的规划图纸与实际地形有偏差。技术员李忠平带着测绘仪,在荒山上徒步勘测三天,重新绘制了施工方案。“我们建议把几个小山包的土方就地平整,既节省运力,又能形成自然排水坡。” 这个建议被采纳后,不仅缩短了工期,还为特区节省了20万元工程款。当最后一台推土机驶离工地时,曾经的荒丘已变成平整的工业区,市规划局专门发文通报表扬,称 “基建工程兵的智慧为城市规划注入了生命力”。

深圳直升机场的建设,更显基建工程兵的顽强。选址在大山中的机场,连进场的道路都没有。“我们先用人工伐木,再用推土机开出临时通道。” 挖机手孙远东记得,有段坡度过陡,推土机爬不上去,战士们就用钢缆拴在树上,人拉肩扛帮助机械爬坡。“最险的时候,推土机半个履带悬在崖边。”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连队硬是在一个月内完成任务,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条件。

创新为魂,绝境中迸发的智慧火花

展厅的 “技术革新角” 里,一台改装的W1001正铲挖掘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这个看似普通的机械,背后藏着一段攻坚克难的故事。

1983年,八卦岭地下箱涵工程启动,沟槽土方任务重、时间紧,仅有的一台反铲挖掘机远不能满足需求。“当时急得满嘴起泡,” 郭明地连长说,“如果按常规进度,肯定要延误工期。” 维修班长徐勋良提出一个大胆想法:把W1001正铲改装为拉铲。这个技术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官兵们白天施工,晚上在维修班的工棚里画图、试验。“我们把铲斗的提升机构改了,增加了牵引绳的滑轮组。” 徐勋良指着一张泛黄的图纸,“一连好几天,没人合过眼。” 改装后的拉铲效率提升了3倍,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还为部队节省了一台设备的采购费用。这项革新被部队通报嘉奖,连队还拿到了当时堪称 “巨款” 的奖金。

这样的创新在连队里层出不穷。日本进口的40吨拖车没有专用维修工具,维修班就用废旧钢材自制;法国自卸车的液压系统容易漏油,他们琢磨出 “分段密封” 的办法减少损耗。“那时候条件有限,但大家的脑子活。” 自卸车司机饶宗才笑着说,“我们连的维修班,能把‘万国牌’设备都伺候得服服帖帖。”

精神传承,永不褪色的 “拓荒牛” 本色

座谈会上,郭明地连长即兴赋诗,道出了老战友们的心声:“特区立于捌零年,调来土方机械连…… 不负初心和使命,誓将深圳换新颜。” 当这首朴实的诗被念起时,在场的老兵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眼角泛起了泪光。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是老兵们对连队精神的共识。给养员王国财记得,有一次台风将至,为了保护机械,炊事班的战士们把棉被浸湿裹在设备上,再用钢缆固定,自己却在暴雨中淋了一夜。“第二天炊事班的同志都感冒了,却没人叫苦。” 装载机手章似超说,连队就像一个大家庭,维修班长徐勋良总把好零件先让给一线设备,自己的工具坏了就修修补补接着用;自卸车司机蔡启刚的车陷进泥坑,其他司机自发赶来帮忙,用钢丝绳拉了三个小时才把车拖出来。

如今,当年的小伙子已步入暮年,但他们亲手建设的深圳,早已从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次我坐地铁经过八卦岭,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当年铲平的荒坡。”自卸车司机余志林的话语里满是感慨。当被问及对年轻一代的寄语时,郭明地连长沉思片刻说:“我们那时候没什么先进设备,靠的就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希望年轻人能记住,深圳的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干出来的。”

夕阳透过党群服务中心的玻璃窗,洒在老兵们的白发上,也洒在展厅里那些泛黄的照片上。照片里,年轻的基建工程兵们站在轰鸣的机械旁,笑容灿烂;现实中,他们的眼神依然明亮。从土方机械连的铁流滚滚,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日新月异,变的是城市的面貌,不变的是一代代建设者血脉里的奋斗基因。正如那首诗所咏叹的,正是这份 “不负初心和使命” 的坚守,让深圳在四十五年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撰       稿:杨柳清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