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欧洲,《咏春》舞出了真正的文化自信!

深圳百事通

2024-09-06 10:29

摘要

而深圳作为双区驱动的范本城市,肩负着传播和塑造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为了打造下一个文化高地,深圳选择主动出击

从巨星李小龙、成龙的动作电影,再到国外社交媒体上的“Chinese KungFu”词汇,中国功夫早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文化ip符号之一。

最近一部来自深圳原创的舞剧《咏春》,再次在英国伦敦引发中华文化潮。

有人因为这部舞剧,开始了解中国,学习咏春拳;有人对舞台上的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感受到了爱与失去、忠诚、伤痛”;有人被主创人员的创意和真诚所打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

过去几十年,很多人都在忧心中国那么多优秀的文化,怎么好像走不出去?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过去?如何才能真正让大家了解咱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粹?

而现在,舞剧《咏春》给出了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近几年,中华文化作品出海逆袭,惊艳上亿老外这种现象并不稀奇。

从汉服街拍视频在tiktok上获得千万点赞,到中国网文、电视剧受到多国粉丝的喜爱。

还有中国短剧,搭上出海的风,一出场就是降维打击,点燃无数外国友人的观剧热潮,截止去年年底,纯正中国班底的制作公司狂揽2200万美元的收入。

今年3月,由我们熟悉的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美剧,上线后在境外广受好评,就连原著小说在英语世界销量都超过了300万册。

同样不得不提的,自然还有咱们深圳原创出品的舞剧《咏春》,从深圳走向世界,从新加坡来到英国伦敦。

当地时间8月30日至9月7日,在沙德勒之井剧院接连演出12场,为英国观众、海外华人献上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演出。

自从《咏春》伦敦首秀的消息传出来后,街头、地铁等公共场所张贴了不少宣传海报,周末的门票也几近售罄,剧院外不约而同地聚集了大量剧迷们,社交媒体上激动兴奋的言论也层出不穷……

足以看得,欧洲观众对《咏春》的喜爱和期待简直拉满了。

随着演出正式开始,现场不少观众都对《咏春》给予了高度好评,掌声经久不绝,欢呼声和溢美之词更是不绝于耳。

首演口碑破圈发酵后,越来越多的伦敦市民走进剧场观演,票房也节节升高,在各大海外媒体引发持续热议。

纵观这些中华文化作品,不仅类型丰富多变,而且其品质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收获本国观众的广泛认可,走出海外后还惊艳了英伦挑剔的艺术观众。

究其原因,这些作品的内核都是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当原滋原味的中华元素、中华故事被大大方方地展示出来,即使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海外观众感受的情感思考和文化精神都是共通的。

墙内开的花墙外也很香,从2022年《咏春》第一场演出开始,到如今的“全球巡演超过200场”,这样傲人的成绩相信这是很多深圳人都不曾预料的。

就连《黑神话:悟空》的开发公司游科科学的母公司,很多人也不知道其位于深圳南山区。

一连两大文化ip皆与深圳息息相关,一下子刷新了外界对深圳的新印象。

“以前一提起深圳总会想到科技,现在看来,科技文化融合才是深圳的新城市名片!”

当我们回过头来复盘,深圳是如何打造出一条文化精品之路?才明白那些看似偶然的成功,其背后凝聚了无数努力的汗水。

就像《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所说的那句话一样,“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深圳会制作出一部以岭南文化为底蕴,双非遗为内核的新兴舞剧,追根溯源,还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有着深厚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咏春拳源于南粤,兴于香江,事实上,近些年深圳本土存在螳螂拳、白眉拳、舞麒麟等非遗文化项目,也开始走向大众视野。

比如园岭小学学生走进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深入学习、演练,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每到民俗节庆时,我们也常常看到白眉拳与舞麒麟的演出,真正让深圳本土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

弘扬和继承只是最基础的工作,深圳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上传统文化。

有的是在传统的文化故事中,加入新的时尚表达,有的则通过编程或者AI科技赋能内涵,让传统文化作品迸发出新的活力。

都说文艺作品是最能反映时代风貌的体现之一,这些自带“深圳buff“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生动鲜活又激荡人心?

因为它们不仅充分体现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还彰显出中国自信自强、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和追求高峰、引领审美的创新精神。

这些年,深圳的游戏产业发展迅猛,培育出一批以腾讯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让人难以忽视《黑神话:悟空》成功的背后,深圳也出了一份力。

通过相关数据得知,深圳共有24部作品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3部作品获评省“五个一工程”奖,居于广东省前列。

20多年前,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战略,第二年,地方性市级展会——文博会正式诞生于深圳,现如今更是发展成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除了将优质文化项目“引进来”之外,国内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和企业也通过深圳文博会“走出去”。

今年11月,一年一度的高交会又将与大家见面,虽说高交会属于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展览会,但其实,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不断推动文化向着更广度和深度发展。

更不用说,深圳多次举办的读书月、深圳设计周、动漫电玩节等相关领域的文化交流盛会,让中华文化ip绽放出无限魅力。

不过20多年,深圳就已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迈进,一张张带着深圳烙印的文化名片也开始闪耀全国甚至全球。

在为深圳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让人不由好奇,明明深圳算不上文化资源大市,为什么会这么重视文化建设?

最简单的原因当然是搞钱啊。以文博会为例,不仅办展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交易成果更是丰硕无比,在第20届文博会上,就有超4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超12万件文化产品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更不用说以网剧、网文、网游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迅速抢占全球市场获利颇丰,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创新高,超过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

除了出口创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更深层次的作用就是塑造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悠久的历史精粹文化,为世界还原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而深圳作为双区驱动的范本城市,肩负着传播和塑造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为了打造下一个文化高地,深圳选择主动出击。

打铁还需自身硬,深圳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底气和自信比我们想象中更充足。

作为一座科技之城,深圳的科技硬实力毋庸置疑,依托各项科技创新成果,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化方向转型升级。

其次就是年轻,这座城市很年轻,年轻人也很多,年轻意味着创意和才华源源不断……在时代发展浪潮中,这座城市和人们更能把握文化潮流,创造出符合当下人民喜好的文艺作品。

还有一点就是深圳的文化产业底蕴不容小觑,潜力十足,无论是《咏春》《深AI你》这些知名度高且优秀的文化作品,还是如深圳设计周、读书月这些文化交流创意活动,背后站着的是增加值突破2200亿元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

如果说科技像一只魔法棒,让不可能的想法变成可能,那么文化就如一汪清泉,润物无声,让人与人、人与世界紧密相连。

我们离不开文化,我们也在创造文化。

拥有着独一无二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的深圳,未来打造的文化爆款作品肯定不止这几部。

时代滚滚向前,一个更开放、更创新、更奋进的文化顶流城市正在向我们走来。

编辑丨小马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校对 | Ock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