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是我们每年不见不散的约定”

深圳特区报

05-23 11:18

摘要

千年文物“潮”出圈 “顶流”天团齐汇聚

千年文物“潮”出圈

“顶流”天团齐汇聚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如约而至

全国文化产业领军企业

新兴业态代表齐聚鹏城

开展首日即呈现

交易活跃、创意迸发的盛况

海内外展商与观众共同见证一场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顶流盛宴

热情地送上如潮好评

682f282c90eeacb209199216.jpg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启幕。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全国文化产业“顶流”同台竞技、百花齐放、“爆款”频现。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推动各地文创产业盘活创新

昨天上午10时许,搭乘地铁从福田赶来的张先生与常女士已逛起展馆,在朋友圈发出首波观展动态。这对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的夫妻还翻出之前多届文博会的历史照片与现在对照,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俩是这场文化盛宴升级蝶变的见证者。

"

年轻时追新求变,现在更珍视这份文化情怀,20多年间,我们的观展从‘猎奇打卡’转变为‘文化寻根’,文博会成了我们每年一次不见不散的约定。各地文创成果在此交会,既解乡愁、又焕发活力,真切感受到各种文化新业态的涌现,也感觉自己更年轻时尚、更有文化了。

"

与文博会一起成长的不光有深圳人,还有许多远道而来的客商。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负责人崔征宇已经连续四届参展,“见证了文博会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深化的升级转型,现场展品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崔征宇利用午餐空档,饶有兴致地从参展“切换”到逛展模式。他提出,“跨地域的良性竞争与互鉴,正在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无论是展馆面积规模、布展精美程度,还是展陈区域创新、时尚元素导入等,文博会成功打造了一个整体性的文化品牌。尤为可贵的是,借助文博会这一文化创新舞台,来自国内各个省市的参展商每一年都在暗自相互比较、借鉴、学习,这种同台竞技倒逼着所有参展方突破舒适区,从而推动了各地文旅服务和文创产业的进一步盘活与创新。

682f445290eeacb20919a617.jpg

以“美好生活·深圳创造”为主题的深圳展区。南山文体局供图

期待借文博会找到多元合作伙伴

“千山绿遍杨梅红”个展首次在文博会舞台上绽放,优秀女画家、知名艺术教育机构创始人杨梅红携近5年创作的油画、水墨、综合材料等大型艺术作品参展,传递自然主题下的时代生活美学,她告诉记者:“文博会的新鲜感与丰富性十分令人振奋,一定要找时间细看其他展区。”

文博会不仅是文创产品的展示平台,更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首次参展文博会的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飞在点赞文博会“氛围好、专业观众质量高、参观客流量大”的同时,也提出期许:“文创产品的核心在于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博会作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推手,国博团队将与更多文创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探索更多可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和力量。”

展馆内,杭州和璇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宋伟博士携团队研发的智能钢琴机器人以精准演奏、美妙旋律引发围观。“文博会不仅展示了各类前沿的文创新业态、新优势、新场景、新消费,更精准定位了‘文化+科技’的众多产业结合点,无论是企业IP打造,还是钢琴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场景应用、文创周边产品打造等,都给团队带来了新颖的视角,开阔了思路。”企业于今年4月刚成立,这位创业者透露,展会首日已有厂商抛出合作橄榄枝,期待能借文博会找到多元合作伙伴,打通智能+文化产业链,让文创之路越走越宽。

682f2dca90ee91416ea85cb3.jpg

文博会文创中国展区,钢琴机器人的演奏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一站式遍览各地风土人情

本届文博会连续第16次实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这场跨越地域、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盛宴,以千城千面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展馆中,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亮眼的底色,耳熟能详或者不为人知的各地展品,经由数字化的手段,全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甘肃展馆,敦煌研究院带来的“寻境敦煌”VR体验项目前排起队伍。记者也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戴上VR眼镜,“走”进鲜为人知的敦煌特窟第285窟。眼前的洞窟栩栩如生,讲解也伴随视线所到之处娓娓道来。第285窟是莫高窟现存最早有明确建窟纪年的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也是敦煌早期洞窟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在洞窟形制、壁画内容等方面融汇中西方多元的艺术风格。出于保护的需要,该窟不能作为常规洞窟供游客参观。“寻境敦煌”VR体验项目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前沿游戏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第285洞窟,让普通观众欣赏这一艺术瑰宝成为可能。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摄

“寻境敦煌”

新疆馆以“新疆是个好地方”为主题,参展规模及展馆面积均创历届新高。展馆中的数字文物空间,生动展示了北庭故城、雅尔湖石窟、龟兹古墓遗址博物馆等文物+数字虚实融合的场景,吸引许多参观者打卡拍照。据了解,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北庭高昌回鹘佛寺进行了第一次考古,2014年其作为国家重点遗址北庭故城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字影像、特效等技术,将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动态画面带到大家眼前的屏幕上,再配合音响、灯光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记者走进宁夏馆,裸眼3D、VR沉浸式体验、数字孪生等高科技手段令人应接不暇,给观众带来前沿科技享受。宁夏展馆以黄河元素为设计主线,以黄河几字湾的造型贯穿整体设计,突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意象。

