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速60日 | 悬而未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韩国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选情分析

海国图智研究院

05-01 11:18

摘要

引言

2025年4月27日,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以89.77%的压倒性优势赢得党内初选,刷新韩国主要政党大选候选人得票率最高纪录。

共同民主党2025年总统候选人初选结果

候选人姓名

最终得票率

李在明

89.77%

金东兖

6.87%

金庆洙

3.36%

李在明:

一位坚韧而充满争议的领跑者

李在明于1963年12月8日出生于庆尚北道安东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他便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少年劳工。在此期间,他经历了两次工伤事故并导致手臂残疾,后被认定为残疾人并免除兵役。这段经历塑造了其日后关注底层民众、反对不公的政治底色。通过自学通过初高中同等学力考试后,他考入中央大学法律系并获得奖学金。毕业后通过司法考试,受前总统卢武铉演讲的启发,他放弃了成为检察官或法官的想法,选择成为一名人权和劳工律师。

图源:路透社

李在明的政治生涯起步于2005年,早期几次参选均以失败告终。2010年,他当选京畿道城南市市长,并于2014年成功连任。在任期间,他以推行如免费校服、免费产后护理等多项福利政策和挑战建制派而闻名,但也因宣布延期偿还债务等举措引发争议。2018年,他辞去市长职务并成功当选人口最多的京畿道知事。他曾参与2017年总统初选但位列第三。2022年,他代表共同民主党参选总统,以极微弱劣势败北。同年,他在补选中当选国会议员,并于8月当选共同民主党党魁,直至2025年4月为参选总统而辞职 。李在明长期以来被视为反建制、反腐败的象征人物,致力于消除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但批评者认为他是一位煽动分裂、妖魔化对手的民粹主义者,担心他的执政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两极分化。

在政策立场方面,李在明展现出务实的取向,并根据政治形势进行调整。在经济领域,他主张缩小贫富差距,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短期内刺激景气,同时推进长期结构改革和未来导向型投资,以巩固经济基础。他近期提出为半导体制造商提供税收减免和放宽适用部分劳动法规,被视为争取中间选民支持的“中间路线”转向。

在对朝政策上,李在明主张继承金大中、卢武铉和文在寅政府的对话路线,强调“阳光政策”原则,推动与朝鲜和平共存与经济合作,并批评尹锡悦政府的强硬政策加剧了朝韩对立。

外交方面,李在明强调“国家利益优先”的实用主义外交,既将美国视为“唯一同盟”,又将中国定位为“战略合作伙伴”,主张韩国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再平衡。他支持韩美日三边安全合作,但同时强调应就历史问题与日本进行清算。他认为,美国可能为制衡中国而寻求改善与朝关系,这也为韩国重启对朝对话提供了战略空间。

然而,李在明始终受到多起法律案件的困扰。除即将宣判的《公职选举法》案件外,他还因大庄洞、柏岘洞与慰礼新城等城市开发案被指控渎职及向私人开发商输送利益。他同时面临包括城南FC赞助受贿案、通过裳邦尔集团向朝鲜非法汇款案、教唆伪证案以及配偶涉嫌滥用法人信用卡等一系列指控。李在明坚决否认相关指控,声称这是针对其改革立场的“政治报复”,并强调开发项目为市政带来了显著收益。

一审对其有罪的选举法判决,维持了参选资格。在此过程中,他仍保持相对稳定的支持率。这不仅显示出其核心“票仓”的高度忠诚,也反映部分民众对其遭遇的检举调查持有政治动机怀疑。

近期,他在政策上向中间立场靠拢,既是拓展选民支持面的战略选择,也面临疏远部分进步派基本盘的风险。这种局势展现了他的政治韧性、基本盘支持等核心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其政治路线可能引发的两极分化与争议。

选民意向:李在明的民调表现

近期多项民意调查一致显示,李在明在2025年总统选举的潜在候选人中保持显著领先,其支持率通常维持在40%至50%之间,远高于国民力量党主要潜在候选人金文洙、洪准杓、韩东勋等人。例如,Realmeter在4月下旬的调查显示李在明支持率为48.5%,而金文洙、洪准杓、韩东勋分别为13.4%、10.2%和9.7% 。尽管其支持率会因法律案件进展出现小幅波动 ,但领先地位稳固。


图源:经济学人

在共同民主党内部,李在明的支持基础更为巩固,通常获得超过80%的党员及支持者认可。在模拟对决调查中,他对阵国民力量党主要候选人时普遍保持两位数优势。在政党支持率方面,共同民主党也稳定领先国民力量党约10个百分点。

