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文:中美颠覆性创新能力对比下中国科技企业的未来

大湾区评论

06-27 09:51

摘要

鉴于技术进步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科技创新始终是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

编者按 

科技博弈已进入深水区,中美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领域的角力,既是创新能力的对标,更是国家战略的较量。美国凭借企业主导的“巴斯德象限”式研发生态,持续产出高价值专利;中国虽在专利数量和应用创新上突飞猛进,却受困于基础研究薄弱、转化率低的双重掣肘。在这片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我们既看到“市场牵引”创新模式的活力,也警醒于苏联式计划推动的局限。未来,中国需要的不只是实验室里的论文增量,更是打通“需求牵引-基础研究-产业转化”任督二脉的系统变革——这或是突破“卡脖子”困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密钥。

颠覆性技术之争:

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量子计算

鉴于技术进步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科技创新始终是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和半导体,作为具有高度溢出效应和颠覆性潜力的基础技术,正成为各大经济体寻求经济增长点、夺取科技制高点的必争之地。其中,AI 因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深远的变革潜力,被广泛用于数据洞察、决策支持及国防等多个领域,半导体技术(芯片)则为其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相比之下,量子计算虽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却被普遍视为实现跨代科技突破的潜在引擎,一旦成熟,或将重构AI、生物科技、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撼动现有“硅基础”体系。

随着中美两国在AI、半导体、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中美颠覆性创新能力的比拼也愈发明显。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两国政府在外交、贸易和产业政策层面的政治较量,更延伸至中美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商业布局,以及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明争暗斗。这一系列动态,深刻反映出中美之间日益强化的“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战略对抗格局。

全球颠覆性技术创新力对比:

美国创新优势依然明显,中国追赶势头迅猛,欧洲全面落后

目前,美国在量子计算、AI、半导体等颠覆性技术领域的创新优势依然明显,尤其在量子计算领域,美国一骑绝尘(见图1);美国生成式AI技术虽在全球占主导地位,但在AI某些细分领域,中国的创新优势愈发明显(见图2);尽管在半导体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美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我国半导体创新能力快速跃升,并在多个子领域上展现出显著的创新优势(见图3)。从整体创新实力来看,中国紧随美国之后,在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中位居第二,且追赶势头迅猛,欧洲除在量子计算领域与中国创新能力持平外,在其他两大领域已全面落后于中美,凸显出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日益聚焦于中美之间的“头部对决”。

图1:2019-2023年量子计算领域颠覆性创新专利数量对比(图源:布鲁盖尔研究所)

图2:2019-2023年AI领域颠覆性创新专利数量对比(图源:布鲁盖尔研比究所)

图3:2019-2023年半导体领域颠覆性创新专利数量对比(图源:布鲁盖尔研比究所)

随着中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基础研究薄弱的短板愈发牵制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目前,我国创新活动仍以“从1到10”“从10到100”的应用型创新为主,缺乏“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突破。这种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导致我国在技术创新上极易遭遇“天花板效应”,在关键技术领域受到美方技术遏制,形成“卡脖子”技术瓶颈,严重影响我国在核心科技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竞争力。

中美创新主体及创新效用对比:

中国科技公司作为研发主体不论在研发投入还是在产出效用上仍落后于美国

中美创新主体及研发类别对比:

中国科技企业的基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科技创新力提升的重要障碍

中美研发活动的实施主体包括各类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其中科技企业是两国主要的科研创新载体,主导约78%的研发经费的实施(见表1和图4)。中国企业的 研发(R&D) 投入总量虽高,但其支出结构中绝大部分用于产品试验发展(Experimental development),在基础科研(Basic research)方面的投入甚少,可以说中国基础研究高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2022年,企业研发经费中试验发展投入比例为95.93%;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投入比例3.34%;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仅0.73%。而美国企业(尤其大型科技公司)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投资方之一(见图5)。

表1:2023年中国各研发主体科研投入情况

(表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图4:1953-2022年美国各研发主体科研投入情况(图源: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BS研究报告)

