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研动态︱中欧智库专家共议经贸关系发展新未来

综合开发研究院

05-23 15:21

摘要

在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于近日举办“新形势下构建更具韧性的贸易与投资关系”研讨会。在当前特朗普新政背景下,中国和欧盟在推进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既面临挑战,也蕴含机遇。本次研讨会邀请多位中欧智库专家,就国际变局下中欧合作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交换了意见和看法。会议由综研院智库交流合作部部长刘志杰主持。

01

以开放对话增进中欧战略互信

综研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开幕发言中指出,面对地缘政治动荡和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中欧贸易投资关系虽面临挑战,但合作的大趋势是符合双方利益和需求的。双方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气候变化、规则标准等领域的合作值得长期关注。未来双方应超越短期博弈,立足长远构建制度性互信,增强双边关系韧性,为不确定的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

意大利亚洲观察智库主席罗密欧·奥尔兰蒂(Romeo Orlandi)强调,欧中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济互补性强。此次欧中同步取消交往限制后,商业合作的效率将大幅提升,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在经济面临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欧中应坚守多边框架,维护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同时在多边争端解决、WTO 改革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共赢的世界经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认为,中欧经贸合作的成功源于稳定可预期的国际环境、较少的地缘干扰及共同坚持自由贸易。双方都致力于打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并更好地连接彼此。他强调中欧应警惕经贸问题的“泛安全化”,保持战略定力,并加强政治互信。针对欧盟对华“三重定位”,他建议中欧仍应坚持互利导向,尊重和兼顾彼此的核心利益,避免被第三方因素干扰。

法国蒙田研究所亚洲问题资深研究员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特别提到欧洲和美国的“去风险”策略在本质上有显著区别,保持欧中沟通渠道的畅通尤为重要。尽管欧盟内部对中国的政策解读各异,但欧洲仍愿与中国在投资问题上,以及制造业、技术安全、金融业等领域进行更多实质性、开放性的讨论。欧洲认为在不同的领域中,中国即是竞争者,也可以是合作者。

02

以开放合作应对中欧关系新议题

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前委员彼得·博芬格(Peter Bofinger)回顾了欧中技术合作历程,并指出当前中国在电动汽车、风光能源等领域已引领全球创新,双方关系正转向更平衡的合作模式。展望未来中企赴欧投资,他提出“在欧洲,为欧洲”的合作理念,建议中企应扩大在欧洲的绿地投资并提升本地化价值创造,同时呼吁欧盟应理性看待中国产品对脱碳目标的贡献,深化双方绿色合作。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东艳分享了中国在高水平开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她认为,中国正通过自贸试验区、离岛免税等制度型开放对冲外部风险,同时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指出中国通过市场化竞争实现产业升级,并持续推进开放合作,为中欧绿色转型等领域提供了机遇。双方应在多边和双边层面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

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尔多娜·萨斯(Magdolna Sass)同样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称,中国新能源车企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迅速崛起,对欧洲传统工业带来冲击,但“简单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并非良策”。她呼吁欧盟需在开放和经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建议中企在匈(欧)投资应进一步提升本地供应链比例以满足欧盟层面的监管,通过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整合推动中欧绿色合作。

综研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重点聚焦中欧绿色产业合作,并指出中欧在绿色转型目标上高度一致,中国“双碳”目标与欧盟“绿色协议”可形成合力。他建议中欧双方可探索建立战略性产业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碳市场互认、共建第三方绿色项目,加强氢能、CCUS等技术合作。同时深化“中欧+”多边合作模式,共同服务全球低碳转型发展。

欧洲TAC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蕾雅·多法斯(Lea Dauphas)指出,全球贸易碎片化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单边主义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当前全球产业链开始重组,各国对产业链安全愈发关注,但对产业链的关注一定要和产业链效益和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欧盟应认识到中国市场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评估与中国市场融资或价值链脱钩对欧洲经济的冲击,进而建立“有条件包容”的贸易框架。

本次研讨会以中欧建交50周年为契机,凝聚了双方专家对深化经贸合作的共识。尽管当前中欧关系仍面临诸多挑战,与会专家均认为中欧唯有增强互信,构建稳定可预期的经贸生态,方能实现更具韧性的共同发展。

——本文整理自讲者发言稿,未经讲者本人审定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