受访单位供图

本届文博会,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有志也来到现场,为观众讲解简牍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意义。他说,一枚小小的竹简,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简牍展区不仅展示了历史文物的厚重,更通过现代科技赋予简牍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展区左侧的弧形LED大屏,以“楚文化元宇宙”的形式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屏幕上,秦简的文字缓缓浮现,屈原的楚辞诗句与编钟乐舞交相辉映,丝织刺绣与木竹漆器在虚实之间交替呈现,让观众感受楚文化的瑰丽与深厚。

图片

图源:湖北发布

记者还看到,河北展区内,数字国宝文物、雄安新区未来之城、河北文化标识、河北非遗技艺、别致文创产品等在展区内有序展陈。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通过“裸眼3D+沉浸式光影”技术,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中山王厝夔龙饰铜方壶等18件“国宝级”文物,竟然开口“说话”了;《点亮千年真定府》互动装置也不含糊,通过以“藁城宫灯”为介质的雷达探照漫游技术,以AI动态复原的《正定胜迹图》生动展现了长乐门里列阵练兵、阳和楼上元曲诗会、荣国府里黛玉葬花等五大场景,让观众一眼千年。展区内,由廊坊肖进艺术研发制作的AI智能机器人“小悟”则秒变“逛展搭子”,不时与参观者“碎碎念”,十分讨巧喜人。

图片

图源:深圳发布

特色产业彰显城市魅力

文博会的另一重魅力,在于其成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试验场,各个城市携自己特色文化领域的新产品、新模式亮相,让观众可从一馆窥九州。

冰雪是黑龙江极具特色的产业资源。在黑龙江展馆入口处,哈尔滨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妮妮”与网红大雪人组成“迎宾天团”,引发参观者纷纷驻足合影。在创意冰雪展区,亚冬会奖牌原型上镶嵌的逊克玛瑙,在冰晶包裹中折射出璀璨光芒,见证着“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创新实践。“花开冰城”滑雪板紫丁香渐变色的板面,将冰雪运动的活力与城市浪漫完美融合。这种将城市IP植入运动装备的设计,精准捕捉了年轻消费群体对个性化与文化内涵的双重需求,引得不少客商连声赞叹。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摄

一壶浓茶、一碟瓜子,名流茶馆相声实景演出瞬间带观众穿越到了老天津。在天津展馆,18个独立展柜鲜活地展现孕育于街角巷尾的津派风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丰富、笔法细腻、寓意吉祥,“勾、刻、印、绘”四道传统工艺独具魅力;泥人张彩塑刻画出的人物性格、体态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华昌景泰蓝推陈出新,将景泰蓝和宫廷花丝镶嵌相结合,富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 摄

“这些也太精致了吧!”“没想到贝壳做的小勺子还挺结实的!”在深圳市海之洋贝壳博物馆的展区,不少观众拿起贝雕工艺品把玩。展区有关负责人章婷说,今年该馆携带城市风光系列贝雕作品参会,这也是宝安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组作品传承传统贝雕技艺,用精致有光泽的贝壳作为载体,将不同景点的元素拼接上去,展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摄

拉伸好玩的“百变美猴王”、红润喜庆的“红锦鲤”、吉利讨喜的“发财树”……在以风琴纸艺为载体的深圳市十八纸时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区内,整齐陈列的纸艺产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萌趣可爱又充满创意。该公司品牌项目经理刘敏告诉记者,去年推出的“搞钱猫”摆件受到欢迎,今年带来的解压拉伸玩偶新奇有趣,“仅仅今天上午,就有许多意向客户提出采购需求,博物馆和文旅项目相关人士也来咨询。”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摄

“黑悟空”让山西印象乔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文创产品格外引人关注。该公司负责人孙晓阳告诉记者,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关于山西的文创产品也迅速走红。“我们这本《晋在眼前》的打卡本,用手绘的方式把山西景点同中国传统纹样相结合,涵盖了大多数山西的景点、名人和特色美食,让游客们跟着悟空一起‘怡然见晋中’。”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摄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展示区,拓印与锡雕技艺的现场展示吸引众多目光。拓印艺人手持拓包,轻蘸墨汁,小心地在雕版上按压,随着拓包的起伏,纸张上清晰的图案与文字渐显。另一边,锡雕师傅王绪贤的手中,一块块普通的锡片正在被赋予新的生命。他熟练地运用锤子、錾子,敲打、雕刻,锡做的叶片在他手中翻转、变形,逐渐呈现出精美的花纹与造型,让观众看得目不转睛,为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精湛工艺所折服。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摄

传统绣品如何紧跟市场潮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年轻人的喜好?在江苏绣达人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台前,记者看到适合现代穿搭、吃、住、行等场景的绣品,如丝巾、披肩、扇子挂件、耳环等。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摄

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

文博会这场

跨越山海的文化盛宴

不仅展现了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也让人们看到

地域文明的五彩斑斓

采写|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方胜 方慕冰 郑宽

编辑|冯思颖

审读|白珊珊 王雯 甘霖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