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揭晓,深圳高校招生版图再次成为焦点。深大人工智能学院首次亮相,南科大新增口腔医学和人工智能专业,哈工大(深圳)录取分数线已常年超过校本部……这些现象背后,是一座城市以教育为支点撬动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布局。从招生数据到学科设置,从产教融合到“国字号”平台落地,深圳正用“教学研产用”一体化的实践,重新定义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深圳大学体育馆。图源:IC Photo
今年深圳高校最显著的变化,是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双扩容”。深大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南科大开设人工智能IEEE荣誉班,深圳理工大学首招合成生物学专业——这些专业名称本身就像一张张“未来产业入场券”。更值得关注的是扩容逻辑,深职大9个新本科专业全部瞄准无人机、信息安全等前沿领域,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首批5个本科专业清一色是“硬核”工科,直接对应芯片、通信等“卡脖子”领域。
这种“靶向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哈工大(深圳)2024年在广东省(普通类本科批)物理类最低录取线657分,稳居全省前列,计算机与电子通信等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精准匹配了深圳ICT产业快速扩张带来的人才需求。同样耐人寻味的是,港中大(深圳)与香港本部联合推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X”双主修项目,恰与深圳重点布局的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方向不谋而合。招生数据此刻已不仅是教育指标,更成为观测城市产业升级的“风向标”。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图源:IC Photo
在传统高校还在纠结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的比例时,深圳已经跑通了“把生产线变成教学线”的路径。全市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了47个特色产业学院,其中深圳大学和腾讯共建的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入选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学生研发成果被教育部推广;南方科技大学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半导体学院,开展高端人才培养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直接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这种深度绑定不是简单校企合作,而是让企业从“用人方”转型为“育人主体”——深圳96个校企订单班中,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能参与企业真实研发项目,这种“真需求倒逼真本领”的模式,使得毕业生尚未离校就已具备解决产业难题的能力。
深圳正超常规建设河套学院,着力汇聚大湾区头部高校、头部企业和头部科研机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在国际竞争中能够“一顶一”的人才。这个平台直接打破了物理边界:学生可能在香港高校上课、在深圳企业实验室做课题、最终成果通过大湾区产业链转化。根据最新规划,到2028年这类专业型、“小而精”的学院将达到10个,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
支撑这场教育变革的,是深圳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上的系统设计。深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大力推动全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化发展。按照专业型、“小而精”、都市型、紧凑型办学要求,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高标准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哈工大(深圳)二期等项目建设。
建强建优X9高校院所联盟,有序扩大市内高校间,以及与港澳高校的课程互通、学分互认。持续深入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大力实施“留学深圳”计划,让深圳的高等教育更国际、更未来。这种全链条布局使得教育资源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创新生态中——深圳理工大学“三院一体”模式让书院负责素质、学院负责教学、研究院负责科研,学生大一就能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项目。
基础教育也在同步重构。近五年建成82.5万个基础教育学位,保障了人口流入压力下的教育公平,而“每天一节体育课”“美育一件事”等举措,则试图在标准化教育中保留个性火花。更具前瞻性的是人工智能教育布局:从AI课程全覆盖到智慧学习场域建设,深圳正在培养的不是应对当下考试的学生,而是能够驾驭下一代技术浪潮的公民。
当一座城市能把大疆的无人机生产线变成教学场景,把华为的5G研发需求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把腾讯的AI技术沉淀为基础教育课程时,教育已不再是社会服务的配角,而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这种深度融合的“热带雨林”生态,才是深圳高校分数线连年走高的底层密码,也是中国教育改革最值得期待的试验田。
采写丨何亚南
编辑丨周子灏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5月18日,黄子韬主理的卫生巾品牌“朵薇”正式发布,定价49.8元全国包邮,包含不同尺寸卫生巾共62片,开售15分钟即卖出19.5万件。黄子韬此前在直播中称“那些赚卫生巾黑心钱的人太恶心了”,透露想做透明化卫生巾工厂。那么,你会购买吗?
第21届深圳文博会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分会场开幕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第21届深圳文博会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分会场于5月20日下午在园区启幕。市文体局广电处处长胡红昱,公共文化处副处长许祎,南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远辉,国际知名导演唐季礼,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创办人陈秉文等市区两级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嘉宾200余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智恒文化科技创意园作为南山区的数字创意产业高地,本次分会场围绕“智创新程·恒筑未来”的主题,聚焦数字创意、影视文娱等领域的文化精品打造与品牌出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分会场文化活动,内容包括签约仪式、文化精品与品牌出海交流活动、“精品·出海·聚势·突围”微短剧创投交流会、智恒数字创意产业创新成果展、IP赋能农文旅融合创新展、香港青年创新创意邀请展、中国名家书画展、“乐游智恒·集印有礼”游园打卡、yoose有色潮流街头空间首发和分会场闭幕式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为市民朋友们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盛会。 开幕式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签约、企业入驻签约以及湾区影视文化公园和唐季礼导演工作室的揭牌,深圳微短剧产业联盟秘书处和南山区微短剧公共服务中心揭牌,同时启动“影视文娱精品培育计划”。#读特小记者#
00:56
洪湖公园荷花开了一部分,主要在荷美空间周边的荷塘,其他荷塘开的还不多,品荷园关闭养护中,到下月中旬才开。
#读特小记者#🐘各种动物🐎 在有限⚡的空间🕸️争夺生存🍃 满眼👁葱绿中🍀遇见野性🐴自然🐾 感受💫雨林💦中独特魅力🌴 🌳——西双版纳🐊
正气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