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首场辩论:“拜”局已定?

海国图智研究院

2024-07-08 09:30

摘要

甚至相对于拜登所暴露出的各种弱项,特朗普在政治话语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特征,在此时反而并不算是什么致命的缺点了

隔洋观选

一直以来,美国大选都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不仅关乎美国国内的政治格局,也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更影响着中美关系的走向。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预定于2024年11月5日举行,此次选举是美国第60届总统选举,同时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及参议院其中33个议席也将进行改选,以产生第119届美国国会。海国图智研究院特此推出【隔洋观选】专栏,探讨美国大选的方方面面,从候选人的策略到选民的情绪,从政策议题到舆论趋势,深入分析其影响和意义,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美国大选信息。

美国东部时间6月27日晚间,美国总统大选两位提前出线的候选人,民主党现任总统拜登(Joe Biden),以及共和党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共同出席了今年大选周期的首场公开电视辩论,这也是继2020年大选的两次辩论后,两人第三次在电视镜头前对决。不过,这一场不寻常的,较以往惯例大大提前的电视辩论,似乎形成“一面倒”局面:拜登一脸疲态,被动应对提问与批评,而特朗普则无视提问随心发挥,表现得比前两次辩论对决更有自信。

那么,这场辩论是否意味着“拜”局已定,现在就可以定论特朗普将时隔四年回归白宫执政了吗?这其中的问题,我们还要从这场辩论的原委,以及两位候选人的实际表现说起。

不寻常的时机,不寻常的安排

CNN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布置的辩论直播现场。

来源:CNN

依照往常惯例,美国总统大选的公开电视辩论,通常是在选举年的9至10月间举行,此时距离11月的投票日较为接近,同时两党也已经通过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提名候选人,从安排的时机上来看确实十分合理。然而,由于美国两党竞争架构的固化,以及两党已经各自在此前进行了数月甚至一整年的选民动员等原因,对多数民众而言,秋季的电视辩论对选举整体走势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多数人到辩论举行时早就“心意已决”。

然而,今年是美国大选近一个世纪以来极为罕见的相同候选人、前后任总统再次对决的局面。在两党全国大会都还未召开的6月份,在拜登和特朗普都只是各自党派的“推定提名人”(presumptive nominee),名义上还不是正式候选人的情况下,先行举办公开电视辩论,对于他们各自支持者的动员,以及对于广大潜在选民的影响,就变成了值得关注的议题,电视辩论此刻不再单纯是选举进程中仅具有“仪式”意义的存在。这就使得此次辩论的时机很不寻常。

而由于拜登与特朗普两人直到7月前,都还不是正式提名的候选人,过往按照惯例负责筹办电视辩论、由两党人士组成的美总统辩论委员会(CPD)很难扮演合适的角色,而特朗普主导的共和党,更是对这一机构颇为不满,声称其“有偏见”,早在2022年就通过全国委员会(RNC)一致决议,退出了这个过去几十年一直负责举办辩论的机构,如此一来,今年大选周期的辩论活动看起来几乎无法开展。

于是拜登团队提出了方案,完全绕开惯例安排,寻找媒体合作,直接在6月和9月分别安排一次电视辩论,而特朗普爽快地接受了“邀约”,本来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双方团队就这样快速达成了共识,于5月敲定辩论安排。于是,今年的大选辩论打破了自1960年以来电视辩论只在秋季举行的惯例,并且完全由两家媒体机构主办(6月场由CNN负责,9月场由ABC负责),可见此次安排的不寻常。

民调接近的悬念,主办媒体的期望

在本次电视辩论举行之前,拜登与特朗普两人的民调呈现相互追赶的态势。与几个月前拜登民调全方位落后于特朗普的状况有所不同的是,进入6月份,拜登与特朗普在多家民调中呈现的差距已经大幅度缩小,甚至开始出现拜登民调反超特朗普的情况。例如,福克斯新闻(Fox News)在美国媒体政治光谱中一直是倾向共和党的存在,但在其6月份的民调结果中,却显示拜登支持率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超越特朗普,甚至如果再纳入包括小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等第三方候选人,拜登对特朗普仍然有1%的民调领先优势。

