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华侨城的方式,也有next level?

创新南山

2024-05-19 10:30

摘要

如果华侨城真的出了一本书,一定会有人说

“华侨城是一个区、一个机构、一组地理坐标,是一种文化品牌符号和真实的生活场所,也是一本‘书’,包含空间、文化、经济和社会文明内容。”

这一段介绍,来自南山区文体局发布的南山文旅地图,5条官方盖戳推荐的Citywalk路线,华侨城位列其中。

南山人表示:华侨城,还用介绍吗?打开深圳游玩攻略,这里一定榜上有名。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这段介绍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华侨城也是一本“书”。

在包含南头古城、万象天地、蛇口和后海等众多线路中,为什么华侨城是“书”?这本“书”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成为南山的“必读书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恰逢中国旅游日,这一期,我们以行走的方式,阅见华侨城,阅见南山。

第一次走进华侨城,许多人的第一感受,应该都是恍惚:“原来深圳,还有这样的地方。”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哪怕是夏天,走在路上也不觉得热。用脚步丈量过这里的人,都会感叹:走起来,简直太舒服了。

这里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完备,人车能真正做到分离,即使没有红绿灯,也不存在争夺路权的纷扰。

这里的路都是单行道,不是设计过时,而是故意为之,想最大限度保留华侨城的原地貌,并且希望不论是人还是车,都能慢下来。

在寸土寸金的南山中心,奢侈地保留了生态广场这么大片的原生态空间,20年多来,从未想过改变。

因为在这里,“人”,始终被关注着。

从事设计行业的吴小姐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在生态广场。

读书时就曾多次来华侨城学习建筑理念的她,毕业之后也在这里的公司工作,参与了波托菲诺片区和一期的设计。

她说,走在这里,就像是在看自己人生与这片空间的交织:

“现在,孩子在这里成长:天鹅湖看白鹭、波托菲诺湖看天鹅、燕晗山上抓鱼追蜻蜓,自行车道上留下了他学骑车的身影,我们在山下居住……”

有人说,华侨城,是一座走不出的城,它能让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在深圳绝大多数地区所缺乏的感情连接。

都说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不同于南油、蛇口、科技园等几个当时同样相对独立但功能产业单一的开发区,华侨城走的是综合路线,一如其名,“城”嘛,就该是居住、产业、娱乐、自然、文化等等复合。

在规划之初,华侨城就决定“在城市建设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现在唯独是华侨城,5.1平方公里,独立的规划,独立的建设,独立的运作,而且作为一个地理的名字,永远保留在地图上!”

超前,先行,创新,这也正是南山的城区底色。

始于颜值,终于内涵。华侨城是“书”,在我看来,源于它的温度和深度。

第一次爱上“逛华侨城”,对悦霖来说,要从华侨城创意园的市集开始说起。

在这个由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里,那些灵动、轻盈的帐篷,乍一看整整齐齐,却撑起了许多各异创想。一个摊位的网格板,搭建了出一个有生命力的“内心世界”。

“原来以坚硬的都市景观为城市底色的深圳,还有这样柔软的地方。”

如果深圳的艺文生活有天花板,那肯定就是在华侨城吧。

从2008年开始,历经16年,坚持了260多期的市集;一个个小而美的独立设计师店面、咖啡店、小酒馆;作为南山的“文青最爱”,承载了一批又一批文艺之心的旧天堂书店……

这种数十年如一日,对“文艺活动”坚持的习惯,比任何写在纸面上的“目标”,更能打动人心。

5月18日,第九届OCT凤凰花嘉年华现场

这个周末正在举办,并且已连续举办了9年的凤凰花嘉年华,就是对这份坚持的最好注脚。

首届嘉年华的起点,主题就是“让生活变成一场节日”。从16年的限时书房活动,到17年的自然音乐会,到18年的一吨知识书店,19年的沉浸式市集……

在自然中,赏花、读书。每年如期而至的嘉年华,就像总会盛开的凤凰花一样,真正做到了把每个日常,都过成节日,让自然之美,成为人们生活中“流动的盛宴”。

自然是华侨城环境的基础,而文化,则是行走在华侨城,构成体验的灵魂。

今年的凤凰花,开得格外好。这次的嘉年华,也恰逢519中国旅游日。“畅游中国,幸福生活”的主题,仿佛就是在形容五月初夏,在盛放的凤凰花下散步、拍照,带着亲朋来这里的参加嘉年华的人们。

捡起那片凤凰花瓣,红得那么惹眼,红得让人读出了幸福的具体注解,就写在赏花的行走之中。

诗和远方,触手可及。华侨城是“书”,在我看来,源于它的诗意和浪漫。

一本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常读常新,华侨城亦然。

“华侨城不旧,那是承载了我青春和记忆的地方,永远都是崭新的。”

行走如果只看得到“眼前”,还不能称得上是文旅体验。而华侨城之所以是一本书,正是因为走在这里,你可以读到的是一段鲜活的“城市史”,一段在这里的人们真实生活的“切片”。

景色因为拥有了人们的记忆而变得独一无二,当你了解过“华侨城生活”,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会带给你与众不同的感受。

小婉来到深圳后,入了深户需要更新身份证,她为了拍证件照,第一次来到华侨城的海燕照相馆。

“这家店是父亲传给儿子的老店,店里的墙面上照片,简直就是两代侨城人的生活印记。”

这个照相馆,就像是华侨城这本书的扉页:步入这里的人,记录下自己不同时刻的面孔。负责记录的店主,代表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四年后,小婉推荐了同学去那拍毕业写真,同学回来后告诉她:“老板跟我说,她记得你。”

她很惊讶,自己的四年,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写入了华侨城这本书里,成为了可圈可点的一页。

“那个瞬间,就觉得自己融入这座城市了。”

在华侨城,你走过的每个地方,都留下了南山人认真生活的痕迹。

走到燕晗山看看吧,这是书里承载着记忆的重要专题:

“小时候最喜欢登上现在的燕晗山看日出和读书,现在是我退休生活锻炼的好地方。”

“华侨城小学旁边,下了雨之后才会出现的燕晗山小瀑布,是我们童年的秘密基地。”

读一读创意产业园即将步入15年的星巴克吧,它也是浓墨重彩的一页:“婚纱照就在华侨城街景取景拍的,那个星巴克是我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行走,可以有很多方式。

比起打卡式的浮光掠影,华侨城更像是一本你需要逐页翻阅的线装书:只要细读这里的每一寸阳光,才能懂一个地方的韵味。

“每次走在欢乐干线旁的路上就会想起,道路两旁的树,是外婆带领人们种的。虽然外婆已离我远去,但每次看见这些树木茁壮成长,就会想起外卖慈祥模糊的脸。”

而走进华侨城,就像是走进了“大城小镇”:任深圳千变万化,这里自有其流速。

感受这份流速,就像是聆听这座城市的记忆,用脚步去阅读这座城市的故事。

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华侨城是“书”,在我看来,源于它的质朴和耐人寻味。

如果华侨城真的出了一本书,一定会有人说:“书里的每一张图片,我都知道在哪拍的。”

而行走在这里,就像是在读一本“万人推荐”的好书。

你可以确定,自己会有独一无二的收获。

南山区融媒体中心&深圳微时光

合出品

 策划 王婷婷 梁冠华

 文案 海鸥

 摄影 Vennphang 柚子

 编辑  | 刘晓晴

 责编  | 杨泽楠

 审核  卢东勃 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战况如此焦灼?南山这匹“黑马”请求出战

开 启 博 物 馆 奇 妙 日 🤳

88元保一年,深圳惠民重磅上线!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