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南宁海关一则关于“查获600公斤稀土走私”的辟谣声明登上热搜。尽管涉事货物实为含铋的焊锡膏,但这场误传风波却意外撕开了稀土走私问题的敏感面——为何一则普通案件会被误读为“稀土大案”?
这背后折射的,正是公众对稀土资源流失的深切担忧,以及国家战略矿产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南宁海关的查获事件虽为乌龙,但舆论的迅速发酵揭示了稀土问题的三大痛点:
稀土被称作“工业维生素”,涵盖17种金属元素,从智能手机到导弹制导系统均离不开它。例如,氧化铽、镝等中重稀土是F-35战机激光制导的核心材料,全球98%的供应依赖中国精炼产能。民众深知,稀土流失等同于“尖端技术命脉”的流失。
图源:IC Photo
过去十余年,中国曾因稀土走私损失惨重。2006年起,国家开始限制稀土出口,走私产业链迅速形成。2012年,据海关统计,我国每年走私稀土量至少2万吨,约占实际出口量的1/3。
而这些“消失”的稀土,其中过半数靠“矿渣改名”“异地转口”等灰色手段,偷运给美国军工产业链。如今,伪报品名、夹藏运输、第三国转口,甚至勾结海关人员“暗度陈仓”等类似走私手法仍在上演……
2023年以来,中国对镓、锗、中重稀土等实施出口管制,海外价格应声暴涨。
美国智库最新报告显示,受中国出口管制影响,美国军工企业稀土库存仅剩三个月储备,而全球超九成稀土加工产能仍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若中国全面切断稀土出口,其军工生产线将在六个月内瘫痪。
因此,走私稀土被定性为“通敌式犯罪”,因其直接威胁国家战略威慑力。
战略矿产是现代化工业的“命门”,其重要性远超经济范畴:
镓:多用于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行业;
锗:在太阳能电池、核物理探测领域很重要;
锂:能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推动新能源汽车能源变革;
钨:常用于先进传感器和工业切割工具等。
我们常说的稀土,在冶金、石化、激光、显示面板、磁性材料等领域效用极大,小到手机屏幕、相机镜片,大到飞机导弹、雷达潜艇,样样离不开。
中国的战略矿产优势很突出,钨、锑、镓等多品种储量位居世界首位。尤其稀土,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超60%,对其加工阶段的控制占全球产量的92%,在稀土加工领域几乎拥有垄断性控制权。
从雷达到永磁材料,从F-35战机、“战斧”导弹到“捕食者”无人机,美国均依赖于重稀土。CSIS指出,重稀土正是美国国防工业的“命脉”。如果中国完全停止中重稀土元素的出口,那么美国“短期内是无力填平缺口的”,其国防工业将长期受制于人。
这种结构性依赖,让稀土成为中美博弈中的重要杠杆,也是中国能在此轮贸易战中打出的一张“王牌”。
数据显示,2025年1-4月在海关总署查获的走私案件中,单批夹带量超25吨的锑矿、伪装成普通合金的600公斤锡铋材料等案例频发,暴露出境外势力通过“伪报品名”“第三国转口”等灰色手段攫取资源的疯狂行径。
早在2010年,有媒体报道“稀土走私偷梁换柱 年流失或达2万吨”,甚至2006年至2008年间,我国每年都有几万吨稀土不知所终。
这些不法分子在巨额利润诱使下,变着花样大量“挥霍”中国稀土资源,令人扼腕!
5月9日,商务部、公安部等七部门在深圳召开会议,联合启动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专项行动,其布局远不止于执法。
为何选择在深召开,绝非偶然。
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物流枢纽,毗邻香港,港口密集且跨境运输频繁。
深圳及周边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地,对战略矿产的需求量大、流通量也相对较大。
如此一来,深圳作为行动部署地,可直接针对走私链条的关键节点展开精准打击。
从七部门齐出手态势来看,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决心之大,前所未有。此次行动不仅彰显了国家维护战略矿产安全的坚定立场,更是对那些企图通过走私手段攫取我国宝贵资源的不法分子发出了强烈震慑。
通过联合执法,七部门将形成合力,对走私链条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打击。从源头查控、运输监管到市场稽查,每一环节都将得到严密监控,确保战略矿产的安全流通和合法使用。
此外,此次行动还特别提及“行刑衔接”,依法加快办理并公布一批违法出口案件,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战略矿产走私行为。通过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敢于挑战法律底线的走私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源与科技的竞争。稀土等战略矿产作为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的关键支撑,是现代化工业的“命门”。一些国家为谋一己之私,以围堵打压、不择手段取代合理竞争,严重威胁了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被重拳惩治。
然而,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脉的资源保卫战中,没有旁观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守护者!
采写丨潘润华
编辑丨周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