历来亲共和党与特朗普的福克斯新闻,

做出的民调结果竟然是拜登领先。

来源:福克斯新闻

而如果再观察这一个月以来,在辩论举行前所出现的各路民调,相当一部分民调机构的结论都是将拜登与特朗普之间的差距定在2个点以内,民调公司Morning Consult、公营广播机构NPR与PBS的民调结果甚至是两人打平。可以看得出来在辩论进行之前,拜登与特朗普在全美民调方面的走势上已经接近于平起平坐。此前拜登团队主动提出提前举办辩论,并且特别提出了一系列防止特朗普“耍赖”的规则限制,包括不能跟对方抢话、发言时间截止后关闭麦克风等,很显然就是为了提振拜登在辩论中的参与度,削弱特朗普的优势。而从民调方面看,拜登阵营确实有理由期待这样一次提前的公开对决,能够在民主党总体竞选氛围不那么热烈的情况下,激发选民更大的热情。

辩论进行之前的6月份民调,拜登与特朗普在多数民调结果中不相上下。关于民调数据的变化,也可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推出的每周大选动态与每月大选形势汇总。

来源:RealClearPolitics

当然,对辩论有所期待的并不只有拜登团队。负责主办此次辩论的,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CNN是美国甚至是全世界在全天候电视新闻台方面的开山鼻祖,但近几年CNN的收视率却不再有当年追踪全球大事时的高关注度,在美国的有线电视市场上,CNN作为新闻台的收视份额不断被福克斯新闻台抢夺,福克斯的全天百万级观众收视数据时常“倍杀”CNN,同时CNN自己也常常打不过与其政治立场相近,但愈发被视为“民主党喉舌”的MSNBC新闻台(全名“微软-全国广播公司频道”,目前与全国广播公司NBC同属康卡斯特媒体集团旗下)。因此,难得获得这样一次向全美甚至全世界观众直播重要政治活动的机会,CNN倾全力宣传电视辩论,从辩论前一个月就开始高调在各档节目里强调播出时间,试图拔高此次辩论对于大选进程的影响,有意充分提振自身的收视率,要与新闻台的竞争对手们搏一搏。

这场电视辩论,就这样被竞选过程出现的变化,以及主办媒体所附加的期待,抬到了一个不寻常的高度。

“前所未见的辩论,或将前所未有地改变选战”,

一场辩论的意义已经被媒体宣传拔高至此。

来源:CNN

熟悉的他,与不太熟悉的他

特朗普阵营本身对于这场电视辩论的期待值并不很高,不过特朗普本人自然是自信爆棚,在公开辩论这件事情上并没有把拜登看在眼里,一直到辩论进行前一周才首次明确表示将拜登严肃地视为辩论对手。而实际上,特朗普也并没有花费时间专门去“特训”,他的公开演说表达的“训练”,完全可以在他跑遍全美多地的竞选造势活动上完成,所以在这场辩论上,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特朗普在个人表达上非常熟悉的影子。

特朗普果然在辩论中展示出十分为人熟知的“懂王”风范。首先,他的表述中依然充满了大量的自吹自擂,还是包含着“我最好,对手最差”的语言风格,并且不断以这种言辞回避CNN主播向他提出的各类重要问题,比如气候问题上他仅仅以“我上任四年,有史上最好的环境数据”作答,根本没有提出任何政策表述。其次,特朗普依然采用大量没有明确事实支撑的表述,或者说仍然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事实情况。例如,在回答关于2021年1月国会山骚乱的问题时,特朗普将骚乱的责任推向民主党人、时任国会众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声称向她提出派遣一万名“士兵或国民警卫队”维持秩序但被拒绝,实际上佩洛西当时身为国会众议长,并不行使国会警察权,实际上是由国会两院的警卫官行使的,当时佩洛西与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还共同呼吁请求武装力量介入,同时也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佩洛西收到了来自特朗普的这一请求。最后,特朗普在辩论中仍然无视主持人提问围绕的主线,继续采用纠缠式策略打乱整体的辩论架构。尽管本次辩论事实上采用了相对更有利于拜登的规则,但特朗普仍然坚持以自己关注的论点作为基础,对拜登进行批判或者对拜登的论述进行反驳,哪怕提问已经转到了其他议题,特朗普也要坚持把前一个问题的观点说完,为此不惜占用回答新问题的全部时间。这种攻防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朗普在回答移民问题时,自己将话锋一转到了退伍军人待遇问题上,迫使拜登跟着他的话题打转,而在其他问题上特朗普又转回到移民议题上批判拜登,导致整场辩论上特朗普一直处于明显的攻势位置。