图5:2022年美国不同研发类型的资金来源情况(图源: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研究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政府早期对企业研发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资金支撑。21世纪前,联邦财政把50%以上的科技经费投向企业(即试验发展活动),直到美国企业不断壮大,全面占领世界技术制高点后才逐步下降,美国联邦政府研发重点也逐渐从试验发展向基础研究倾斜(见图6)。

图6:1953-2019年美国联邦政府对不同研发活动的经费投入份额(图源:美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国家研发资源布局:2019-2020年》)

中美研发产出效果对比:

中国科研院校及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都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科研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比例严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23年9月,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但2022年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向中小企业转让、许可专利仅2.9万次,转化率约在3%左右。对比之下,美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则高达50%,德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更维持在80%以上。尽管2024年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增至7.6万次,同比增长39.1%,但距离发达国家水平依旧相差甚远。

在企业研发产出方面,我国企业产业转化率已连续5年保持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超350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3.7%,专利产业化率达53.3%,尽管如此,相比美国80%的专利产业化率仍有不少差距。

福布斯中国推出“2025 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评选”,其中入选企业的市场规模已相对成熟,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深度融合与规模化落地阶段(图源:福布斯中国)

中美科技公司颠覆性创新能力分析:

中美创新力主要来自大型科技企业,中国科技企业实力仍有待提升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反映了一国整体的科技实力。在AI、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前沿战略性科技领域,中美两国的颠覆性创新力量主要由大型科技企业主导,辅以发展迅猛的初创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其中,美国科技企业在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能力仍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尽管中美创新实体之间的差距已显著缩小,但在前沿科技的专利新颖度和颠覆性方面,中国企业仍落后于美国企业。例如在 AI、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领域,中国 “六边形战士”型科技企业较少,代表性企业仅有华为,而美国则拥有如谷歌、微软等多家具备强大基础研究与技术整合能力的巨头公司。这与美国科技巨头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密切相关,大量高质量、颠覆性创新专利的持续产出,巩固了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AI)

图7展示了中美欧在AI领域产出颠覆性新颖专利数量最多的十家创新主体。从专利总量来看,中美的大型科技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前三名均为中国企业(百度、平安、腾讯,华为位列第四),显示出中国企业在专利产出方面的强劲实力。然而,若从颠覆性创新专利所占比重来看,美国科技公司整体表现优于中国企业。例如,百度在同期共发布11,879项专利,数量居首,但其中仅有0.33%的专利被归类为颠覆性创新。

图7:2019-2023年各机构AI专利数量及其颠覆性创新占比(图源:布鲁盖尔研比究所)

半导体(Semiconductor)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半导体企业在专利数量上表现较为突出。美国的传统知名企业包括IBM、美光(Micron)、英特尔(Intel)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但在2023年后,美国企业将半导体制造业外包,而更专注于附加值更高的细分领域,导致美国颠覆性创新专利数出现了明显下降。总体而言,美国的技术创新主要仍由大型成熟企业主导,然而其颠覆性新颖专利占比却很低,通常不超过1%(见图8)。相反,中国半导体企业却表现出超高的颠覆性创新能力,例如中国消费电子巨头TCL科技所提交的专利中,有18.58%符合颠覆性新颖的定义;长鑫存储与长江存储的占比分别为6.12%与11.38%。

中国半导体企业的惊人表现也源自2022年以来国家对存储技术与芯片制造技术的持续重视。在国家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的支持下,长鑫存储(CXMT)和长江存储(YMTC)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半导体制造企业。此外,尽管中芯国际(SMIC)近年来申请了大量专利,但在2023年几乎退出了前沿创新者的行列,或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所致。

图8:2019-2023年各机构半导体专利数量及其颠覆性创新占比(图源:布鲁盖尔研比究所)

