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研观察|十年激变!全球海洋经济进入“重构纪元”——中国如何引领蓝色质变?

综合开发研究院

07-18 10:46

摘要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修造船产业基地船坞(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信君摄)

十年激变:从乐观憧憬到现实警醒

短短十年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两份海洋经济报告,清晰地勾勒出全球海洋经济在气候危机与地缘政治双重夹击下的深刻转型。2024年,全球气温无情突破1.5℃临界值,海洋热浪肆虐地中海,太平洋渔场因海水酸化大幅减产——气候危机的警钟在海洋上空长鸣!在此背景下,OECD《海洋经济2050》发出振聋发聩的预警:全球海洋经济站在十字路口!若能源转型裹足不前,2050年其增加值(GVA)将萎缩20%;反之,若能加速清洁技术革命,则有望实现40%的强劲增长!

这一严峻结论与2016年《海洋经济2030》的乐观预测形成强烈反差。彼时,报告曾满怀信心地预测全球海洋经济增加值将在2030年“倍增至3万亿美元”。现实是,2020年全球海洋经济增加值已达2.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英国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球GVA的3%-4%。滨海旅游和海上油气开采仍是两大支柱。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海上风电、水产工业养殖、渔业加工等海洋资源利用型产业增速最为强劲,但其整体占比依然偏低,凸显结构转型的紧迫性。

未来抉择:三条路径,三种命运

面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海洋经济2050》描绘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图景:

基线情景(惯性延续):延续当前趋势,2050年全球海洋经济GVA预计达6.3万亿美元(约为2020年的2.4倍),但增速显著放缓至年均2.5%。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增长,难以应对深层危机。

加速转型情景(主动求变):这是通向可持续繁荣的黄金路径!海上风电(占比从2020年的0.2%飙升至2050年的21%)、海水养殖(GVA预计激增303%)和港口数字化将异军突起,成为核心增长引擎。海上油气占比则从33%大幅降至20%。在此情景下,2050年海洋经济将较2020年强劲增长40%,产业结构实现深刻的低碳化转型,滨海旅游和海上风电共同主导新格局。对比2010年(海上油气34%、滨海旅游26%、港口活动13%),这无疑是一场彻底的产业革命!

停滞转型情景(被动沉沦):政策滞后导致化石燃料依赖持续,气候冲击加剧,海洋经济可能较2020年萎缩20%,陷入生态破坏与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深渊。这是最需要警惕和避免的灾难性未来!

格局重构:中国引领蓝色质变

《海洋经济2050》所期待的加速转型,标志着全球海洋经济正经历从“增量扩张”向“质量重构”的范式革命,是技术、规则、生态多维博弈的必然结果。对中国而言,这既是巨大挑战,更是重塑全球海洋格局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不仅要在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等“硬实力”上突破封锁,更需在海洋碳汇交易、数字治理等“软实力”层面抢占规则制定权,构建全球话语体系。

1. 顺势而为,擘画未来:国家战略精准落子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系统部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五个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政策核心清晰有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高端跃迁:突破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现代化远洋捕捞等关键领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海域综合治理,率先探索海洋碳汇核算与交易。引领全球蓝色治理:加强海洋科研调查与蓝色经济国际合作。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精准把握了全球海洋经济重心东移的大趋势,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设定了更高标杆。

2. 全球东移势不可挡:全球造船、海工装备、海洋金融、航运、滨海旅游等产业重心加速向亚太转移。中国已成为核心引擎,2024年底,中国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突破50%!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全球占比达50%!通过“蓝色伙伴关系”,与东盟、非洲国家深化深海资源开发合作。

博弈加剧下的中国韧性:面对美国《琼斯法案》2.0版对本土造船业的保护及301调查,中国造船业展现惊人韧性:2025年4月,中国新接造船订单占全球69%!LNG双燃料豪华客滚船等高端船型订单排期至2029年!支撑这一逆势增长的,是超大型集装箱船(VLEC)、智能船舶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以及对绿色甲醇、氨燃料等前沿技术的超前战略布局。国际海事组织(IMO)2050年船舶温室气体零排放目标,将催生全球约2万艘船舶的绿色改装超级市场(目前年接单量仅200多艘),显著延长本轮造船业景气周期。

1902年以来全球船舶产业周期(以全球造船完工量为参考)资料来源:Martine Economics,中国船舶工业年鉴、国际船舶网、中国船舶工业协会

3. 欧洲的雄心与掣肘:欧洲试图以“气候领袖”身份主导海洋新秩序,但面临结构性困境。

雄心目标方面,英国《海洋脱碳战略》设定2050航运零碳目标并纳入碳交易(UK ETS),计划2030年前建成50GW海上风电。挪威推动14国签署《奥斯陆海洋倡议》,欲主导全球海洋碳汇标准。

现实短板方面,船舶海工装备制造能力萎缩,海洋数字化转型滞后(ICT资本投入仅占全球海洋总投资12%,远低于亚洲28%)。

4. 重点突破,行稳致远:决胜未来的核心能力

海洋经济的未来竞争,已非传统油气平台的较量,而是科技创新与规则制定的巅峰对决!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海上新能源(风电、波浪能等)、深海智能装备(机器人、探测器等)、蓝碳经济(碳汇交易、生态价值实现)、数字治理与标准体系。

我国需在以下领域重点发力:

筑造“蓝色新基座”。大幅增加“海上大基建”(如海上风电基地、跨海通道)和“海上新基建”(海洋通信、原位观测网、新材料研发)投入,创造引陆下海的巨大市场。

构建“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通过为周边国家提供海上大电网互联、合作油气开发、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等,增强区域联动性,实现服务周边、经略周边、优化自身的战略目标。

打造“全球蓝色创新高地”。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大科学计划,持续优化科研生态,强力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和海外优秀人才归国、来华进行科研创新与创业。

引领“未来海洋产业投资”。制定新一轮国家海洋行动计划,聚焦深海极地、绿色低碳、生物多样性等前沿领域,积极引导全球创投资本汇聚,并推动我国全球价值链(GVC)向海洋高端环节攀升,最终构建中国主导的、可持续的全球海洋经济新生态。

本文作者

胡振宇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员

📞 13530366702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