特朗普在辩论时依然火力全开。

来源:CNN

不过,特朗普也在辩论中,展示出了过往并没有那么常见与熟悉的特征。其一是他的整场辩论表述,实际上都相当鲜明地围绕移民问题这条主线展开,伴随经济问题、外交问题等表述上构成了他的观点,尽管这种表述是以脱离CNN主播提问议程的控制作为前提,但特朗普成功在90分钟的电视直播时间里构建出了一个批判拜登政策的架构,这与四年前他和拜登辩论时的“胡搅蛮缠”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二,特朗普对拜登的弱点抓得更为敏锐,在直播镜头下进一步将拜登的弱势放大。例如,在有关联邦债务和支出的问题上,拜登在回答末段开始卡壳,在涉及医疗保险(Medicare)支出的段落说出了“如果我们最终击败了医疗保险…”,话音未落就已经截止计时,特朗普在紧随其后的回答时间就抓住这一口误表示,“他说得没错,他确实击败了医疗保险,把它摧毁了”。特朗普这种临场发挥抓到的机会在辩论中还有不少,较四年前表现得更突出。其三,特朗普的辩论表现,更多地体现作为一名老练政客的收放自如特征。四年前特朗普在辩论中,尤其是首场辩论时主持人难以叫停的喋喋不休令人记忆深刻,但四年过去,离开白宫许久的特朗普在政治话语上更加老练,虽然利用了不少拜登展现弱点的机会,但还不至于穷追猛打,也基本能够较好地利用规则限制的发言时间,控制表述不超时,对他的整体表现更为加分。

也正是特朗普身上所出现的这些变与不变,让他在此次辩论中明显是处于观感较好的一方,更多的观众认为特朗普在这场辩论中“胜出”。甚至相对于拜登所暴露出的各种弱项,特朗普在政治话语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特征,在此时反而并不算是什么致命的缺点了。辩论结束后,特朗普在直播观众中取得更高的印象分,因而并不意外。

与四年前的辩论相比,观众实时反馈对特朗普的印象分大有提升,结合他的临场表现看,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来源:CNN

拜登:令人失望,还是本就如此?

相对于特朗普在辩论中很鲜明的表现,他的对手拜登,作为这场辩论实际上更主动的发起方,却因辩论陷入到更大的被动。不少民主党选民、民主党人士,都对拜登在当晚的辩论表现十分失望,甚至开始担忧、惊慌,生怕这一场辩论会将拜登的竞选连任之路判为死局。拜登低于广泛预期的表现,究竟纯粹是临场发挥的不足,还是拜登本来能够发挥的上限也就不高呢?

看过辩论的观众,很难不注意到拜登自辩论开始时就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方面,拜登在辩论中声音嘶哑、含混不清的特征,在电视直播中十分致命,让观众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他的表述内容,而全部集中在他的语言表现不佳等问题上。拜登在辩论中,试图以对自身政策的辩护以及对特朗普的反驳,来达到其增强选民信心的效果,但这全部都被他的声线问题所掩盖了,也导致在电视镜头前,他的整体印象分难以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拜登在不发言时,呈现的各种长时间呆滞、疲惫、有些无精打采的表情,与特朗普较为活跃的精神状态对比过于鲜明。而在四年前的辩论中,都很难达到如此具有反差的对比效果,这种呆滞表情甚至延续到他接过特朗普话头,继续其回答表述的时刻,在观众眼中很容易产生一种迟滞感。

拜登这一表情呆滞的瞬间,

恐怕很能总结他在整场辩论中的状态。

来源:CNN

不过,对于拜登来说更致命的是,在自己团队主张的限制特朗普发挥的规则下,居然还出现了主动给对手送分的局面。这个局面出现在堕胎议题上,当CNN主播问出关于“罗诉韦德案”被美最高法院推翻的问题时,特朗普在堕胎议题上历来左右横跳、模糊不清的态度,导致其说出了“裁决被推翻是每个人想要的”这种与美国实际民意情况相去甚远的回答,这应当是拜登能够进行全面反击、掌握主动权的时刻。然而拜登却在回答时,毫无预警地将话题转到了“被移民谋杀的年轻女性”上,直接将堕胎这个对于民主党阵营而言的巨大送分题,拱手让给了特朗普,特朗普自然是毫不客气地“收下大礼”,立即延续话题批判拜登移民政策。即便之后拜登以相当明确的口吻,坚定表示支持“罗诉韦德案”原裁决并且支持相关立法,但这一大好局面已经被浪费。堕胎议题,因此成为整场辩论的胜负手、分水岭,自该问题之后,特朗普几乎完全抢得了在议题表述上的主导权,而拜登在之后的相当一部分时间中,只能采取被动防守的策略。