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

量子计算领域的专利申请主要由美国的科技巨头主导,包括IBM、谷歌(Google)、微软(Microsoft)和英特尔(Intel),但一些新兴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例如,专注于量子计算硬件开发的IonQ。该公司核心技术源自马里兰大学的授权(马里兰大学也作为独立实体出现在前沿创新者名单中),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大学与初创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这一模式也历来是美国科技生态的重要优势。这些案例共同反映出美国量子计算产业的创新特点:既有大企业的持续投入,也依托于高校与初创企业之间强大的创新纽带。

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创新主体同样集中于几家科技企业,包括TCL、华为(Huawei)、本源量子(Origin Quantum)和近年来崛起的腾讯(Tencent)。一些小型创新主体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华南师范大学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企和高校也开始崭露头角。此外,来自合肥的两家创新企业——本源量子(Origin Quantum)和国盾量子(QuantumCTek)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见图9)。合肥市也被广泛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创新发展的典范城市,现已初步形成覆盖量子计算多个环节的产业集群。

图9:2019-2023年各机构量子计算专利数量及其颠覆性创新占比(图源:布鲁盖尔研比究所)

中国科技企业开展应用导向型

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从创新主体视角定义基础研究:

应用目的驱动的基础研究

美国学者唐纳德·斯托克斯(Donald E.Stokes)于1997年提出了著名的“应用—基础”二维模型,将科研活动分为三个象限:“玻尔象限”(纯基础研究)、“爱迪生象限”(纯应用研究),以及兼具获取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双重目标的“巴斯德象限”(应用基础研究)。本文所强调的“应用目的驱动的基础研究”,正是“巴斯德象限”所代指的融合科学探索与技术应用的研究活动。

科技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企业是中美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力量,其主动参与基础研究的趋势愈加明显。随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若仍将基础研究简单定义为“无应用目的的研究”,不仅会忽视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即应用基础研究),也将难以调动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在新的发展阶段,除了继续支持由纯粹好奇心驱动的科学发现外,更应积极探索兼顾应用导向与科学探索的基础研究路径,走出一条“问题与需求导向”与“自由探索与学科发展”相融合的新道路。

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作为高科技领域中最具前瞻性、引领性和探索性的关键力量,要求研发人员能够围绕实际应用中的核心难题,发展全新的原理、方法或算法,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因此,未来应用需求对基础研究的牵引作用将愈加重要,科技企业也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从创新主体视角

完善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美国科技创新采取了“企业研究技术,大学研究科学”、“市场推动”模式。基础科研的重心经历了从依赖企业、到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再重新回归科技企业的演变过程。其特点在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私营企业,强化了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互相联动、分工明确的创新协同。中国自实施国家科技政策以来,主要沿用“企业负责生产,大学及科研院所负责研发”的苏联式“国家计划推动”模式。在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创新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存在与市场脱节、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亟需推动创新体制改革,实现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有为政府:引导更多企业向“巴斯德象限”跃升

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转化率低主要源于企业家与科学家不同的价值理念。企业以利润为导向,科学家则以探索科学发现为使命,这种差异本身无可厚非。但从科技创新来看,绝大多数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往往是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企业主动推动的结果。若过度依赖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基础研究,就会出现资源错配的现象。为推动科学发现向颠覆性技术转化,政府应调整科研投入思路:一方面提高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基础研发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即“巴斯德象限”研究),推动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科学研究仍不可或缺,是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

纵观全球科技强国的发展经验,持续、高质量的科学发现始终是驱动企业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动力。科学研究不仅提供了新原理、新方法、新路径,更在关键技术突破和前沿技术探索中为企业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迅猛发展,企业对深层次原始创新的依赖显著增强。没有基础研究的深耕积累,企业很难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难以支撑持续的产品差异化和技术迭代。此外,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国家创新链条的起点。科研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以“好奇心”为驱动的科研氛围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本文作者

张慧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助理。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归微信订阅号“大湾区评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侵权必究。公众号授权事宜请直接于文章下方留言,其他授权事宜请联系IIA-paper@cuhk.edu.cn。

GBA Review 新传媒

校对 | 詹蕴第 

排版 | 许梓烽 

初审 | 覃筱靖 

终审 | 冯箫凝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