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时照:数字游民来了,准备好了吗?

丁时照

03-06 09:09

摘要

当数字基建日趋完善的时候,一个新的图景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数字游民迅速崛起。

Digital Nomad

当数字基建日趋完善的时候,一个新的图景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数字游民迅速崛起。

所谓数字游民,是指无需固定工作场所,利用网络完成工作的人。换个说法,这些移动工作的人,拿着笔记本电脑四海为家, Wi-Fi有处就是家。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数字游民数量已超3500万人。预计到2035年,这一人群的规模将超过10亿。中国的数据很是惊人。综合多方数据估计,中国大陆地区的数字游民和潜在数字游民人数大约在7000万到1亿之间。

数字游民的概念诞生于1997年,由日立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牧本次雄和英国记者曼纳斯在他们合著的《数字游民》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预言,未来成千上万的人会卖掉房子,去拥抱一种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的同时周游世界的全新生活方式。

数字游民与择一城而终老的留民是两个物种,这一点与中国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与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有某种相似性。数字游民逐水草而居,骑马挽弓,机动性高,个体能力强,生活自由不羁。传统的职场中人,城池坚固,朝九晚五,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数字游民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下的蛋,有自己的轨迹可循。先有移动互联,然后才有数字游民。正如先有草原,才有牧民的逐水草而居。

前网络时代,城市里开始流行SOHO,就是在家里办公,不用挤车上班、熬点下班。移动互联时代,开始流行digital nomad,就是数字游民,只要有无线网络覆盖,想在哪儿办公就在哪儿办公。

数字游民主要由青年构成,是新技术与社会心理的双向奔赴。这些青年主动选择“遗世而独立”,逆着上班大军的方向,去星巴克,去大海边,去群山中,去巴厘岛,去地中海,又或者去乡下,去县城,隐入尘烟,没入人海,如野蜂飞舞在旷野,到别处寻找诗和远方。

随着数字游民的不断壮大,反应敏捷的地方瞄准这一活力族群。2020年,爱沙尼亚开始发出一年期的“数字游民签证”,成为全球首个推出此类签证的国家。此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数字游民敞开怀抱。据统计,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数字游民提供了专门签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他们远程工作。

数字游民比普通游客更可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他们的消费可以提振当地经济,他们的创意可以激活当地文化,他们的居留可以补充当地劳力,他们的工作可以推进国内外交流。当各地都在采取措施,大力吸引旅游人群提振经济的时候,吸引数字移民应该是别有洞天的先手棋。

我国云南大理、浙江安吉等地诞生了多个数字游民聚居的社区。嗅觉灵敏的企业更是闻风而动,北京原乡映客公司就是以全世界数字游民为主力客群,提出“到美好的地方生活,在快乐的地方工作,去未知的地方旅行,与有趣的灵魂相遇”的理念,为数字游民提供“边创业、边工作、边学习、边交友、边旅行、边度假”的解决方案。他们在北京中关村、广州花都、浙江泰顺和浦江、河南光山、江西浮梁和武宁、湖北赤壁、山东烟台、内蒙古乌兰布和等地创建数字游民空间。

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在家办公让人离开单位,数字游民让人离开家居。这种改变,可能对传统进行重度改写。

在家办公可以大大减少单位的办公面积,对写字楼市场是严峻挑战。数字游民或许会大大减少产权住宅的需求,对商品房市场是深度挑战。当然,因为大量新移动人群的存在,挑战远不止这些。

一个城市,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都要为此积极做好准备。作为城市,应该吸引数字游民来此游牧。作为企业,应该鼓励员工快乐工作。作为媒体,记者离开单位办公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在人员和稿源的开拓上,数字游民的出品或许是一个重要选择,这也是开门办报、办网、办端的题中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