选民结构上,李在明在进步派和40至50岁群体中占优,而国民力量党在保守派和高龄层中占优。约占选民五分之一的中间派和无党派群体 以及超过半数选民倾向“政权交替”而非“政权延续”的意愿 ,是影响选情的关键因素,目前这些因素整体上对在野的共同民主党较为有利。

总体而言,当前的民调数据为李在明及民主党描绘出相对有利的选情格局。然而,其支持率的波动性,以及庞大中间选民群体的未定向性,提示了潜在的不确定性。李在明在法律风险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依然维持领先,部分原因在于保守派阵营尚未出现具整合力的强势候选人。未来最高法院对其案件的最终判决,将成为选情演变的关键转折点

近期总统候选人偏好度民调(2025年4月)

注:不同调查包含的候选人名单可能略有差异

模拟三方总统对决民调

(2025年4月 Realmeter/NBS)

注:RM = Realmeter (4月21至25日调查), 

NBS = 全国指标调查 (4月14至16日调查)

达摩克利斯之剑:

《公职选举法》案与潜在风险

李在明面临的最紧迫法律风险源于其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的诉讼,最高法院预计将于5月1日下午3时作出终审判决 。该案核心指控涉及两项虚假陈述:一是在2021年竞选期间否认认识已故城南都市开发公社官员金文起 二是在国政监察中声称柏岘洞开发项目的土地用途变更是“受到国土交通部胁迫”的结果。此案历经波折:一审法院判处李在明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足以剥夺其参选资格 ;但二审法院于2025年3月推翻原判,宣告其无罪 。检方不服,随即上诉至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以罕见速度将案件提交全体审判庭审理,并迅速确定宣判时间,显示出司法机关希望在总统选举前明确其法律地位。根据韩国法律,终审判决有三种可能:第一,驳回上诉(维持无罪原判);第二,发回高等法院重审(李在明仍可参选,但法律风险延续);第三,改判有罪。根据《公职选举法》第266条,若最终被判处100万韩元以上罚金或任何形式的监禁(包括缓刑),李在明将被立即剥夺被选举权至少5年,自动失去2025年大选参选资格。这一判决将成为决定李在明政治命运及大选走向的关键时刻。

如果共同民主党失去了李在明?

如果最高法院最终选择“改判有罪”,他将即刻丧失参选资格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无疑将在共同民主党内部引发巨大的混乱和危机 。

距离6月3日的大选仅剩数周时间,共同民主党将面临在极短时间内重新推选总统候选人的艰巨任务 。党内长期主导的“李在明不可替代”论调将骤然瓦解,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激烈的派系争斗与路线分歧。此外,候选人因法律问题被剥夺资格的突发性事件,也可能严重损害政党的公众形象与选民信任。

图源:VCG

尽管李在明的法律风险早已为人所知,但据公开资料显示,民主党并未设有明确的替代方案或应急预案(contingency plan)。这或出于对李最终“闯关成功”的预期,也反映了党内过度依赖单一领袖资源的政治现实。党内普遍将检方对李的起诉视为“政治打压”,长期未做制度性准备。一旦李在明无法参选,当前具有一定政治资本的潜在替代者包括:

  • 金东兖(Kim Dong-yeon): 现任京畿道知事,曾任文在寅政府经济副总理。初选中排名第二,具备技术官僚形象,擅长经济议题,但党内基础较弱。

  • 金庆洙(Kim Kyoung-soo):文在寅亲信、前庆尚南道知事,虽已获特赦恢复资格,但曾因“Druking案”服刑,形象受损,党外接受度较低。

  • 金富谦(Kim Bu-gyeom): 曾任国务总理、四次当选议员,知名度高、温和中道色彩明显,在跨党派选民中有一定吸引力,但近年来已淡出政坛。

上述三位虽具一定政治资历,但在党内缺乏与李在明相当的组织掌控力与群众动员能力,民调支持率普遍远低于李。突如其来的候选人更换可能引发党内派系冲突,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整合资源、确立竞选纲领。

李在明的缺席将极大地削弱共同民主党的胜算,甚至可能为国民力量党提供获胜的机会,尽管后者自身也面临尹锡悦遭弹劾后的重重困境 。虽然“政权交替”的民意倾向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李的核心支持者可能因此感到失望,转向他党或选择弃投。最终的选举结果将高度依赖于共同民主党选择谁作为替代者,以及该党能否在短时间内展现出团结一致的面貌。

更深层的结构问题在于:李在明长期以来在党内形成了强烈的“一人主导格局”,使得其他潜在接班人未能成长为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候选人。这种“接班真空”暴露出共同民主党在候选人制度与战略储备方面的重大漏洞。李在明若被取消资格,其影响不仅在于失去一个候选人,而是对整个选战格局构成系统性冲击。

特此感谢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赫宇星博士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作者:邹明蓁

责编:邹明蓁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