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会成为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下一春”吗?

AI传媒π

04-25 12:55

摘要

回望主流媒体,其也有躬亲入局于AI短剧的创作热潮中,只是其热烈程度不及商业平台及个体创作者,且题材不会天马行空

AI短剧在这两个月,突然热闹起来,更多的个人创作者正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以雨后春笋的速度出现,各种成色的AI短片及相关教学也数不胜数。有些AI短剧播放量虽与真人短剧亿级播放量难以媲美,却也达到了自己的高度,比如个人创作者耗时1684小时制作的《鲛人珠》在抖音平台播放量已达7390.8万,评论区被“男鲛人生子”这个话题攻陷了,也让很多女性感到了“心理平衡”。

有些创作者的AI短片在叙事逻辑、人物一致性、镜头流畅度等方面已经堪比人工制作,如网友耗时三周制作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单元的AI短片《微光》。

读特AI工坊技术总监告诉笔者,目前的AI工具好用程度大大超过去年,创作者水平高下主要体现在提示词、运镜能力和剪辑能力上。有的创作者能把提示词写得极具画面感且与AI工具的协同性非常好,甚至可以仅凭借三到四张图片就生成出连贯的运镜,让观感往真人剧上大大靠拢。

随着AI视频生成效果的优化,AI短剧正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重塑视听产业。

 图源:抖音平台截图

AI短片《微光》来自小红书

AI短剧的生态已初步形成

AI短剧的发展不敢说是成熟。如果说2024年是中国AI短剧元年,2025年则是AI短剧的变现元年。今年2月19日,国内首部纯AIGC制作的付费短剧《兴安岭诡事》正式上线。数据显示,该剧上线不到一周,全网播放量就已突破3500万,抖音原生收益超过30万元,每一集只有短短两分钟左右,解锁全局只要5.9元人民币,成为AI短剧市场的一匹“黑马”。截至目前,该剧在抖音的播放量已达5626.3万。

《兴安岭诡事》的付费模式让我们看到了AI短剧商业闭环的可能,这也意味着AI短剧的生态初步形成。

 来自海报视频

从行业入局来看,“AI+短剧”已成为爱奇艺、芒果TV、腾讯视频、抖音、快手、B站等行业大佬的核心议题,毋庸置疑处在风口中央,还把博纳、周星驰等影业机构联合进来,并给予AI短剧创作者更多扶持,鼓励更多创作者进入这个赛道;而且,短剧向的AI工具也不断推陈出新,在Sora发布后,即梦、可灵、海螺、Vidu等国产AI视频大模型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加速发展,已达到局部领先的程度,昆仑万维面向AI短剧创作的SkyReels系列模型让算法真正理解了“连续叙事”,支持无限时长的视频生成;短剧分发渠道也已完善,近年也出现了垂类短剧平台,如字节跳动旗下的红果APP,还有面向海外市场的,如昆仑万维旗下的DramaWave及点众科技旗下的DramaBox等。

可见,“AI+短剧”的生态链比较完善,机构创作者、个体创作者、用户、传播平台、一体化创作平台及多种第三方创作工具等都已入场,还构建了一定的交易模式,生态里有供应方、有需求方,多种生态角色互动创新生态活力。

如今AI与短剧的结合成为AI技术应用的一大热门方向。

AI短剧作为短剧的一种创新样态,群众基础可谓是一大利好。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应用使用率达59.7%,较上半年提升7.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微短剧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北美为重心,辐射欧洲、日韩、中东、东南亚等广阔市场的发展格局;中国微短剧的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超过4.7亿次。以ReelShort、DramaBox、ShortMax为代表的头部出海微短剧应用,在主要目标市场稳居下载榜前三。

短剧类产品与AIGC技术天然契合,未来几年用AIGC做短剧会成为主流。随着AI生成内容数量呈指数级上涨,AI短剧在分发平台和渠道上的完善,以及盈利模式(包括付费、版权、广告等)的定型,AI影视的商业闭环也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形成。

回望主流媒体,其也有躬亲入局于AI短剧的创作热潮中,只是其热烈程度不及商业平台及个体创作者,且题材不会天马行空。

主流媒体试水AI短剧

谈及主流媒体的AI短剧试水,还要从短剧入局说起。近两年,微短剧在商业平台推动下成为一种现象级传播,无论是用户基础还是市场规模都不容小觑。据《2024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856.5亿元。