被我国网民称为“囧司徒”的,美国知名脱口秀主持人斯图亚特(Jon Stewart)历来观点亲左翼与民主党,但面对拜登的辩论表现,也十分无奈。

来源:Comedy Central、B站

正是这种表现,让民主党选民普遍感到十分失望,与此前的铺垫形成了巨大反差。白宫在辩论开始前一周推掉了大多数的行程,让拜登留在戴维营进行“辩论特训”,竞选团队为他设计各种各样的策略,与他进行相应的演练,尤其是参照特朗普的语言风格与他进行辩论模拟,无论怎么看都比特朗普阵营对待辩论要认真得多。然而,实际呈现的结果却十分残酷,拜登在辩论的临场发挥上似乎完全没有体现与之前舆论造势相匹配的,“有备而来”的特征。但或许,美国选民对于拜登此次的期待有些过高了。

实际上,自拜登上台以来,口误、表述不清、忘记细节,甚至在公开场合出现“迷惑行为”的瞬间层出不穷,共和党方面的媒体舆论与网民讨论中,则一直将拜登有时出现的口齿清晰、精神硬朗的状态嘲笑为“磕了药”、“打了针”,而特朗普在竞选造势场合也曾呼应过这种说法。如果我们以拜登此前的状态去比较他在这场电视直播辩论中的表现,就会发现并没有意外情况,一样熟悉的口误,一样熟悉的说话含混,和拜登在出席记者会回答现场提问时的表现高度相似。拜登竞选团队并非不知道他在公开场合的这些问题,因此在此前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尽可能减少拜登出席这种场合的次数,避免“出丑”,但竞选期间很难避免出镜与公开发言,团队又要尽力为他的这种场合筹备。于是,公开发言的场合越多,他的老问题回到公众视野的情况也会增加。只能说拜登自身的年龄与健康状况,已经大大限制了他在这类看重临场发挥的场合下,能够证明自身能力的空间,如今不过是又一次回到了美国公众对他的高龄印象而已。所以美国观众的“失望”,其实只是受此前民主党主导的各类造势舆论影响,不自觉地加高了对拜登本人发挥的期待而已,毕竟,拜登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当选时最年轻的参议员”了,连十多年前担任副总统时的活跃状态也不再有了。

“药没起作用啊!”亲共和党网民在辩论后制作的梗图/迷因图。

来源:X社交平台

民主党:临阵换帅,就能救命?

电视辩论结束后,民主党内对拜登年龄与身体状况的质疑,一瞬间达到了拜登宣布竞选连任的最高点。实际上,对于美国公众而言,对拜登高龄任职总统的各种潜在问题的舆论关注一直就没有淡化过,但民主党一致对外体现的姿态却很稳定,包括拜登政府高级官员、民主党高层,长期以来对外界传递的意思都是:拜登没有问题,我们相信他的领导能力。

然而,电视辩论结束之后,民主党内的这种共同姿态,仿佛洪水决堤一般,破碎得如此彻底,仿佛民主党人现在才意识到拜登的年龄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便白宫方面不断向外界强调,拜登并没有意向退选,外界的媒体舆论却已经开始炒作民主党内谁能接替拜登走完今年的大选之路了。向来在政治立场上亲左翼的《纽约时报》,更是在亲民主党媒体上头一个向拜登“开炮”,辩论结束后一天就刊发社论,标题相当明确:为服务国家考虑,拜登总统应该退出竞选。

《纽约时报》在辩论后一天的网站头版,除了社论,连新闻报道的标题都对拜登是如此的失望。

来源:《纽约时报》网站

一些在辩论过后进行的民调也反映了这种忧虑。民调公司Morning Consult与新闻网站Axios联合进行的民调显示,60%的受访选民认为拜登不应继续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57%的选民认为特朗普的表现比拜登更好。7月3日,《纽约时报》与锡耶纳学院的定期民调更是给拜登阵营送来了更糟糕的消息,此次民调中拜登支持率为43%,落后特朗普6个百分点,较此前民调差距进一步拉大,注册选民中拜登落后的差距更是达到了8个点,另外受访选民中超过74%的人都认为拜登年龄太大,已经不适任总统一职。

