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营经济的版图上,深圳是一座“用创新书写奇迹”的城市。而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正展现千亿级集群的爆发力。2023年,深圳凭借1797亿元的机器人行业产值拿下全国第一。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万家,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深圳还诞生了优必选、越疆、众擎、普渡等一批享誉全球的翘楚企业。深圳民营经济为何能批量孕育出全球机器人头部企业?也许答案就藏在一条狭长的“创新走廊”中。

//深圳南山区留仙大道沿线的“机器人谷”一带。
在深圳市南山区北部的阳台山与塘朗山之间,一条沿留仙大道铺展的狭长谷地,每天都在上演着令人惊叹的“机器进化”奇观——机器人能像武林高手般完成前空翻,能化身咖啡师精准调制拿铁,能贴身辅助、帮人轻松攀登高山,更能在工厂流水线与工人默契协作……这里,就是被誉为汇聚全球机器人产业生态创新要素的深圳“机器人谷”。
深圳南山区于今年3月发布了《支持科技型企业千亿融资计划》,旨在通过“股权+债权”双轮驱动,帮助初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依托企业信用数据和政府性融资担保,实现从信用白名单到精准放款的全链条金融支撑。截至今年5月末,首批共7305家企业纳入南山区科创融资白名单,根据合作金融机构反馈,白名单内的646家次企业的新批复授信额度达306.78亿元。
政策扶持、产业链配套、人才集聚在机器人谷完美交汇,最终将这片创新热土打造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今年以来,深圳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重磅出击,连续发布关于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等系列行动计划,为新产业新风口点燃加速引擎。
2025年2月23日,在深圳“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发布会上,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介绍,深圳未来将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开放100个应用场景、设立100亿元专项基金等,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
今年3月,深圳市南山区也发布了《支持科技型企业千亿融资计划》,建立“3+1”白名单体系,首批纳入7305家科技企业,通过“信易贷”平台打通77个部门的30亿条数据,破解融资难题。
这一计划中的投贷联动模式对早期企业尤为友好:投资与贷款并行,且不占用股权,企业发展良好后,投资方再以更高估值进入。同时,贷款、融资、转股等多种形式适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目前,南山、龙华、坪山等地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到应用”的完整链条。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也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强大助力。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机接口机器人帮助病人手指关节康复。
面向未来,深圳正聚焦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深圳机器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根据《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深圳将在具身智能机器人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包括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等。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行动计划》精准锁定五大关键技术领域,直指产业“卡脖子”难题。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深圳聚焦高能量密度微型电机、多模态传感器和轻量化电池研发,这些都是影响机器人性能的基础元件。AI芯片领域则瞄准专用架构设计,支持多模态大模型推理加速,推进国产化替代。
最具代表性的是仿生灵巧手技术。深圳集中资源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发高载荷、高灵活性的多指灵巧手,并攻克手—眼—脑协同的控制算法。
在攻关机制上,深圳创新采用“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制”等模式,分阶段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这种不问出身、唯求结果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活力。
更具开创性的是“三券”体系:5亿元“训力券”,用来补贴企业租用算力资源,大幅降低研发成本;5000万元“语料券”,致力于推动企业进行数据要素交易;1亿元“模型券”,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的AI应用门槛,这些相当于政府为创新预付的“首付”。
深圳吸引机器人产业人才的策略直接而有力。2025年3月,南山区发布《重点产业人才支持行动操作规程》,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青年骨干给予最高60万元的奖励:奖励对象年龄需在40周岁以下,近一年工资薪金不低于30万元。近一年工资薪金达到100万元以上的高端人才,仅此项就能获得25分的人才积分基础分,且随着薪资增加可累计至最高100分。
2025年,深圳将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并承诺“想方设法为来深人才提供‘一张床、一间房’”。
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上,深圳打造了“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的特色空间。全市创新型产业用房总面积达933万平方米,市区联动推出不少于400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总面积1600万平方米。这些空间为初创企业梯度配置“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大幅降低创业成本。
从留仙大道到西丽湖畔,这片狭长地带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力量。从越疆的协作机器人到众擎的人形机器人,从普渡的服务机器人到肯綮的外骨骼产品,深圳“机器人谷”的故事还在继续。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恩汉博士说:“在政策支持、人才资源和产业链配套这三大关键要素上,深圳为‘机器人谷’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深圳对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高度重视,也使得机器人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在此集聚,有水到渠成之势。”
李恩汉博士认为,深圳能够形成“机器人谷”,首先是政策的强力推动。深圳很早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着力打造创新载体。比如南山智园作为重要平台,积极吸引机器人企业入驻,并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有效促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其次,人才要素高度集聚至关重要。“机器人谷”汇聚了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为机器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最后,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是核心优势。深圳拥有非常成熟的机器人电子硬件供应链体系,对于“机器人谷”内的企业而言,通常能在15分钟车程内配齐生产所需的关键零部件,这不仅显著提高了创新效率,也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
李恩汉博士指出,“机器人谷”内集聚的企业,生动体现了深圳民营企业的“敢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源于深圳的市场环境,激励企业投入创新并追求回报。深圳的民营企业敢于将大量研发资金投入到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上,正是因为它们相信创新投入能带来相应的产出和收益。另一方面,“机器人谷”本身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反映了深圳企业上下游紧密联动的特点。从上游高端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到下游应用场景开发,已形成良好的企业互动生态。新产品上午开发出来,下午就能在上下游企业进行测试和研发迭代,这种高效的协同配合是深圳民营经济的显著特征。此外,深圳民营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极其迅速。无论是在智能制造还是高端服务领域,哪里有对机器人的需求,哪里就有深圳机器人企业的身影,这种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同样是深圳民营经济的鲜明特色。

//夏澜机器人是由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交互型人形机器人。
完整的产业链造就了高效的智造能力,确保了机器人企业具备相当的市场韧性,也加快了产品的迭代速度,使得企业市场适应性明显提高。目前,机器人产业还处于商业化前夜,产品的迭代周期显著缩短,呈现出“技术突破加速、产品更新频繁、场景渗透深化”三大特征。对百舸争流的机器人企业来说,产品迭代速度是衡量它们技术演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关键指标。
“上午设计图纸,中午楼下加工,下午拿到样品”,这种效率可谓全球罕见。有业内人士称,深圳机器人产业迭代速度的典型表现是:技术突破周期比国际同行快30%以上,产品市场化速度快50%以上。未来机器人产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将迭代能力从“单点创新”升级为“系统级进化”,这将重新定义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
20世纪80年代,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的建设成就了著名的“深圳速度”,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奇迹的典型象征。在今天,“深圳速度”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上,更体现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市场优化上,既体现了“快”,也体现了“高”,是高质量发展下的“速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纳、阮元元、柯学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阮元元、轩慧、王纳 实习生 熊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