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茅台比污水”究竟错在哪里?基层干部该如何正确地接受采访?

南方日报

2024-05-30 09:09

摘要

近日,安徽滁州滁河水质污染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

安徽滁州滁河水质污染一事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舆论场上一方面是对污染真相的追问

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事件发生后

个别干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

不当言论提出批评

“拿茅台比污水”究竟错在了哪里?

基层干部又该如何正确地接受采访?

目前,当地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滁河水质异常的情况通报,确定污染系滁州富信石油助剂有限公司仓库火灾、沟渠管网内残存污水所致,并对涉案人员进行立案调查,3名失责失职干部被免职详情>>> 

污染的原因并不复杂,而当地召开专题会议指出,一些干部在处置过程中心存侥幸、乱作为,面对问题遮遮掩掩,总想蒙混过关,造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南方+评论员表示,一条河流面临的污染须及时治理,否则会导致污染物扩散、毒性加剧。同理,部分党员干部面对镜头“信口开河”,也反映出政治站位不高,作风不严不实,程序意识、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样应该“号号脉”“祛祛毒”,及时找到“污染源”。

综观事件前后,引发舆论最激烈批评的,是滁州市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原局长窦平口中“茅台也能喝死人”这一不恰当的比喻。抛开“茅台”不谈,将个人过量饮酒的教训与关乎民生的污染治理混为一谈,推卸监管责任,罔顾客观事实,给人以偷换概念、强词夺理的观感

更何况,干部原话中的语气是反问而不是解释,是将记者和群众的疑问“堵”回来而非耐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对错,这种倨傲的态度本就令人反感。“引喻失义”是表象,“目中无人”才是本质:不把履职监督的记者放在眼里,更不把群众的诉求和建议放在心上。

如果说“拿茅台比污水”是走了不负责任的极端,那么也要当心落入另一个极端——只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公众形象“负责任”,却不对实际情况履职尽责。采访视频中,水利局原党组成员杨俊表示自己还有两个月退休,不该过问此事,隐有“明哲保身”“摘清责任”之意。生态环境分局办公室原主任杨仁义则是“打死不承认”,表示“凭经验、没有、完全不知道”,令人失望。

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该去深入了解情况就绝不能含糊。政务公开是基本要求,遇到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如此。不可否认,实际情况有时较为复杂,“话筒”也可能被递给不合适的人,但“传话筒”不是“踢皮球”,其目的是要尽快发出权威声音、回应公众质疑、找到解决方案。要求党员干部“谨言慎行”不等于“不作为”,更不能变成“一问三不知”,否则会消解政府的公信力。

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既是党员干部接受舆论监督时应有的自觉,也是在日常履职过程中应时刻坚守的本分。一桩污染事件牵扯出严重舆情风险,不禁引人思考:被免职的干部究竟是“无心之语”还是“有意为之”?纠错纠偏,治污治源,要深刻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污染治理工作做到位,也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既是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

提出的明确要求

更是检验领导干部

能力和智慧的现实考题

如何正确地接受采访?

此次事件提供了

一堂生动的媒介素养课

第一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一问三不知”。

保护好所在区域的河流,是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责任。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各项数据、情况应该做到“门清”,而不是“我不了解”“我不知道”“凭我的经验”“大概”“可能”……

澎湃新闻评论员表示,作为主管单位,这个时候就不能“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了。你也不能“凭我的经验”,要凭借的是扎实的实地调查和各类监测数据

基层政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线,如果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是“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那公众对于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责任心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第二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到站下车论”。

有个说法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由于事务繁多,基层干部确实很辛苦,兢兢业业一辈子,晋升的天花板也很低。很多人终身就到副科就退休了。

所以也不排除少数人到了年龄之后就滋生了一种“到站下车”的心态,觉得自己马上就要退休了,何必那么较真呢?开开心心不得罪人退休不好吗?但作为基层水利、环保工作者,一旦出现这种心态,就难以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了。

作为负有行政责任的主管部门领导,别说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就算是明天退休,在没有办理退休手续之前,该是你的责任还是你的责任。退休不是甩锅的“免死金牌”。

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线执行者,如果基层干部都靠“我马上就退休了”来逃避自身的责任,最终伤害的就是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

第三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否定一切”。

近年来,各地都相继开通了12345热线,处理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12345转交的问题,各个责任部门就需要提供具体的承办人,以明确责任。应该说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办公室原主任杨仁义在受访时采取“打死不承认”、全部否认的应对策略,伤害的却是该局的公信力,给人一种敷衍塞责的印象。其实,杨主任对于这种承办人署名为他的群众投诉,正确的方式是自己先去逐一了解,了解清楚之后再给记者予以答复,而不是“没有”“完全不知道”等

大概9年前,也是央视记者就“3万套保障房闲置”问题到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办公室采访,但是一听采访,这位局长却直呼自己不是局长。不过,央视记者在住建局网站上发现,这位自称“不是局长”的人,正是局长刘朱。央视报道刊发后,这位局长很快就被免职了,这一下真的不是局长了。

每一个行政职务都对应相应的行政责任,“否定一切”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反而还会被戴上“撒谎”的帽子,到那时候就更加被动了。

第四种错误的受访方式是“乱打比方”。

打比方是一种日常交流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某一事物。但是乱打比方,非但起不到更好理解的效果,反而可能产生次生舆情。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老百姓非常担心对流入滁河的污水是否具有毒性,也期待生态环境部门的水质检测结果能够给出专业答复。

“茅台”在舆论场上本来就是高敏词汇,窦局长这种打比方的方式就是一种“乱打比方”,已经在舆论场上引发热议。对于流入滁河的污水当然要进行毒性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滁州部分基层干部

在受访时的表现让人难言满意

也提供了一组“反面案例”

其他地方基层干部

可以从中汲取教训

切实提高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

点击下方标签,关注南方日报,在对话框内回复关键词,即可解锁更多技能。



回复【南方读+】阅读更多深度原创

回复【找工作】掌握最新求职资讯

回复【+音】有声夜读,和你谈心

回复【天气】查询所在地实时天气情况 

回复【报料】进入小南报料小程序


News

南方精选

安徽“拿茅台比污水”局长等3人,被免职
“喝茅台也能喝死人!” 局长称河水污染没必要检测,当地:个别干部信口开河
“不配当大学教授”?武大靖回应

News

视频精选





来源 | 综合南方+客户端(文丨默达)、澎湃新闻评论、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 | 毛帅楠

校对 | 牟元凯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