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弹丸深圳如何玩转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察理思特

07-15 19:00

摘要

蓝色星球上,一座城的创新脉动与海洋的潮汐共振,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节拍。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谋划海洋经济发展蓝图。在“向海图强”的国家战略下,深圳这座因海而兴的先锋城市,正站在历史性机遇的潮头。

▲图源:图虫创意

“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雄心,深圳的海洋经济转型不仅是一场产业革命,更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微观缩影。

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遇上海洋强国战略,深圳如何破题?这既考验城市主政者的智慧,更关乎中国在蓝色经济时代的国际话语权。

创新驱动,锻造蓝色引擎

海洋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深圳深谙此道,将创新基因植入海洋战略,构建起全链条创新体系。今年4月出台的《深圳市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操作规程》,聚焦12类重点项目,对海洋机构落户、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提供精准扶持。专项资金如同及时雨,滋养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生态。

大鹏湾海洋试验场堪称深圳海洋科技的“超级孵化器”。这个按照“一基地、多试验区”体系建设的综合试验场,覆盖湖试、近岸、近海、深远海全链条场景。即将开放的土洋试验区配备科考试验母船、岸基观测点、水下测控系统等先进设施,为海洋电子信息产品、智能船艇提供真实海况验证平台。

在核心技术攻关领域,深圳瞄准深海采矿、海洋卫星通信等前沿方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发的20kW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实现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从理论到工程的重大突破。这项技术年有效发电时间可达风电和光伏的两倍,展现了深圳在蓝色能源领域的战略眼光。

▲中国深圳前海城市风光天际线,深圳蛇口建筑群。图源:图虫创意

产业跃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深圳的海洋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传统港口航运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集群跃升。“十五五”规划勾勒出清晰的产业蓝图:海洋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这一目标背后,是深圳对产业结构的前瞻布局。

在海洋工业领域,深圳正突破性发展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水下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海洋服务业充分发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加速建设“5G+卫星”空天地一体海洋网络。盐田港建成更高水平的自动化码头和智慧港口,2024年出口“新三样”产品超250亿元。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四,开通27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作为承担深圳50%集装箱吞吐量的“海上门户”盐田港,2024年创下1503万标准箱的新纪录。

海洋旅游呈现立体化发展态势。盐田区创新推出“深港沙头角跨境海岛游”,推动“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这种“团进团出”的跨境旅游模式,不仅活化了大湾区旅游资源,更成为深圳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的创新实践。

陆海统筹,优化港口集群效能

作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深谙港口是经略海洋的战略支点,正以系统思维推进陆海协同发展。

今年年初,深圳海事局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通港口效率堵点。通过实施一次性船位报告、锚泊一体化管理和重点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船舶通过深圳水域减少船位报告1.3万余次。更是解决了“二次引航”问题,每年直接为港航企业节约费用约2.4亿元,节省引航时间约8000小时。

盐田区正全面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东港区一期,提速推进平盐铁路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中—东港区连接桥、盐田集装箱调运中心。这些基础设施如同蓝色经济的动脉血管,为深圳海洋经济发展输送不竭动力。

▲盐田港。图源:图虫创意

金融“活水”,浇灌产业生态

蓝色经济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深度参与。深圳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海洋产业注入源头活水。

建行广东省分行创新推出“养殖贷”“装备贷”“冷链贷”等细分产品,并引入海域使用权等特色押品。截至2025年5月,该行在海洋牧场领域贷款余额已超34亿元,当年累计投放超17亿元。

盐田区探索特色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加快建设中远海运亚太智慧综合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同时大力发展保税燃料加注业务,2024年实现保税燃油加注38.12万吨,同比增长33.97%;LNG加注量28.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38.16%。

金融创新正从个案“止渴”转向机制“活源”,构建起覆盖海洋产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体系。

全球合作,参与海洋治理

深圳的海洋雄心不仅限于本土海域,更放眼全球海洋治理大格局。

深圳港的国际航线网络持续加密,2024年新增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7条,新增跨境电商“海上快线”6条。前海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中国前海”船籍港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海洋科研国际合作领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多国涉海机构发起“亚欧边缘海:过去与未来”国际科学计划倡议,吸引30国数十家机构响应。这种开放合作的科研模式,使深圳成为全球海洋科技网络的重要节点。

深圳企业也在加速“出海”布局。中远海运、中船等企业组建清洁能源“绿色船队”,推动绿色甲醇加注产供销全链条发展。深圳港的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务体系创新举措获全国推广,为全球航运绿色转型提供“深圳方案”。

俯瞰大铲湾片区,盐田港的龙门吊在暮色中划出金色弧线。这片海域见证了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前四的历程,也孕育着中船、中远海运正在组建的“绿色船队”。

当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温差能发电装置在南海深处点亮第一盏灯,当建行的34亿信贷活水注入深海养殖网箱,深圳向海图强的故事正从港口经济走向深蓝文明。

蓝色星球上,一座城的创新脉动与海洋的潮汐共振,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节拍。

采写丨范洋航

编辑丨梁煖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