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安徽滁州滁河水质污染一事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舆论场上一方面是对污染真相的追问
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事件发生后
个别干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
不当言论提出批评
“拿茅台比污水”究竟错在了哪里?
基层干部又该如何正确地接受采访?
目前,当地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滁河水质异常的情况通报,确定污染系滁州富信石油助剂有限公司仓库火灾、沟渠管网内残存污水所致,并对涉案人员进行立案调查,3名失责失职干部被免职。详情>>>
污染的原因并不复杂,而当地召开专题会议指出,一些干部在处置过程中心存侥幸、乱作为,面对问题遮遮掩掩,总想蒙混过关,造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南方+评论员表示,一条河流面临的污染须及时治理,否则会导致污染物扩散、毒性加剧。同理,部分党员干部面对镜头“信口开河”,也反映出政治站位不高,作风不严不实,程序意识、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样应该“号号脉”“祛祛毒”,及时找到“污染源”。
综观事件前后,引发舆论最激烈批评的,是滁州市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原局长窦平口中“茅台也能喝死人”这一不恰当的比喻。抛开“茅台”不谈,将个人过量饮酒的教训与关乎民生的污染治理混为一谈,推卸监管责任,罔顾客观事实,给人以偷换概念、强词夺理的观感。
更何况,干部原话中的语气是反问而不是解释,是将记者和群众的疑问“堵”回来而非耐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对错,这种倨傲的态度本就令人反感。“引喻失义”是表象,“目中无人”才是本质:不把履职监督的记者放在眼里,更不把群众的诉求和建议放在心上。
如果说“拿茅台比污水”是走了不负责任的极端,那么也要当心落入另一个极端——只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公众形象“负责任”,却不对实际情况履职尽责。采访视频中,水利局原党组成员杨俊表示自己还有两个月退休,不该过问此事,隐有“明哲保身”“摘清责任”之意。生态环境分局办公室原主任杨仁义则是“打死不承认”,表示“凭经验、没有、完全不知道”,令人失望。
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该去深入了解情况就绝不能含糊。政务公开是基本要求,遇到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如此。不可否认,实际情况有时较为复杂,“话筒”也可能被递给不合适的人,但“传话筒”不是“踢皮球”,其目的是要尽快发出权威声音、回应公众质疑、找到解决方案。要求党员干部“谨言慎行”不等于“不作为”,更不能变成“一问三不知”,否则会消解政府的公信力。
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既是党员干部接受舆论监督时应有的自觉,也是在日常履职过程中应时刻坚守的本分。一桩污染事件牵扯出严重舆情风险,不禁引人思考:被免职的干部究竟是“无心之语”还是“有意为之”?纠错纠偏,治污治源,要深刻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污染治理工作做到位,也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既是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
提出的明确要求
更是检验领导干部
能力和智慧的现实考题
如何正确地接受采访?
此次事件提供了
一堂生动的媒介素养课
第一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一问三不知”。
保护好所在区域的河流,是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责任。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各项数据、情况应该做到“门清”,而不是“我不了解”“我不知道”“凭我的经验”“大概”“可能”……
澎湃新闻评论员表示,作为主管单位,这个时候就不能“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了。你也不能“凭我的经验”,要凭借的是扎实的实地调查和各类监测数据。
基层政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线,如果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是“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那公众对于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责任心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第二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到站下车论”。
有个说法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由于事务繁多,基层干部确实很辛苦,兢兢业业一辈子,晋升的天花板也很低。很多人终身就到副科就退休了。
所以也不排除少数人到了年龄之后就滋生了一种“到站下车”的心态,觉得自己马上就要退休了,何必那么较真呢?开开心心不得罪人退休不好吗?但作为基层水利、环保工作者,一旦出现这种心态,就难以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了。
作为负有行政责任的主管部门领导,别说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就算是明天退休,在没有办理退休手续之前,该是你的责任还是你的责任。退休不是甩锅的“免死金牌”。
第三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否定一切”。
近年来,各地都相继开通了12345热线,处理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12345转交的问题,各个责任部门就需要提供具体的承办人,以明确责任。应该说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办公室原主任杨仁义在受访时采取“打死不承认”、全部否认的应对策略,伤害的却是该局的公信力,给人一种敷衍塞责的印象。其实,杨主任对于这种承办人署名为他的群众投诉,正确的方式是自己先去逐一了解,了解清楚之后再给记者予以答复,而不是“没有”“完全不知道”等。
大概9年前,也是央视记者就“3万套保障房闲置”问题到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办公室采访,但是一听采访,这位局长却直呼自己不是局长。不过,央视记者在住建局网站上发现,这位自称“不是局长”的人,正是局长刘朱。央视报道刊发后,这位局长很快就被免职了,这一下真的不是局长了。
每一个行政职务都对应相应的行政责任,“否定一切”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反而还会被戴上“撒谎”的帽子,到那时候就更加被动了。
第四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乱打比方”。
打比方是一种日常交流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某一事物。但是乱打比方,非但起不到更好理解的效果,反而可能产生次生舆情。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老百姓非常担心对流入滁河的污水是否具有毒性,也期待生态环境部门的水质检测结果能够给出专业答复。
滁州部分基层干部
在受访时的表现让人难言满意
也提供了一组“反面案例”
其他地方基层干部
可以从中汲取教训
切实提高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
回复【南方读+】阅读更多深度原创
回复【找工作】掌握最新求职资讯
回复【+音】有声夜读,和你谈心
回复【天气】查询所在地实时天气情况
回复【报料】进入小南报料小程序
News
南方精选
News
视频精选
来源 | 综合南方+客户端(文丨默达)、澎湃新闻评论、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 | 毛帅楠
校对 | 牟元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