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反内卷”成为中国经济的年度关键词。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释放重大信号,首次将“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置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位置。“低价无序竞争”也就是专家们口中的“内卷”。在低价混战导致多个行业利润崩塌的背景下,这项政策的出台直指恶性竞争的痛点。
图源:IC photo
会议同时提出“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和“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标志着国家治理“内卷式竞争”的决心已转化为系统性行动。从钢铁到光伏,从汽车到消费电子,一场市场秩序的重构正在拉开帷幕。
对“内卷式”竞争问题,中央层面关切已久。
2024年7月30日,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同年12月,最高领导人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数据显示,2024年光伏行业因产能过剩全产业链亏损,多晶硅价格暴跌38%,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前三季度亏损近40亿元;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5%,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水泥行业甚至出现新世纪首次全行业亏损,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至160元/吨。
电商平台的流量算法变相催化了价格战。一些平台规则下,低价几乎等同于流量,商家被迫卷入价格漩涡。新兴产业野蛮生长后的后遗症同样不可忽视,光伏、锂电池等风口行业技术迭代飞快,新产能扩张远超需求释放。
2024年10月,我国光伏行业打响“反内卷”第一枪。同月,12家风电整机商签订自律公约,明确“不得以低于其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这些行业企业,以具体行动为破除“内卷式”竞争树立了良好榜样。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也在积极整治“内卷式”竞争。
图源:图虫创意
2025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邀请来自光伏、电商与汽车领域的企业就整治“内卷式”竞争进行深入交流,听取相关意见建议。这一做法无疑有助于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政策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同时规范企业和政府两类主体行为。对企业,明确“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对政府,则要求“统一行为尺度”并“规范招商引资”。
业内人士指出,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是“最根本的”举措。必须改以GDP增长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方式,转向注重发展质量、营商环境等综合考核。
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图源:IC photo
与过往“一刀切”限产不同,本轮政策强调 “结构性优化”。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是为了让资源从低效、无序的领域流向高效、优质的领域,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使有限的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
通过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和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放弃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策略,转而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优化,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从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推动行业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落后产能的退出将减少市场上的无效供给,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使市场供需关系更加平衡,从而稳定产品价格,避免价格过度波动,为企业创造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和利润空间,有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
汽车行业成为此轮政策调整的首要受益者。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超50%,产业正从价格战转向技术竞争新阶段。
政策将加速淘汰落后车企,工信部已明确表示“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国家发改委更具体部署:促进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快落后企业和产能退出。
在消费领域,政策将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成为重要抓手。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依法依规通过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行为。
2025年“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正在全国铺开,覆盖数千县镇,预计将拉动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正在释放,政策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绿色出行普及。
此轮政策不仅是短期救市,更在重构中国市场的底层逻辑。会议明确要求“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直指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当低价竞争被遏制,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升产品品质,进行技术和模式创新。
政策落地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为保税收、就业,可能通过隐性补贴维持“僵尸企业”。其中“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是最直接的信号,要求地方政府的行为和政策制定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不能为了地方利益而各行其是,随意“加码”优惠政策,破坏全国一盘棋。
企业自律性不足同样值得警惕。阵痛不可避免,但方向已然清晰。市场不再相信“大而不倒”,落后产能退出通道第一次如此畅通。
这场变革不只是止血,更是造血。统一大市场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建立“活而不乱”的生态系统。中国制造正从“内卷红海”转向“高质量蓝海”,这既是改革的深意,也是发展的必然。
采写丨叶梅
编辑丨梁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