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数多场景多任务:深圳何以成为“具身机器人先锋试验场”?

深圳新闻网

03-04 09:15

摘要

2025年,是否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元年?

2025年,是否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元年?

2月23日,深圳众擎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带给人们的震撼还余波未了,3月3日,深圳优必选科技公司官方发布的“周一见”仿佛来自科幻电影画面:优必选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在工厂内,这些Walker S1机器人分布于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成功实现了协同分拣、协同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优必选探索建立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正在成形。

同一天,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相关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时间表: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群体智能觉醒这一幕,距离优必选在港交所上市仅有14个月。2023年12月29日,47岁在深圳创业16年的周剑,带着当时只有11岁的优必选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之钟,陪伴其敲钟的正是公司最新研发的用于工业领域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

所有创新要素在30分钟内找到解决方案

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中国机器人网统计,2023年国内共有9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获得累计超过19亿元的融资,其中,3家企业单轮融资金额超亿元。被视作“第四次工业革命”标志性产品的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也被多方看好。

优必选很早就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即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其中,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人形机器人将重新定义AI时代的工人,把人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商用服务场景是人形机器人最快应用的市场;

家庭落地场景则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

来自优必选的数据显示,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均与优必选达成合作,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在比亚迪工厂实训中实现效率提升一倍、稳定性提升30%,并计划2025年第二季度规模化交付。

不只是在汽车工厂,优必选与富士康合作的物流场景搬运任务已进入第二阶段测试,成功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场景中的应用可行性。

2025年春天优必选和极氪展示的全球首次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群体实训,不仅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突围,更折射出深圳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密码。群体智能系统的突破,使得中国成为首个实现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商业落地的国家。

自2012年成立以来,优必选始终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优必选用56.5%的研发投入比,书写着中国科技企业的硬核创新逻辑。

(图源:IC PHOTO)

这个逻辑思维导图如果可以具象化,那就是:在深圳的创新沃土上,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正与华为昇腾AI芯片、比亚迪智能工厂、腾讯云平台进行着跨物种的“对话”。这种奇特的产业协同场景,恰是深圳营商环境的案例表达——当全球还在争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路径时,深圳已悄然构建起从AI算力、精密制造到场景落地的完整生态链。优必选创始人周剑坦言:“在深圳,我们需要的所有创新要素都能在30分钟车程内找到解决方案。”

深圳构建起中国式创新生态输出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74.17万家,广东省机器人企业数量高达14.15万家。从城市分布来看,深圳市共有5.11万家相关企业,数量稳居全国首位,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实现了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应用场景拓展的全过程创新发展。

深圳机器人产业年产值突破1700亿元的秘密,藏在独特的创新生态中,因为这里有全球罕见的“创新要素密度”。空间压缩带来的化学反应,使得优必选的工程师可以早晨与华为工程师探讨AI大模型适配方案,下午到比亚迪工厂调试机器人产线动线规划,晚上与腾讯团队研究云端群体智能系统架构。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演示汽车搬运等工作。(优必选供图)

大湾区产业链协同效应更形成独特优势。在深圳周边50公里半径内,企业可完成从伺服电机精密加工到AI芯片嵌入的全链条配套,这种“半小时产业圈的集聚效应,使优必选新产品研发成本降低25%。而人才旋转门机制让鹏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最快3个月就能转化为企业产品。

深圳模式无疑正在创造新的国际竞争规则。相比美国波士顿动力放弃液压驱动技术路线转向电机驱动,却被认为“起了个大早干了个晚集”,优必选一早就选择电动伺服+AI的差异化路径,这种选择背后是深圳企业对产业趋势的精准把控。当波士顿动力还在依靠军方订单维持研发时,优必选已通过“技术+场景+资本”的铁三角模式,在一汽-大众派出人形机器人开展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螺栓拧紧、零件安装、零件转运等工作。优必选自主研发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成功进入全球最多车厂,背后依托的正是深圳培育的“从单点创新到系统竞争力”的完整创新生态。

更具启示性的是“软硬协同”创新路径。在深圳,云天励飞的AI芯片、腾讯的虚拟仿真平台、优必选的机器人本体构成三位一体创新矩阵。靠着珠三角庞大的供应链,优必选的Walker系列也从最初定价从百万级砍到如今的50万元以下,创始人周剑为此放话,“2026年成本对标一辆经济型轿车”。

深圳整座城市转化为
人工智能终极试验场

深圳的雄心不止于机器人产业和人工智能的产业突破。福田区已上线11大类70名“数智员工”,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政务服务全链条,并实现从需求识别、模型训练到场景应用与优化迭代的闭环运行。

图片

数智员工目前已应用在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多个部门的政务流程中。

为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2024年11月,深圳已挂牌成立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林毅介绍说,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汇聚了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2025年2月23日,深圳召开了“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揭榜挂帅”机制和百亿级产业基金,计划开放100个AI应用场景(如医疗、市政环卫),并建设“人形机器人城市应用试验区”,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这种超前布局,实则是将整座城市转化为创新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终极试验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曾表示,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应用场景丰富,这是一个独特的优势。拥有强大产业集群、供应链高度整合的深圳,一直非常重视人工智能和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强调“AI产业化、产业AI化”的双向路线,今后也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先行探索。

目前深圳全市已建和在建的智能算力超过62E,超智协同、异构融合、普惠泛在的可持续算力供给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建成鹏城实验室、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

c56b01dc8c7589165e28dc5a49040168_31343327_e335985b-be22-4db9-a661-cfaed2b65a77.png

2024年11月15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在高交会现场举办建成发布会。

深圳的创新实践揭示新兴产业崛起定律:以场景应用倒逼技术创新,用产业链优势加速商业化,通过生态构建形成系统竞争力。当前,深圳正以“20+8产业集群政策打造机器人产业新高地,规划建设的总面积达 525 平方公里的20 个先进制造业园区、20个科技创新集区,深圳此举或将重塑全球智能制造版图。

机器人产业突围之路

也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注脚

当硅谷还在为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苦恼时,深圳已构建起“创新飞轮”驱动的增长模式:人才集聚催生技术突破,场景开放加速商业转化,产业协同打破竞争壁垒,最终形成强大的要素引力场。这种生态系统级别的竞争力,或许才是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最重要的“隐形武器”——“在深圳,我们不是在造机器人,而是在培育智能生命进化的土壤。”

通过“人才-政策-产业链-场景”四维联动,深圳构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优环境。优必选的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场景落地及全球标准制定中正从跟随转向引领。这一模式不仅推动机器人产业升级,更为全球新兴科技产业提供了“中国样本”。正如优必选CFO张钜在今年深圳两会上所说:深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产业集聚区,我们对在深圳做好人形机器人产业非常有信心。

2025年3月2日,深圳发布优化营商环境三大工作方案,这座改革之城将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更精准的政策创新、更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外资、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和国际人才等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2025年,深圳研发投入强度剑指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目标1.8万亿元

站在新工业革命的前夜,深圳的探索证明:当技术创新深度融入产业变革,当企业创新与城市战略同频共振,中国完全能在新兴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不仅是机器人产业的突围之路,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注脚。

来源:察理思特

采写:张玲

编辑:李紫晴、刘嘉泳

校审:施冰冰、王容、叶青

转载请注明

图片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