作为一种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内容形式,微短剧无疑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前景的市场。而且,政策、市场、自身转型发展的需求,也在驱动着主流媒体在近两年加速进入微短剧领域,并为微短剧的生产设立了更高的标准和门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微短剧里看中国”生态合作计划;各地方广电媒体也通过项目合作制的形式与微短剧企业及各大视频平台联合创作,而且不局限于广电机构,3月20日澎湃新闻高调入局,宣布启动“百剧共创”品牌项目,将联合七家行业头部企业设立6000万元启动资金池,计划3年内孵化100部精品微短剧。比较典型的作品如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念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的短剧作品《河姆渡的骨哨声》,2024年浙江广电基于浙江民生栏目《1818黄金眼》改编的作品《1818编辑部》,还有北京西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的《西城无小事》等。

微短剧俨然成为主流媒体内容生态构建的重要一环。AI短剧自然也成为主流媒体创新微短剧发展的一种重要内容样态。

比较典型的有,2024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AI看典籍》;2024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微短剧《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一齐上线《央视频》,这五部短片均为奇幻、科幻题材;还有今年话题度颇高的首支AI贺岁微短剧《美猴王》,以AI重构神话叙事实现传统文化IP的年轻化表达。地方媒体也有入局,如江苏广电总台网络产品部与森宇股份联合打造的AIGC动漫微短剧《大宋喵喵志》,以及深圳宝安融媒体中心出品的《AI短剧之宋兵的宝安穿越记》等。

 24年央视出品的AI短剧《中国神话》

 25年央视出品的AI短剧《美猴王》

对比去年和今年出品的AI微短剧,AI技术经过近一年发展已有明显进步,用户的风评也有大不同。

《中国神话》在观感体验上被很多用户诟病为“画面机械,如同PPT,没有灵魂和情感”,鲜见好评;而《美猴王》则相反,尽管也有用户评论认为“AI做图明显不同真人作画,还有待改进”,但大多评论用户认为“画面震撼、好看,AI打造的奇观仙境好看”。

但AI短剧毕竟还处于试水阶段,全行业都处于探索期,主流媒体也不例外,但从创新内容形态来看,主流媒体有望通过AI短剧加速其实现数字化转型。

 图源:视频号平台截图

主流媒体应加速布局AI短剧赛道

当下能吸引关注的AI短剧主要是以奇幻、科幻为主,满足用户的猎奇欲,模仿“真人剧”的AI短剧反而因真实性、情感表达不足而被诟病。

主流媒体的AI短剧有其自己的赛道,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内容更为聚焦,文旅、教育、传统文化、科普纪录片、社会民生等是其主攻方向,弘扬正向价值,AI技术的高效性与低成本特性恰好契合这一战略需求。如2024年7月,上海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推出《因AI求真》系列公益微短剧,该系列微短剧围绕科学求真和反谣言诈骗两大主题推出首批四部微短剧,旨在利用前沿AI技术为公众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科学真理。

AI短剧与主流媒体结合有助其数字化转型的天然优势。

一是“降本增效”,AI创作省去了演员、道具、场地、特效等方面的制作费用,形成了“数字工厂”式的高效流水线,这就节约了很多制作费用。13集均集不到两分钟的AI短剧《我在阴间送外卖》AI工具的年费加上生成费用,整部短剧制作成本大约5000块人民币。

二是“数据资源”,主流媒体依托庞大的历史媒资库(如新闻素材、纪录片资源),可以训练出符合自身定位的垂直领域模型,用于AI短剧创作,提升内容准确度。比如《中国神话》就依托自研“央视视听媒体大模型”,从剧本生成到分镜设计、角色建模、配音配乐等全流程由AI完成,单集制作周期压缩至48小时,六集内容从立项到上线仅用两个月,创下传统动画难以企及的生产效率。该剧通过文生视频技术,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场景实时渲染,甚至实现多语种版本同步生成,成为技术赋能文化输出的典范。而且,主流媒体的很多媒资资源未被盘活,其如能通过AI短剧这种形式创新化的呈现出来,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活化利用。

三是“商业闭环”,AI短剧在版权售卖、付费观看、植入广告等变现模式上更具有空间,如能形成规模化产出和品牌效应,有望创造经济价值。

图片、视频AI的技术爆发还远未停止。AI短剧还有很大想象空间,当技术降本增效的红利、用户需求升级的动能与内容创新突破的势能形成共振时,也许机会就来了。而且,AI视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文化折扣,更易被海外受众接受。从国际传播角度来看,AI短剧作为一种创新表达,有望出圈,尤其在AI翻译助力下。

对主流媒体而言,AI短剧的内容赛道更垂,主流媒体如能结合好自身资源优势,在这一市场机遇上快速崭露头角,占领用户心智,将助力自身转型。AI短不仅是技术试验场,更是重构话语权的战略高地。尽管面临技术成熟度、内容同质化等挑战,但其在降本增效、文化传播、用户触达等方面的潜力不可忽视。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为体、内容为魂、价值为核”才是根本。

作者:吴凤颖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