因此,国会众议院的民主党人开始跳出来反对拜登继续竞选,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众议员道格特(Lloyd Doggett)在党内“打响第一枪”,公开呼吁拜登退选,之后陆续有多名民主党众议员呼应,准备签署联名信递交白宫,希望拜登能够主动退出。他们的呼吁,主要是出于担心拜登的糟糕处境,会进一步拖累民主党在国会参众两院的选情,导致民主党可能在今年面临丢了白宫又丢了国会的大败局面。而除此之外,民主党诸多现任高层倒是对此事一言不发,没有太多的公开表态,出来讲话的大多仍然支持拜登,留给《纽约时报》、CNN等媒体继续猜测民主党内部围绕拜登是否退选的“宫斗大戏”。

不过,民调的不利形势,以及站出来公开质疑拜登、要求他退选的民主党人们,似乎忘了考虑“临阵换帅”所带来的新问题,似乎只要把拜登换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次辩论的风险因此被放大到了足以危及整个选举格局的程度。

对民主党而言,临阵换帅并非从未经历过的情况,但在拜登本身几乎已经走完初选进程,收获绝大多数代表票的情况下,才开始对他的健康状况做出质疑,要求更换候选人,程序上的复杂性增加之外,在大选进入白热化竞争的阶段“换帅”,更是对民主党之前从2020年大选开始建立的党内“最大公约数”的致命破坏。如果拜登不是现任总统,没有连任压力,这种临阵换帅恐怕还算得上是合理。然而,拜登在现任总统的位置上,民主党若不充分利用在任优势,而是被一次辩论的表现彻底打乱阵脚,恐怕其自身也很难保证在换帅之后,能够充分调动资源争取白宫与参众两院控制权的同时胜利。曾经成功预测多届美国大选的美利坚大学教授利奇曼(Allan Lichtman)就表示,现在换掉拜登会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根据他的预测理论,在成功入主白宫的十三个指标上,有两个指标是拜登的优势,就是目前在白宫执政,以及初选没有遇到实质挑战,如果现在换掉拜登就意味着民主党一方直接失去这两个条件,距离胜利就会更加遥远。

另一个问题,则可能是比拜登的年龄更值得让民主党人担忧,这正是民主党是否要因此重演1968年的溃败局面。1968年,当时受困于越南战争的民主党籍总统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决定放弃竞逐连任,白宫执政的民主党因此开放党内初选,包括前任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就是现在以独立身份参选的那位肯尼迪的父亲),时任副总统汉弗莱(Hubert Humphrey),鲜明反战的左翼人士、明尼苏达州参议员尤金·麦卡锡(Eugene McCarthy)等多达十位候选人角逐,但当年反战示威不断,肯尼迪在初选过程中突遭遇刺身亡,在这种反复变故下,民主党人顶着在场外示威民众举行激烈抗议的压力,在全国代表大会上选择了副总统汉弗莱作为提名候选人,结果汉弗莱也没能在11月的大选中取胜,选举人票以大比数败于共和党人尼克松(Richard Nixon)。不巧的是,当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的城市是芝加哥,也正是今年大会的举行地,而民主党人现今也要面临是否让副总统哈里斯(Kamala Harris)取代总统继续参选的问题。

1968年芝加哥民主党大会外的抗议混乱局面,甚至引发国民警卫队出动,民主党人恐怕不希望这种历史场面再次上演。

来源:Getty Images

更加不妙的是,哈里斯与当年的汉弗莱一样,在民主党选民中做不到足够的威望,支持率不够高,其个人政绩与能力在选民看来平平无奇,如今更是几乎在拜登政府的内外重大决策上“隐身”。而民主党的其他潜在人选,原来都属于备战2028年大选的“人才库”,包括现任加州州长纽森(Gavin Newsom)、密歇根州州长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伊利诺伊州州长普利茨克(J. B. Pritzker)、肯塔基州州长贝西尔(Andy Beshear)等,如果现在就被推出来面对势头正盛的特朗普,也并没有多大的胜算。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现阶段也并不愿意主动“跳火坑”去挽救选情,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提前折损自己的政治资本。这种情况下,民主党是否要重演几十年前溃败的场面,重走一遍自己失败过的道路?恐怕的确值得谨慎衡量。

路透社与益普索的民调显示,选民认为民主党人中只有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才具备战胜特朗普的可能性,其他民主党人并不比拜登更好,而拜登与特朗普还能勉强一战。

来源:益普索公司

“拜”局已定?

