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潭尾约46公顷土地拟开发为大学城。(图片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
北都大学教育城是香港将要发展的重点项目。2023年及2024年香港特首《施政报告》均提出,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鼓励专上院校与中外知名院校加强合作,通过区内共享资源和产业联动提升协同效应。近期,香港立法会也就“北都大学教育城”建设有关提案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社会媒体上专家学者也多有探讨,足见大学城的建设备受关注、引人注目。作为拥有5所世界排名前100高校的城市,香港毫无疑问是全球著名的高等教育高地,那么香港为什么还要再建大学城,有哪些关键需要重点考量,值得探讨。

香港为什么要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
一是打造“创科香港”,大力发展创科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重点,2021年10月发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了“双城三圈”发展概念,其中深港紧密互动圈的重要定位便是与深圳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发展与合作,区内的新田科技城更是旨在打造“港版硅谷”。上述创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高校是各种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之地,一方面高校也是区域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此外,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大规模产业化市场化尚未破题,拥有世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但却没有衍生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此次北都大学教育城与产业发展区紧邻,将承载着探索教产深度融合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使命。
二是打造“留学香港”和“人才香港”,为现有教育格局“扩容”。“扩容”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为现有高校有限的办学空间扩容。香港高校实力不容小觑,拥有五所世界百强高校,但各高校的办学面积都相对狭小。香港中文大学作为面积最大的公立高校,仅有137.3公顷,约为内地清华大学的三分之一、浙江大学的五分之一;更不论只有9.35公顷的香港理工大学和15.6公顷的香港城市大学。有限的办学空间极大制约了香港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相比每年国际学生为英国经济贡献直接及间接的380亿英镑,香港的“留学经济”规模体量较小,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建设将会有效做大留学经济。另一方面则是为香港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扩容。纵观当前国际发展形势,如特朗普先后多次攻击打压美国多所高校,国际学生在美国求学存在明显障碍;加之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加剧,科技领域的人才在海外发展受限,学生教授以及科研人员都有回流的需求。香港无疑是上述人士回国的理想第一站,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建设可提供载体和充当高端人才蓄水池,打造“人才香港”城市名片。


北都大学教育城建设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发展愿景虽宏大,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多重挑战,需创新思维破解难题。一是规划土地面积小且呈现碎片化。大学城目前的规划总面积仅为90公顷,相当于1.5个香港科技大学占地面积,难以满足现下本地所有高校扩展的需求更不论吸引国际及内地高校入驻办学。根据近期报道和资料显示,特区政府表示“视情况可以扩大大学城面积”。此外,90公顷教育用地分散于三处(分别是洪水桥5公顷、牛潭尾46公顷及新界北新市镇30公顷)且被行政区划分割,物理上的分散可能导致集聚效应减弱;此外,如何区分三处教育城发展定位而非同质化竞争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是建设周期过长,难以满足现下及未来发展需求。教育城各区块建设周期跨度长达五年,一方面作为北部都会区先行发展的旗舰项目,过长的建设周期使得北都建设迟迟见不到标志性的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对于北都大学教育城的概念规划可能在当下看是前瞻和符合实际的,但随着时间的拉长,未来建成时就可能变成了“落后的产物”,甚至影响其他目标如新田科技城、河套合作区的实施推进效果。
三是如何更好实现区域联动的问题。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建设首先是要助力整个北都的发展建设。正如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和发展局多次强调,将会遵循“产业导向”、“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枢纽,未来人才摇篮’”、“配合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带动,按部就班”等4个目标和策略逐步推进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发展。但从“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视角来看,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功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辐射半径,如大学城位于香港北部、与深圳紧邻,如何联动深圳甚至大湾区的产业需求是其重要的发展命题。


香港应如何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
一是可以“无界之城”理念建设北都大学教育城。无界之城多用于当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强调突破物理、功能、文化与制度的多重边界,构建开放、融合、动态的都市空间体系。比利时新鲁汶大学城就正好是“无界之城”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构建“校城一体化”空间模式,摆脱了一般高校“隔离式”的发展。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高水平建设西丽湖国家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教育、科技、产业融合的‘无界之城’”。香港建设大学城也应“破界”,打破大学与城市的界限、校内和校外的界限、教学科研和产业的界限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界限。要通过“无界”构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由点及面,以一座大学城带动和提振整个北部都会区的发展。
二是关注大学城之外的规划,重点打造“环大学创新区”。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失败的案例多半是未能充分考虑校园外规划。北都大学教育城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办学初期如何与区域、城市发展战略深度契合,如何以大学城为核心布局研发机构、创新企业和产业资源,如何从城市发展角度科学规划校园建设、周边公共基础设施等关键事项。同时可以借鉴硅谷、剑桥科技园等发展经验,依托大学城,谋划打造“环大学创新区”,推动“教产城人”深度融合和要素自由流动。
三是要以“特区”思维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的发展重点,不能一味“按惯例”“循旧制”,需要以特殊的形式加快开发建设,兼顾动态调整和有快有慢发展。应以北都大学教育城建设为标杆案例,特事特办,加快建设和谋划,综合平衡速度与质量,提早尽快建成以形成示范效应,从而推动其他北都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本文作者
薛杨钦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