《时代周刊》新一期封面,一个英文单词“恐慌”,道尽民主党方面在辩论之后的情绪。

来源:《时代周刊》

让我们回到文章最开头的这个问题,拜登在这样一次被人称为“灾难性”的辩论之后,竞选之路就走到头了吗?所谓的“拜”局是否已经确定了呢?

如果从现有的中长线民调变化,或者拜登与特朗普至今的竞选状况来看,拜登似乎一直都未能展现出对特朗普的有效优势,在多数重点摇摆州,拜登的民调更是一直落后于特朗普,这是拜登在辩论前所面对的局面,也是拜登团队主动提出提前数月举行电视辩论,提振选情的重要理由。正如同3月份拜登在国情咨文里的表现,让民主党选民在当时具有了一定的信心,拜登团队也期待辩论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然而这种效果终究没有出现,拜登团队最不希望看到的缺陷问题,被辩论进一步放大,甚至引发了民主党内部对选情的担忧,这种负面效应的扩大化,自然也不是拜登团队想要的结果。但考虑“临阵换帅”,替换其他民主党人上阵与特朗普这位最特殊的候选人对垒,是否就能比拜登更具有优势,也存在很深的疑问。在距离大选日还有4个月的时间点上,一场提前举行的辩论,本身或许并不能真正决定选民的流动变化,但如果因为辩论产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大幅度调整,甚至不考虑现有条件就匆忙换人,或许真正的“拜”局,不需要投票日的检验,就会提早到来。

参考资料

1.     Republicans say they're quitting the 'biased' 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 NPR News. April 14,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4/14/1092916451/republicans-say-theyre-quitting-the-biased-commission-on-presidential-debates

2.     Biden and Trump Agree to Two Debates in June and September.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5, 2024. https://www.nytimes.com/2024/05/15/us/politics/biden-trump-debates.html

3.     Fox News Poll: Three-point shift in Biden-Trump matchup since May. Fox News. June 19, 2024. https://www.foxnews.com/official-polls/fox-news-poll-three-point-shift-biden-trump-matchup-since-may

4.     Week of June 17 Cable News Ratings: Fox News and MSNBC See Primetime Demo Gains. TVNewser. Jun 25, 2024. https://www.adweek.com/tvnewser/week-of-june-17-cable-news-ratings/

5.     Here’s a look at some of the false claims made during Biden and Trump’s first debate. AP News. June 28, 2024. https://apnews.com/article/fact-check-misinformation-election-debate-trump-biden-577507522762aa10f6ee5be3a0ced2bb

6.     nside Biden’s Camp David Debate Prep.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4, 2024.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24/us/politics/biden-trump-debate-camp-david.html

7.     60% of voters want Biden replaced as candidate after debate, poll says. Axios. June 29, 2024. https://www.axios.com/2024/06/29/biden-democrat-candidate-replacement-poll

8.     Trump Widens Lead After Biden’s Debate Debacle, Times/Siena Poll Find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3, 2024.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03/us/politics/poll-debate-biden-trump.html

9.     House Democrats Consider Demanding Biden Withdraw From Race. Bloomberg. July 3, 2024.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7-03/biden-debate-disaster-will-cost-them-house-and-senate-democrats-fear

10.   Calls for Biden replacement ‘foolhardy nonsense’: Forecasting pioneer. The Hill. July 1, 2024. https://thehill.com/homenews/campaign/4749546-biden-debate-calls-replace/

11.   Looking back at the 1968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Politico. April 11, 2023.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3/04/11/looking-back-at-the-1968-democratic-national-convention-00091441

作者:朱信荣

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员、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硕士

编辑:赵汇谊

责编:邹明蓁


文章推送方式:

微信: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公众号

网站:收藏我们的网站 www.intellisia.org

邮件: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邮箱信息,每日接收新鲜、深度的时政洞察

海国图智研究院(Intellisia Institute)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的新型社会智库之一。海国图智专注于国际问题研究,并主要聚焦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风险预测、新科技与国际关系等议题,致力于通过书目与报告的出版、学术与社会活动的组织、研究项目的承接和开展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媒体、学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资源,以帮助其更好地“开眼看世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其对外事务提供战略见解和政策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